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常见金属硫化物矿野外鉴定的特征及方法

常见金属硫化物矿野外鉴定的特征及方法

常见硫化物矿 野外鉴定的特征及方法
报告人 沙里飞 2012年2月13日
★ 出发点 ★ 野外矿物鉴定的指标 ★ 常见硫化物矿的基本特征及相 似矿的比较鉴定
岩矿的鉴定是野外工作的难题,但 如果掌握了矿物的基本特征,抓准矿物 自身独有的特性,将易混淆矿物分类, 进行比较鉴定,求同存异的方法,将很 大程度上增强野外工作获得第一手资料 的准确性。 本报告以常见的硫化物矿为例,根 据矿物的颜色的相似性,将其分为两组, 进行比较鉴定。
野外矿物鉴定的指标
一,颜色:对不同光波选择吸收和反射的结果
二,晶形(矿物形态):包括晶体形状、结晶习
性、晶体的大小及晶面花纹等
三,光泽:矿物表面可见光反射的能力(矿物的
抛光面上)(金属、非金属(玻璃、金刚光泽、珍
珠、油脂、丝绢、蜡状))
四,条痕:矿物在无釉白色瓷板上摩擦时所留下 的粉末痕迹(金属矿物)
辉铜矿(Cu2S)
颜色:铅灰色(新鲜面),黑色常带锖色(风化面); 条痕:暗灰色; 光泽:金属光泽; 断口:贝壳状; 集合体:致密块状、粉末状(烟灰状); 晶形:柱状或厚板状,晶体少见; 解理:一组不完全; 硬度:2.5-3; 相对密度:5.5-5.8; 成因及产状:内生-富铜贫硫的晚期热液矿床,与斑铜矿共生; 表生-见于含铜硫化物矿床氧化带下部。 鉴定特征:铅灰色,硬度小,弱延展性,小刀刻划可留下光 亮沟痕。常与其它铜矿物共生或伴生。焰色反应:蓝绿色; 溶于HNO3,呈绿色,小刀置其中可镀铜。
第二组: 黄铜矿、黄铁矿、白铁矿
黄铜矿(CuFeS2)
颜色: 黄铜黄色(新鲜面),蓝、紫褐色的斑状锖色(风化面); 条痕:绿黑色; 光泽:金属光泽; 集合体:致密块状或分散颗粒状(多见),脉状(少见); 晶形:晶体较少见,常见:四方四面体、四方双锥,少见:四方偏三角面 体; 解理:两组不完全; 硬度:3-4; 相对密度:4.1-4.3; 成因及产状:岩浆型,产于与基性、超基性岩有关的铜镍硫化物矿床中, 与磁黄铁矿、镍黄铁矿密切共生。接触交代型,与磁铁矿、黄铁矿、磁黄 铁矿等共生;亦可与毒砂或方铅矿、闪锌矿等共生。热液型,常呈中温热 液充填或交代脉状,与黄铁矿、方铅矿、闪锌矿、斑铜矿、辉钼矿及方解 石、石英等共生。在地表风化条件下遭受氧化后形成CuSO4和FeSO4,遇石 灰岩形成孔雀石、蓝铜矿或褐铁矿铁帽;在次生富集带则转变为斑铜矿和 辉铜矿,可作找矿标志。 鉴定特征:其致密块体有时与黄铁矿相似,可以其较深的黄铜黄色及较低 的硬度相区别。以其脆性与自然金(强延展性)区别。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辉银矿(Cu2S)
颜色:铅灰色→铁黑色; 条痕:亮铅灰色; 光泽:金属光泽(新鲜面),暗淡无光(风化面) ; 断口:贝壳状; 集合体:浸染状、细脉状、被膜状、网状、树枝状、 毛发状及致密块状; 晶形:完好晶形少见,呈立方体和八面体聚形; 解理:两组不完全; 硬度:2-2.5; 相对密度:7.2-7.4; 成因及产状:内生-中低温热液矿床,常与自然银等银 矿物共生;外生-广泛分布于含银硫化物矿床氧化带中。 鉴定特征:铅灰色,相对密度大,弱延展性。常与自 然银等银矿物共生。于HNO3分解再加HCl → AgCl(白色 沉淀)。
白铁矿(FeS2)
颜色: 淡黄铜色(微带浅灰或浅绿色调 ),新鲜面近于锡白色; 条痕:暗灰绿色; 光泽:金属光泽; 集合体:结核状、肾状、钟乳状、皮壳状,可与黄铁矿、磁黄铁 矿规则连生; 晶形:斜方双锥晶类,板状(常见)、双锥状,短柱状、矛头状, 可出现鸡冠状连生体; 解理:一组不完全; 硬度:6-6.5; 相对密度:4.85-4.9; 成因及产状:在自然界的分布远较黄铁矿少,并且不形成大量的 聚积;是FeS2的不稳定变体,高于350℃即转变为黄铁矿。热液矿床 中,往往是晚期低温成矿阶段的产物,常与黄铁矿、黄铜矿、闪 锌矿、方铅矿等共生; 鉴定特征:白铁矿和黄铁矿不同之处,—是具有鸡冠状的晶形, 二是颜色比较淡白,三是在显微镜下观察时光性的非均质性与黄 铁矿相区别。
辉钼矿(MoS2)
颜色: 铅灰色; 条痕:亮灰色(素瓷板),黄绿色(涂釉瓷板); 光泽:金属光泽; 断口:贝壳状; 集合体:片状或鳞片状(常见),细小颗粒状(少见); 晶形:六方板状、片状(常见),琵琶桶形的短柱状(少 见); 解理:一组极完全; 硬度:1-1.5; 相对密度:4.7-5.0; 成因及产状:主要是高、中温热液成因的,其矿床与酸性 岩在成因上有关;最重要的钼矿床为斑岩钼矿;与锡石、黑 钨矿、辉铋矿、毒砂等共生或与柘榴石、透辉石、绿帘石、 白钨矿等共生。 鉴定特征:铅灰色,黄绿色(涂釉瓷板)条痕,金属光泽比 石墨强,相对密度较大,可与石墨区分。呈片状,一组极完 全解理可与方铅矿、辉锑矿等区分。
谢谢大家!
方铅矿(PbS)
颜色:铅灰色; 条痕:黑色; 光泽:强金属光泽; 集合体:粒状或致密块状; 晶形:立方体(高温热液),八面体(低温热液); 解理:三组完全解理(互相垂直); 硬度:2-3; 相对密度:7.4-7.6; 成因及产状:主要为岩浆期后作用的产物。在接触交代矿床 中,常与磁铁矿、黄铁矿、磁黄铁矿、黄铜矿、闪锌矿等共 生。在中、低温热液矿床中,与闪锌矿、黄铜矿、黄铁矿、 石英、方解石、重晶石等共生。在氧化带不稳定,易转变为 铅矾、白铅矿等矿物; 鉴定特征:铅灰色,黑色条痕、立方体完全解理、硬度小, 相对密度大。溶于HNO3 → PbSO4(白色沉淀)
五,硬度:抗外来机械作用的能力(摩氏硬度) , 六,解理:在外力打击下总是沿一定结晶方向列成 平面的固有特性 七,断口(贝壳、锯齿、参差) 八,比重(相对密度) 九,化学反应
第一组: 闪锌矿、方铅矿、辉铜矿、 辉银矿、辉钼矿、辉锑矿
闪锌矿(ZnS)
颜色:无色→浅黄、棕褐→黑色(与Fe的含量有关); 条痕:白色→褐色; 光泽:松脂光泽→半金属光泽; 断口:不平坦; 集合体:粒状(常见),葡萄状、同心圆状(偶见); 晶形:粒状; 解理:六组完全解理; 硬度:3.5-4; 相对密度:3.9-4.2; 成因及产状:常与方铅矿密切共生,故产状与方铅矿相同, 主要产于接触交代矽卡岩矿床及中、低温热液矿床中; 鉴定特征:颜色变化大,可据晶形、多组解理、硬度小鉴 别。
黄铁矿(FeS2)
颜色: 浅黄铜黄色,常具有黄褐色的锖色; 条痕:绿黑或褐色; 光泽:强金属光泽; 集合体:粒状、致密块状、浸染状、球状或草莓状; 晶形:晶体完好,常呈立方体(三组垂直的条纹)和五角十二面体(聚 形纹),较少为八面体晶形; 解理:两组极不完全; 硬度:6-6.5; 相对密度:4.9-5.2; 成因及产状:黄铁矿是地壳中分布最广的硫化物。在岩浆岩中,黄铁矿 呈细小浸染状,为岩浆期后热液作用的产物。接触交代矿床中,黄铁矿 常与其它硫化物共生,形成于热液作用后期阶段。在热液矿床中,黄铁 矿与其它硫化物、氧化物、石英等共生;有时形成黄铁矿的巨大堆积。 在沉积岩、煤系及沉积矿床中,黄铁矿呈团块、结核或透镜体产出。在 变质岩中,黄铁矿往往是变质作用的新生产物。 鉴定特征:晶形完好,晶面有条纹,致密块状者与黄铜矿相似,但据其 浅黄铜黄色,硬度大,可与之区别。
辉锑矿(Sb2S3)
颜色: 铅灰色或钢灰色,常有蓝色的锖色(表面); 条痕:灰黑色; 光泽:金属光泽; 集合体:柱状、针状、束状、放射状集合体,柱状晶族; 晶形:晶体常见,形态特征鲜明,单晶具有锥面的长柱状 或针状,柱面具明显的纵纹; 解理:一组完全,解理面上常有横纹(聚片双晶纹); 硬度:2-2.5; 相对密度:4.51-4.66; 成因及产状:见于中低温的热液矿床中,主要富集于基本 上由辉锑矿单矿物组成的石英脉或碳酸盐矿层中; 鉴定特征:铅灰色,柱状晶形,解理面上有横纹,易溶, 对于细粒的块体,滴KOH于其上,立刻呈现黄色,随后变 成 橘红色,以此区别与其类似的氧化物;辉锑矿,可以 从晶形,条纹,完全解理,颜色和条痕当中,鉴定出来; 它和方铅矿有时看来颇为类似,但是比方铅矿轻,晶形亦 不相同。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