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现代文阅读如何整体把握内容要点

现代文阅读如何整体把握内容要点

现代文阅读如何整体把握内容要点【情景再现】《三国演义》(人民文学出版社1990年北京第1版第189页)第三十七回“司马徽再荐名士刘玄德三顾草庐”中有这么一段侧面介绍诸葛亮的文字:(司马)徽曰:“孔明与博陵崔州平、颍川石广元、汝南孟公威与徐元直四人为密友。

此四人务于精纯,惟孔明独观其大略。

尝抱膝长吟,而指四人曰:“公等仕进可至刺史、郡守”。

众问孔明之志若何,孔明但笑而不答。

每常自比管仲、乐毅,其才不可量也.。

”玄德曰:“何颍川之多贤乎!”徽曰:“昔有殷馗善观天文,尝谓群星聚于颍分,其地必多贤士。

”时云长在侧曰:“某闻管仲、乐毅乃春秋、战国名人,功盖寰宇;孔明自比此二人,毋乃太过?”徽笑曰:“以吾观之,不当比此二人;我欲另以二人出之。

”云长问:“那二人?”徽曰:“可比兴周八百年之姜子牙、旺汉四百年之张子房也。

”"众皆愕然。

徽下阶相辞欲行,玄德留之不住。

徽出门仰天大笑曰:“卧龙虽得其主,不得其时,惜哉!”言罢,飘然而去。

玄德叹曰:“真隐居贤士也!”这一段材料中,司马徽把诸葛亮和他的同学做了一番比较,其一是读书方法的比较;其二是志向抱负的比较。

诸葛亮自比管仲、乐毅这类治国兴邦的名臣,关羽毛觉得诸葛亮已经很狂傲了,没想到司马徽认为诸葛亮可以与姜子牙、张良之类的开国重臣相比肩。

司马徽给了诸葛亮这么高的评价,也是间接的表明了他对诸葛亮“独观其大略”的读书方法的肯定。

诸葛亮能“成大才”和他“观大略”的阅读方法是有着密切的关系的,那么,“观其大略”是“看个大概”的意思吗?你是怎么理解诸葛亮这种“观其大略”的读书方法的呢?【知识积累】“略”,有“简单、扼要”的意思,例如“史略”、“要略”。

诸葛亮的“观其大略”,是一种整体把握、提纲挈领、把握文章主要内容、领会精神实质的读书方法。

读书可以这样读,读文章自然也是可以的。

阅读中,要怎么样才能提纲挈领,抓住要点,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呢?相信通过要素归纳、标题追溯、段意合并等技巧的学习,辅以持续不断的练习,你也能提高自己在阅读中把握文章主要内容、领会精神实质的能力。

一、要素归纳法阅读中要通过要素的归纳把握文章的整体,首先要注意文章的叙述方式,从生活和工作出发,可以把文章分为“叙事,说明描述,议论阐述”三类。

叙事类文字的要素主要是“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这一类文字以情节为主要归纳对象;说明描述类文字要注意所说何物,描述了事物的什么特征、是按照什么顺序进行说明描述的(时间、空间、逻辑);议论阐述类文字要注意对作者的观点进行提炼、考察作者所使用的依据是否真实、可靠、典型,能否证明他的观点。

1.叙事类文字的要素归纳叙事类文字往往通过具体地记叙事件、形象地描写人物活动来表现文章的中心思想和作者的感情立场,读后使人受到感染和影响。

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是叙事的要素。

分析要素的作用有助于把握文章的内容。

叙事类文字的要素归纳,要聚焦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理清楚事情的来龙去脉,一般情况下,可以用这样的公式来归纳要素:谁+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在什么情况下+干了什么+结果怎样。

只要把文章的相关信息填入这个公式,就可以轻松把握故事的主要内容了。

例如,莫言的《卖白菜》一文。

卖白菜这一事件的起因是春节到了,我们家缺钱,只好把本来准备过年的白菜卖了。

经过是种白菜的过程的回忆,对这些白菜的安排,老太太是如何挑拣白菜的,“我”和母亲是怎么回应的,最后,“我”因为生老太太的气,多算了买白菜的老太太一毛钱。

结果是白菜被退回来,坚强的母亲第一次流泪。

那么,如果我们套用一下公式,事件就会很清晰地呈现出来:谁——小莫言和他的妈妈;老太太什么时间——春节前什么地点——邻村的集市什么情况下——春节,这三棵白菜本来他们是留着过年包饺子的。

买白菜的老太太挑挑拣拣,最后还是决定买他们的白菜。

干了什么——小莫言生老太太的气,就多算了她一毛钱。

结果怎样——老太太回去后发现不对,把白菜退了回来,小莫言让她娘丢了脸,坚强的母亲第一次在孩子面前流下眼泪。

把上面的内容整理一下,就是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春节前,小莫言和他的妈妈到邻村的集市卖白菜。

这三棵白菜本来他们是留着过年包饺子的。

买白菜的老太太挑挑拣拣,最后还是决定买他们的白菜。

小莫言生老太太的气,就多算了她一毛钱。

老太太回去后发现不对,把白菜退了回来,小莫言让她娘丢了脸,坚强的母亲第一次在孩子面前流下眼泪。

2.说明描述类文字的要素归纳工作生活中,我们经常接触到一些说明描述事物、人物、景物的文字,他们或是介绍事物的状态、性质、功能;或是对人物的肖像、外貌进行介绍;或是对自然或社会环境进行描述介绍;或是阐明事理,给读者介绍某种知识或方法。

说明描述类文字的要素归纳,要在通读全文的前提下,对所阅读的内容有一个概括性的提炼意识,知道作者在描述谁(对象),按什么顺序说明描述的(顺序),被描述对象有什么特点(特征)。

那么,在阅读说明描述类文字时候,可以套用这样的公式:描述谁(对象)+按什么顺序进行描述(顺序)+被描述对象有什么特点(特征)把这三个要素归纳并串联在一起,就构成了这类文字的主要内容。

例如,叶圣陶的《苏州园林》,如果我们套用上面的公式,可以进行这样的归纳:描述谁(对象)——苏州园林(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按什么顺序进行描述(顺序)——先总后分。

先概括园林整体的特点,再通过具体的各部分园林构造的介绍说明特点。

被描述对象有什么特点(特征)——富于图画美。

(如在画图中。

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

)读者只要把上面的内容整理一下,就可以得到《苏州园林》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叶圣陶《苏州园林》一文,通过先总后分,先概括整体特点,再分开描述的顺序,介绍了苏州园林作为中国各地园林的标本,富于图画美的特点。

3.议论阐述类文字的要素归纳议论阐述类文字常见于一些剖析事物、论述事理、发表意见、提出主张的文章。

作者围绕某一个议题,通过作比较、打比方、举例子、分角度、引名言等方式,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树立或否定某种主张。

这类文章往往具有“观点明确、例子恰当、语言精炼、论证合理、有严密的逻辑性”的特点。

这类文字的阅读要注意作者是围绕什么论题展开论述的,作者的观点是什么、思考其论述的过程是否合乎逻辑,作者所举的例子是否真实、可靠、典型,能否证明其观点,所用的名言或俗语是否适当,具有权威性。

一般情况下可以套用这样的公式:论题是什么+作者的观点是什么+文章论述的过程是按什么逻辑+用了什么论述方式+论据是否典型、恰当,能否证明观点例如邓拓(笔名马南邨)《不求甚解》一文,把文章主要内容用公式整理一下,可以归纳为:论题是什么:怎么阅读重要书籍?作者的观点是什么:重要的书必须常常反复阅读,每读一次都会觉得开卷有益文章论述的过程是按什么逻辑: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用了什么论述方式:举例子。

列举列宁和诸葛亮的名人读书事例;宋代理学家陆九渊的有关论述。

论据是否典型、恰当,能否证明观点:论据典型、恰当,能够证明观点。

把上面的要素整理一下,《不求甚解》一文主要内容为:文章围绕“怎么阅读重要书籍”这一论题,论述了“重要的书必须常常反复阅读,每读一次都会觉得开卷有益”的观点。

该文首先提出问题:先提出现在人们对“不求甚解”古义的否定这一现象,用“对任何问题”指出这种否定属于看问题绝对化,是错误的;然后,分析问题:正面阐述陶渊明的本意;最后,解决问题:进一步强调不能仅仅记住一些字句的“甚解”,而要“活”读书,要理解“精神实质”。

文章举了列宁和诸葛亮的事实论据,以及宋代理学家陆九渊的相关论述,来证明自己的观点,很有说服力。

二、标题追溯有些文章的内容是围绕着标题展开的,我们可以根据标题去阅读,追溯文章的主要内容。

1.基于标题内涵的追溯:通过对标题内涵的追溯和拓展,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有一些文章,标题是与文章中心内容和主题最相关的词语,文章的结构是由标题的内涵要点组成的,这种文章,通过对标题内涵的追溯,可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例如,朱自清的《威尼斯》,围绕展现世界名城意大利的威尼斯美丽风光和文化艺术这一主题,通过“水上之城”和“文化艺术之城”这两种不同的角度来展开全文,阅读是就要注意扣住“威尼斯”这个标题,就能提炼出“威尼斯是水上之城和文化艺术之城”这一主要内容。

再如,冯友兰的《人生的境界》,在境界前面添补:自然、功利、道德、天地,也就是人生境界的四种等级,再加上贯通境界的方法“觉解”,也就把握了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哲学可以提高人的觉解,帮助普通人从自然境界、功利境界上升到道德境界、天地境界。

2.与标题内涵无关的追溯:有些文章的结构和标题的内涵无关,行文并不是根据标题内涵要点展开,这种情况下,归纳文章主要内容,就不用分析标题的内涵,而是扣紧标题,从不同角度出发,尝试在标题前后添加词语,串联出文章的主要内容。

例如,莫迫桑的小说《项链》是以“项链”为线索展开情节的,在阅读的过程中,如果能够在“项链”前面加一个动词,例如:(借)项链、(丢)项链、(赔)项链、(识)项链,就能够抓住小说的情节主线。

三、段意合并一般情况下,一篇文章总是由一定数量的自然段组成的,一个或若干个自然段又组成文章段落,因此,概括整篇文章的大意时,就需要把若干个自然段的大意概括、整合为一个文章段落的大意,再把若干个文章段落的段意合并为文章的主要内容,这就是通过“段意合并”把握文章大意的方法。

段意合并,一般有两种方法:1.主题(描述主体)一致时,根据主题进行合并。

如果若干个自然段所写的是同一个主题,那么这几个自然段就应该合并起来进行文章段落大意的概括。

例如,李乐薇《我的空中楼阁》一文,第1-3自然段写的主题都是“小屋与山的关系”,因此可以把这个段落的大意概括为“小屋点缀了山”;第4-8段写的主题都是“小屋与树的关系”,因此分为一个段落,写的是“树点缀了小屋”。

2.发现某种逻辑(或规律)时,根据这种逻辑(或规律)进行合并。

一些作者在写文章的时候,会先形成一定的写作思路,对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有一定的安排,然后再落笔成文。

有一些文章,虽然是作者信笔写下的,但是作为一个完整的文字作品,又往往会暗合某种逻辑(或规律)。

因此,如果读者在阅读文章之后,如果发现了作者的写作思路或者文章潜在的某种逻辑,就可以对若干自然段进行梳理合并,合并出不同的文章段落,通过概括这些文章段落的大意,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同样是《我的空中楼阁》一文,如果根据观察立足点的不同(某种逻辑),可以看出又“屋里”、“屋外”两种不同的立足点,那么文章就应该18个自然段就应该分别合并为两个大段落。

第一个大段落是第1-8自然段,写的是“立足于小屋之外看小屋”;第二个大段落是第9-18自然段,写的是“立足于小屋看小屋周围的景色”。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