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概论教学大纲An Introduction to Literary Theory课程编号:011501-2课程性质:学科基础课适用专业:汉语言文学专业先修课程: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后续课程:美学概论、20世纪西方文学理论流派、文艺心理学、文艺学研究方法论、中国文学批评史总学分:4总学时:72学时(其中64课时为理论讲授,8学时为实践环节)总体目标:本课程旨在通过教学,使学生系统掌握文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使学生了解和掌握文学的本质、特征、功能、发展、创作、风格、作品、语言、鉴赏、批评等基础理论。
具体包括:1、树立马克思主义文艺观,使学生能够正确分析、研究与评价文学作品、文学思潮和文学现象;2、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水平,增强学生的文学批评能力;3、培养与训练学生的理论思维能力,为学习其它专业课程与成为中文专业的卓越人才奠定基础。
教学内容与学时安排教学方法:(1)教师应按本教学大纲认真施教,精心设计教学方式和准备教学内容,着重讲清楚基本概念、基本观点和基本原理,同时注意追踪文学理论的前沿动态,满足学生的求知需要。
(2)结合教学内容,进行研究性教学改革与实践,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采取以讲授为主,辅之于课堂讨论、情境模拟、互动交流、自学辅导、课题研究等方法;着重培养学生运用文学理论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学生应将文学概论课程与其它专业课程的学习结合进行,努力扩大知识视野,“行千里路,读万卷书”,做到“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思维能力与实践能力。
主讲教师的学位、职称、研究方向及电子邮箱:1、姚文放:硕士、教授、文艺学、美学,**************2、佴荣本:硕士、教授、文艺学、美学,****************3、古风:学士、教授、文艺学、美学,****************4、陈学广:博士、教授、文艺学、美学,***************************5、苏保华:博士、副教授、文艺学、美学,*****************6、黄石明:博士、副教授、文艺学、美学,*****************7、童伟:博士、副教授、文艺学、美学,****************8、赵彦芳:博士、副教授、文艺学、美学,****************.cn9、陈军:博士、副教授、文艺学、美学,*****************10、李春媚:博士、副教授、文艺学、美学,*************绪论(4学时)教学目标:1、了解文学理论的研究对象、学科归属、内容构成、理论范围。
2、理解和熟练掌握文学、文艺学、文学理论三个概念。
3、掌握并运用文学理论的基本研究方法。
教学重点:文学、文艺学、文学理论。
教学难点:文学理论的理论范围。
教学方法与手段:主要运用讲解法、讨论法,并运用扬州大学网络教学平台以及“文学概论国家精品课程网站”辅助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
课前课后学习要求:课前了解《文学理论》教材绪论部分的基本内容,收集相关《文学概论》教材关于文学理论的研究对象、学科归属、内容构成、理论范围的观点。
课后围绕以上问题互相讨论,并作相应评析。
第一节文学理论的研究对象第二节文学理论的学科归属第三节文学理论的内容构成第四节文学理论的理论范围第五节文学理论的研究方法阅读书目与内容: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论文学与艺术(陆梅林辑注)[M].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
2、(美)M·H·艾布拉姆斯:镜与灯 [M].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3、童庆炳主编:文学理论教程 [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
第一章文学本质论(6学时)教学目标:1、细读教材,识记形象思维、造型艺术、表演艺术、语言艺术和综合艺术等概念。
2、了解文学在整个社会结构中的位置;理解文学的本质。
3、熟练掌握文学是一种审美意识;理解文学以语言为媒介,掌握文学是一门语言艺术。
4、熟练掌握文学运用形象反映社会生活的原理。
5、应用:文学语言与其他艺术语言的异同比较。
教学重点:文学作为审美意识形态。
教学难点:文学在整个社会结构中的位置,文学对社会结构中其他部分的反作用。
教学方法与手段:主要运用讲授法、分组讨论法,并运用扬州大学网络教学平台以及“文学概论国家精品课程网站”辅助教学。
课前课后学习要求:课前了解现行“文学概论”教材与“文学本质”相关的内容,分成若干学习小组收集论述“文学本质”的专著或论文材料,互动讨论。
课后围绕“文学本质论”的不同观点发表自己的看法,并作相应评析。
第一节文学作为社会意识形态一、文学在整个社会结构中的位置二、文学受到社会经济基础的制约三、文学的相对独立性四、文学对社会结构中其他部分的反作用第二节文学作为审美意识形态一、人类对于世界的艺术掌握方式二、文学用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三、文学的反映对象以人为中心四、文学的反映运用形象思维的方式第三节文学作为语言艺术一、文学以语言为艺术媒介二、文学语言与其他艺术语言的比较阅读书目与内容:1、列宁:列宁论文学与艺术[M].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版。
2、南帆等:文学理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3、韦勒克、沃伦:文学理论(刘象愚等译)[M].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第二章文学特征论(6学时)教学目标:1、细读教材,识记形象、典型、意境、生活真实、艺术真实等概念。
2、掌握文学的基本特征,如形象性、典型性、真实性和倾向性,正确认识文学的本质和树立科学的文学观念。
3、正确理解“形象大于思想”、“形象的能动性”等基本原理。
4、运用本章所学到的基本原理去分析具体的文本。
教学重点:文学的典型性,文学的倾向性。
教学难点:典型化及其原则和途径,作者的主观倾向和作品的客观意义。
教学方法与手段:主要运用讲授法、分组讨论法,并运用扬州大学网络教学平台以及“文学概论国家精品课程网站”辅助教学。
课前课后学习要求:课前了解现行“文学概论”教材与“文学特征”相关的内容,分成若干学习小组收集论述“文学特征”的专著或论文材料,互动讨论。
课后围绕“文学特征”的不同观点发表自己的看法,并作相应评析。
第一节文学的形象性一、什么是文学的形象性二、托物言事的蕴涵性三、因小见大的概括性四、以情动人的感染性第二节文学的典型性一、什么是文学的典型性二、典型人物与典型环境三、典型化及其原则和途径四、典型与意境第三节文学的真实性一、真实性与假定性二、真实性与逼真性三、艺术真实的内在构成第四节文学的倾向性一、文学倾向性的丰富内涵二、文学倾向性的存在方式三、作者的主观倾向和作品的客观意义阅读书目与内容:1、毛泽东:毛泽东论文学与艺术[M].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
2、王一川:文学理论 [M].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第三章文学功能论(6学时)教学目标:1、细读教材,识记文学的认识功能、教育功能、审美功能、娱乐功能的基本含义;2、理解“寓教于乐”、“融理于诗”的含义;3、了解文学功能的范围和限度;4、熟练掌握文学功能的辨证关系;5、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文学活动的现状。
教学重点:融理于诗,寓教于乐。
教学难点:“为艺术而艺术”。
教学方法与手段:主要运用讲授法、田野调查法等,并运用扬州大学网络教学平台以及“文学概论国家精品课程网站”辅助教学。
课前课后学习要求:课前了解现行“文学概论”教材与“文学功能”相关的内容,分成若干学习小组收集论述“文学功能”的专著或论文材料,互动讨论。
课后围绕“文学功能”的不同观点发表自己的看法,观摩经典影视作品并作相应评析。
第一节文学功能的分类一、文学功能的多样性二、文学的几种主要功能第二节文学的诸种功能的辩证关系一、融理于诗二、寓教于乐三、“为艺术而艺术”辨第三节与文学功能相关的几个问题一、文学的多元取向和综合效应二、文学的功能范围和功能限度阅读书目与内容:1、高尔基:高尔基论文学 [M].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版。
2、吴中杰:文艺学导论 [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3、胡友清:文艺学论纲 [M].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4、(俄)格·尼·波斯彼洛夫:文学原理(王忠琪等译)[M].三联书店,1985年版。
5、董学文、张永刚:文学原理 [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第四章文学发展论(6学时)教学目标:1、掌握关于文学艺术起源的五种学说;2、理解文学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3、熟练掌握文学的纵向发展与横向交流的规律;4、运用所学的基本知识和原理去分析文学发展的历史和现状。
教学重点:文学艺术的起源,精神生产与物质生产的关系。
教学难点:文学艺术的起源是多元与一元的统一,精神生产与物质生产的不平衡关系。
教学方法与手段:主要运用讲授法、分组讨论法,并运用扬州大学网络教学平台以及“文学概论国家精品课程网站”辅助教学。
课前课后学习要求:课前了解现行“文学概论”教材与“文学发展”相关的内容,分成若干学习小组收集论述“文学发展”的专著或论文材料,互动讨论。
课后围绕“文学发展”的不同观点发表自己的看法,观摩经典作品并作相应评析。
第一节文学艺术的起源一、探讨文学艺术起源的几条途径二、关于文学艺术起源的诸种学说三、文学艺术的起源是多元与一元的统一第二节文学发展与社会发展一、社会发展是文学发展的客观基础二、艺术生产与物质生产的不平衡关系第三节艺术生产与艺术消费的互动一、艺术生产及其内在构成二、艺术消费与物质消费的界说三、艺术生产与艺术消费的辩证关系第四节文学的纵向流变一、对于优秀文学传统的继承二、对于文学传统的革新三、批判继承,古为今用第五节文学的横向交流一、不同民族文学的交流促进文学的发展二、批判吸收,洋为中用阅读书目与内容:1、普列汉诺夫:没有地址的信[M].三联书店,1964年版。
2、钱中文:文学原理——发展论 [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89年版。
3、陶东风:文学理论基本问题 [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第五章文学创作论(6学时)教学目标:1、识记“形象思维”、“抽象思维”、“灵感”等概念、了解作家必备的素养;2、熟练掌握文学创作的一般原理及其创作规律;3、理解文学创作中的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问题;4、运用文学创作的基本知识和原理去分析文学创作实践中的问题。
教学重点:文学创作的一般过程,文学创作中的形象思维。
教学难点:形象思维的审美心理机制,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的关系。
教学方法与手段:主要运用讲授法、互动讨论法、田野调查法等,并运用扬州大学网络教学平台以及“文学概论国家精品课程网站”辅助教学。
课前课后学习要求:课前了解现行“文学概论”教材与“文学创作”相关的内容,分成若干学习小组收集论述“文学创作”的专著或论文材料,互动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