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世界大战北非战场
韦维尔,英国陆军元帅, 二战期间英国最杰出的指挥 官之一,1940年曾指挥5万 英军完败30万意大利军队, 并俘虏意军13万人。1941年 指挥军队占领意属东非。后 因丘吉尔的瞎指挥惨败于德 军之手。1943年调任印度总 督,指挥对日作战。
开始
意大利军队装备落后,纪律散漫。格拉齐亚尼认为无力 在此时发动进攻。但墨索里尼却坚决命令进攻。意大利开 始进攻后英军主动撤退,但意大利损失惨重,战绩平平。 后来,韦维尔发动了为期5天的反攻,意大利军溃败,被 俘3.9万人。英军乘胜追击,兵临的黎波里。意大利面临 失去利比亚的危险。
德国参战
1940年底,意大利军防线崩溃。1941年1月22日,北非 重镇托布鲁克陷落。英军进逼的黎波里。墨索里尼再也无 力挽回战局,只得到柏林请求德国增援。希特勒担心英国 占领北非后进攻意大利本土,迫使意大利议和,决定派遣 第5轻装甲师和第15装甲师援助意大利,成立“非洲军团 ”,由埃尔温·隆美尔中将担任非洲军团总司令。视察了意大利军队后, 对意大利军队的纪律非常不满。他认为必须等德军到达后 再能开始进攻。 2月14日,第一批德军增援部队共2个营(5000人左右 )到达北非。英国军队十分震惊。此时,英军主力已被派 往希腊在北非的兵力不足,无力发动进攻。丘吉尔和韦维 尔经过研究说,德军在5月底前不会发动进攻。但3月24日 ,德军就发动了进攻。经过十多天的进攻,英军全线败退 。德军横扫北非880公里。4月10日,德军包围并开始向托 布鲁克发动进攻。但由于兵力不足,未能攻克。 30日,德军第15装甲师到达。德军继续推进。 6月15日,英国发动反击,被德军击溃。
北非战役
时间:1940.9.13—1943.5.12 参战国: 轴心国:德意志第三帝国、意大利王国、维希法国 同盟国:大英帝国、美利坚合众国、英属印度 英属澳大利亚、英属加拿大 结果:轴心国失败 损失: 轴心国:兵力95万、800架飞机、2500辆坦克、6200 门火炮、7万辆汽车(主要是意大利) 同盟国:兵力26万(主要由德军消灭)
时间:1942.7.1——7.27 兵力:轴心国:9.6万,其中德军仅占4万;部署在 前线的仅 4.8万,585辆坦克(大部分是意大 利劣质货) 英军:15万,坦克1114辆 结果:德军占领阿拉曼,但损失惨重。双方进入僵 持阶段。
英军再次更换指挥官
奥金莱克与丘吉尔一直不和,8月4日,丘吉尔命令进 攻,但奥金莱克认为英军还没有做好准备,要求推迟到9 月。结果被丘吉尔撤职。由亚历山大和蒙哥马利接任他的 两项职务。 后来,英军按照奥金莱克留下的作战方案在第二次阿 拉曼战役中击败了德军,即北非战役的转折点。
背景
同盟国成立后,苏联要求尽快开辟欧洲第二战场,以减 轻苏联的负担。但英美认为: 1、与苏联结盟只是为了防止德国将苏联打垮后挥师西 进占领英国,继而进攻北美,而不是减轻苏联负担。 2、力求德国与苏联互相消耗,两败俱伤最好。 3、此时登陆西欧,必将与德军发生激烈的交火,会有 巨大的损失。 4、登陆欧洲,英国将会有沉重的负担。 5、登陆维希法国控制的北非会相对容易。
亚历山大,英国陆军 元帅,中东战区总司令 、北非战区盟军最高副 司令兼第18集团军群司 令、地中海战区盟军最 高副司令兼第15集团军 群司令和地中海战区盟 军最高司令。1943年指 挥突尼斯战役赢得了北 非战役的胜利。
蒙哥马利,英国陆军 元帅。英国第八集团军 司令。主要成就:掩护 敦刻尔克撤退、阿拉曼 战役、突尼斯战役,在 诺曼底登陆战役中担任 英军总司令。
突尼斯战役
时间:1943.3.17——5.13 结果:轴心国失败,非洲军团被全歼,27.5万人投降,北非 战役结束。 影响:轴心国主力部队被歼灭,失去了在西西里岛击退盟军 的机会。
西西里岛登陆战役
时间:1943.7—1943.8 轴心国兵力:40.5万人 盟军兵力:47.8万人 结果:轴心国失败,9月8日意大利投降。
阿道夫·希特勒
贝尼托·墨索里尼
温斯顿·丘吉尔
富兰克林·罗斯福
背景
1935年,意大利占领埃塞俄比亚(损失13万兵力) ,从南部、西部夹击英国殖民地埃及。1940年法国战役后 ,大英帝国的实力被严重削弱,主要兵力部署在本土防止 德军登陆。墨索里尼认为进攻埃及的时机已经成熟,下令 “第一批德军登上英国领土之时,就是你们进攻之时”。 但由于德军在英军的空中交战中失利,被迫宣布无限期延 长海狮计划,准备进攻苏联。墨索里尼便不等待德军,于 9月13日进攻埃及。
初期交战
地点:利比亚与埃及交界处 兵力: 意大利:25万 英国: 3.6万 指挥官: 意大利:格拉齐亚尼 英国: 韦维尔 结果:英国完胜,险些攻占利比亚首都的黎波里
格拉齐亚尼,意大利 陆军元帅,意大利驻利 比亚总督,杰出的军事 家。最早提出装甲战, 并对机械化诸兵种合成 部队进行了编制以及实 战运用。但意大利军队 的无能使他的努力没有 多少成效。
第二次阿拉曼战役
时间:1942.10.23——11.3 兵力: 轴心国:10万兵力,500辆坦克(包括意大利) 英国:20万兵力,1000辆坦克
战前形势
23日盟军进攻
24日轴心国反击
北非登陆战役
参战国: 同盟国:全部打着美军旗号的美国、英国、加拿大 轴心国:维希法国(不久后停止抵抗) 兵力: 同盟国:11万 轴心国:20万 时间:1942.11.8——1942.11.10
隆美尔,德意志国防军陆军元帅 。与古德里安、曼施坦因并称为“ 二战德国三大名将”。法国战役时 曾率领第七装甲师以2000人的损失 俘虏英法联军10万人,缴获458辆坦 克、4000辆卡车和数万门火炮。北 非战役中多次以少胜多,击败英军 。1944年与西线德军总司令隆德施 泰特共同抵挡盟军的登陆,但因实 力差距悬殊而失败。
奥金莱克,大英帝国皇家 陆军元帅。接任中东英军总 司令后发动“十字军”行动, 虽然在德军的英勇抗击下英 军损失惨重,但最终达到了 预期的目标。这是二战以来 英军对德国取得的第一次胜 利。隆美尔曾说:“在我的 敌人中,我唯一敬重的是奥 金莱克将军。他是北非英军 中唯一出色的将领。”
第一次阿拉曼战役
希特勒对隆美尔的要求
1、全部部队抵达之前不要轻易进攻。 2、搞好与意大利人的关系。 3、注意保存实力,因为他得不到多少增援。 4、不准丢德国的脸。
由于丘吉尔的错误指挥,英军的反击失败。但他却认 为是韦维尔能力不足。6月21日,印度英军总司令奥金莱 克接任韦维尔的职务。 11月,苏德战争已经爆发,德军的主要力量集中在东 线战场,无法给非洲军团提供更多的支援。德军被迫停止 进攻。18日,英第八集团军集中11.1万兵力发动大规模反 攻,隆美尔被迫从托布鲁克撤军,退回到的黎波里一带整 顿部队。 1942年,德军得到补给后重新发动进攻,英军节节败 退。6月21日,攻占托布鲁克。25000名英军投降。22日, 隆美尔被晋升为陆军元帅。
英军反攻地图
意大利失败原因
1、武器装备十分落后(意大利是参展国中唯 一没有实现机械化的国家) 2、经济落后 3、士兵士气低下 4、墨索里尼没有得到人民的支持
10月4日,希特勒对意大利的行动非常担心,提出支援1 个德国装甲师,但墨索里尼却狂妄地说:“强大的意军现 在不需要任何援助,在10月中旬以前,意大利军队一定能 重新开始伟大的进攻行动。不过,欢迎德军在战役的最后 阶段来支援意军。”希特勒非常生气。10月28日,意大利 有集中兵力进攻希腊,彻底打乱了德国的计划。希特勒为 了给墨索里尼一个教训,决定不对利比亚增派任何兵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