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经济学综合(837)一、单选1.寡头厂商为了提高市场占有率,瓜分经济利润寡头厂商的采取的方式A.非价格竞争B.价格竞争C. 操纵市场D. 规模经济【考查重点】:这是第七章不完全竞争市场内容,主要考察了垄断市场、垄断竞争、寡头垄断的特点,本章的内容是历年来考察的重点,考生应该完全掌握。
【答案解析】(1)垄断竞争厂商是这样一种市场组织,一个市场中有许多厂商生产和销售有差别的同种商品。
垄断竞争厂商的特点包括三个方面:第一,在生产集团中有大量的企业生产有差别的同种产品,这些产品彼此之间都是非常接近的替代品。
第二,一个生产集团中的企业数量非常多,以至于每个厂商都认为自己的行为对市场的影响很小,不会引起竞争对手的注意和反应,因而自己也不会受到竞争对手的任何报复措施。
第三,每一个厂商的生产规模相对市场规模来说都是很小的,因而进入和退出一个生产集团比较容易。
在垄断竞争市场上,厂商之间既存在着价格竞争,也存在了非价格竞争。
就价格竞争而言,它虽然能使一部分厂商获利,但是从长期来看,价格竞争只会导致产品的几个普遍下降,最终使厂商的利润下降。
因此非价格竞争便成为垄断竞争厂商普遍采取的竞争方式。
非价格竞争主要包括通过改进产品的质量、精心设计商标和包装、改善售后服务以及广告宣传等手段来扩大自己的市场销售份额。
(2)自然垄断的一个主要特征是厂商的平均成本在很高的产量水平上仍随着产量的增加而递减,即存在着规模经济。
原因在于,这些行业存在着大量的固定成本,使得固定成本非常大,而可变成本相对很小,所以平均成本曲线在很高的产量水平上仍是下降的。
一方面,自然垄断表现出规模经济,单独经营是由于几个厂商同时经营的;另一方面,由于缺乏竞争存在着高价格,低产量、高利润等经济效率的损失。
对自然垄断的政府管制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边际成本定价或者平均成本定价;二是资本回报率管制。
(3)寡头市场是指少数几家厂商共同控制整个市场产品的生产和销售的这样一种市场组织,寡头市场是比较接近垄断市场的一种市场组织。
在寡头市场上,当某一个厂商首先采取降价的竞争手段,其他厂商也会采取相应的降价手段作为报复,最终市场价格会降到一个很低的水平,形成一个两败俱伤的局面。
当寡头厂商意识到价格竞争只会遭受悲惨的损失后,那么还不如相互之间达成协议使价格维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上,从而避免了由于价格竞争所带来的损失,使每一家厂商都获得较高的利润。
故本题的正确答案为C.2.蛛网模型不稳定的条件【考察重点】:这是第二章第八节的内容,蛛网模型的考察是相当频繁的,主要是以选择题、名词解释和论述题的题型出现,考生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
【答案解析】:西方经济学根据均衡状态是否稳定,将均衡区分为稳定均衡和不稳定均衡。
就均衡价格模型而言,当一个均衡价格体系受到外力的干扰而偏离均衡点时,如果这个体系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能够重新回到原来的均衡点,那么这个均衡价格体系是稳定均衡。
相反,如果无法回到原来的均衡点的均衡价格体系称之为不稳定均衡。
蛛网模型的基本假设是:商品本期的产量决定于前一期的价格,即供给函数为=f();商品本期的需求量取决于本期的价格,即需求函数为=f()。
蛛网模型可用三个联立方程来表示:=蛛网模型主要分为三种:第一种是收敛型蛛网,在这种模型中,需求曲线斜率的绝对值大于供给曲线斜率的绝对值。
当市场由于受到干扰偏离原来的均衡状态后,实际价格和实际产量围绕均衡水平上下波动,但波动的幅度越来越小,最后回到原来的均衡点上。
第二种是发散型蛛网,在这种模型中,,需求曲线斜率的绝对值小于供给曲线斜率的绝对值。
当市场由于受到干扰偏离原来的均衡状态后,实际价格和实际产量围上下波动的幅度越来越大,偏离均衡点越来越远。
故发散型蛛网是不稳定的。
第三种是封闭型蛛网,在这种模型,供给曲线与需求曲线斜率的绝对值相等,当由于受到外力的干扰偏离原来的均衡后,实际产量和实际价格始终按同一幅度围绕均衡点上下波动,既不进一步偏离均衡点,也不逐步趋向均衡点。
故封闭蛛网也是不稳定的。
3.消费者均衡条件【考察重点】:这是第三章效用的知识点,主要考察了消费者实现效用最大化的条件,多以选择题以及计算题的形式出现,考生应该理解掌握。
【答案解析】:消费者均衡是研究单个消费者如何把有限的货币收入分配在各种商品的购买中以获得最大的效用,即研究单个消费者在既定收入下实现效用最大化的均衡条件。
(1)基数效用论情况下的消费者均衡是指如果消费者收入是固定的,商品的价格是已知的,那么消费者应该使自己所购买的各种商品的边际效用之比与价格之比相。
或者说,消费者应使自己花在各种商品上的最后一单位货币所带来的边际效用相等。
用公式表达为:=Iλ是不变的货币边际效用。
(2)序数效用论的情况下消费者效用最大化的均衡条件为:两商品的边际替代率等于两商品的价格之比。
也可以理解为:在消费者均衡点上,消费者愿意用一单位的某种商品换取另一种商品的数量应该等于消费者能够在市场上用一单位的这种商品交换得到另一种商品的数量。
即.4.当边际收益递减时,总成本曲线A.斜率递增地下降B. 斜率递增地上升C. 斜率递减的下降D. 斜率递减地上升【考察重点】:这一题主要考察了第五章成本论和第六章完全竞争市场的知识点。
涉及到知识点包括总成本曲线与边际成本的联系和竞争厂商利润最大化均衡条件。
这两章一直是必考章节,考生不应该放过任何一个知识点。
【答案解析】:假定总成本函数为C(Q),那么边际成本函数MC(Q)=△C/△Q=d C/d Q,可知总成本曲线某一点的边际成本正好等于该点切线的斜率。
而厂商利润最大化的均衡条件为:MR=MC。
故当边际收益递减时,利润最大化产量的边际成本MC也是递减的,而MC又是总成本曲线切线的斜率,所以总成本曲线的斜率也是递减的。
当然,产量的增加必定使总成本增加,故本题的正确答案是D.5.市场配置的要求A.社会每个人都能获得他想要的东西B.稀缺物品应卖给出价最高的人C.政府决定每个人得多少D.得到急需要的物品需要排队【考察重点】:这一题主要考察考生对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理解,市场机制最重要的特征是能够实现帕累托效率。
【答案解析】:根据福利经济第一定理:如果市场是竞争的,在分权型的体制下,个人不需要知道其他人的偏好,只需要根据价格来决定自身的需求和供给,在一定条件下能够实现瓦尔拉斯均衡,且这种均衡是帕累托有效率的.福利经济学第一定理的重要性在于阐述了一种能够实现帕累托有效率配置的一般机制即竞争性市场机制,它只关心效率,而不关心利益的分配问题即公平问题.A选项所阐述的不是市场机制的逻辑,市场机制关心的是稀缺资源的配置,如果每个人都可以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那么这就是一种按需分配制度(共产主义社会物质极大丰富)。
B选项是符合市场机制逻辑的,也是满足帕累托有效率要求的。
如果稀缺物品不是出售给出价最高的人,那么仍然存在着进一步交易的可能,并使双方的境况得到改善。
C选项阐述的是计划经济的逻辑,即所有的产品的生产、消费、分配都是由政府操控的,完全不经过市场。
故本题的正确答案是B。
6.交换的帕列托最优条件【考察重点】:这一题主要考察了第十章一般均衡论的内容,本章一直是考试的重点,知识点包括:消费、生产的帕累托最优条件以及消费和生产共同达到帕累托的条件。
【答案解析】:(1)交换的帕累托最优条件:要使两种商品X和Y在任意两个消费者A和B之间的分配达到帕累托有效率,对于两个消费者来说,必定有两种商品的边际替代率相等。
即:(2)生产的帕累托最优条件:任何两种要素的边际技术替代率对所有的生产者来说都是相等的。
即:L,K是任意两种生产要素;C,D代表任意两个生产者。
(3)交换和生产的帕累托最优条件:任何两种产品的边际转换率等于它们的边际替代率,即:如果上述三个边际条件均得到满足的话,称整个经济体达到了帕累托最优状态。
7.外部不经济【考察重点】:这一题主要考察了第十一章市场失灵的相关知识点,外部影响一直都是考试的重点内容,主要是以名词解释和论述题的形式出现,考生应该理解掌握。
【答案解析】:(1)一个人从某种活动中得到的私人利益小于该活动的社会利益。
这种性质的外部影响称之为外部经济,外部经济分为生产的外部经济和消费的外部经济;如果一个人的某一项经济活动付出的私人成本小于该活动所造成的社会成本,这种性质的外部影响被称为外部不经济,同样分为消费和生产的外部不经济。
(2)假定某个人采取的某项经济活动所造成的私人成本和社会成本分别为由于存在外部不经济则有。
如果这个人采取该行动的私人利益大于私人成本而小于社会成本的话,从私人的角度来看这个人肯定会采取行动;但是从社会的角度来看,这项经济活动是不利的。
在这种情况下,显然存在着帕累托改进,如果这个人放弃这项经济活动所造成的私人损失为而社会上其他人避免的损失为,显然是大于,故如果以某种方式重新分配损失的话,就可以使每一个人的损失都减少,即使每个人的境况变好。
一般而言,在外部不经济的情况下,私人活动的水平常常要高于社会所要求的最优水平。
8.IS 和LM曲线的交点是产量充分就业吗?【考查重点】:这一题主要考察了第十四章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均衡、第十六章宏观经济政策实践和第十七章总需求—总供给的相关知识点。
IS-LM是短期宏观经济运行分析的最重要的工具,同时也是每年必考的知识点;宏观经济政策实践主要是指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运用对宏观经济的影响,也是考试的核心知识点;总需求与总供给模型是分析长期宏观经济运行最重要的工具。
考生务必对这三章反复琢磨,吃透各个知识点。
【答案解析】:(1)充分就业:它在广泛意义上是指一切生产要素都有机会以自己愿意的报酬来参加生产的状态。
自然失业率是指在没有货币因素干扰的情况下,让劳动市场和商品市场自发供求力量发生作用时,总供给和总需求处在均衡状态的失业率。
充分就业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事实上都被认为是存在自然失业率的就业状态,自然失业率是长期均衡的失业率或充分就业的失业率。
(2)IS-LM模型旨在解释短期中当物价水平固定时的宏观经济,该模型的一个假设是在短期的物价是粘性的,这个时候的短期供给曲线是水平的。
IS-LM相交的点代表了短期内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同时达到均衡,但是这一均衡点不一定就是充分就业点,产出点完全有可能偏离自然率水平。
IS-LM模型可用如下方程组表示:Y=C(YM/P=L(r,Y)P=这两个方程式包含了三个外生变量:Y、P和r。
凯恩斯主义的方法是用固定价格的假设来完成模型。
这个模型决定的产量Y显然不一定等于自然失业率水平时的产量(3)在长期中即在古典模型中价格是具有完全的伸缩性的,总产出水平取决于固定的资本与劳动量以及可以获得的技术。
古典学派认为,长期中的总供给曲线是一条位于经济的潜在产量或充分就业产量水平上的垂直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