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韩非子集解

韩非子集解




问题是,为什么要独尊一家呢?
因为统一的帝国需要统一的思想,这是秦始皇就已经意识到的。而且,始 皇的焚书,武帝的尊儒,动机和说法都一样:天下大乱,皆因思想自由, 言论不一。既然好不容易法令归一统,又岂能再众说纷纭?

一统天下,就不能百家争鸣。 这是秦皇和汉武的一致看法。只不过,秦始皇选错了对象(推崇法家), 找错了帮手(以吏为师),用错了手段(焚书坑儒),汉武帝却对了路。 儒学,为什么就合适做统治思想? 因为儒家是维护君主制度的。这倒是跟法家一样。但法家的维护不讲道 理,其手段则无非绝对权威、阴谋诡计和严刑峻法(法家称之为势、术、 法)。所以,法家之道为霸道,法家之政为苛政,法家之制为专制,法 家之治为刑治。结果怎么样呢?秦帝国二世而亡。 儒家则不同,道为王道,政为仁政,制为礼制,治为德治。也就是说, 儒家维护君主制度是讲道理的,也有人情味。这样的统治,人民能够接 受。人民能接受,政权就稳固。君主和人民都满意,就双赢。 何况儒家学说有着深厚的根基,这就是小农经济、宗法社会和礼乐传统。 从这个角度看,儒学成为国家意识形态几乎是不可避免和无法替代的。 而且,当儒学取得至尊地位并深入人心后,帝国时代的核心价值也产生 了。 这就是三纲五常。

法者,编著之图籍,设之于官府,而布之 于百姓者也。(《难三》) 法者,宪令著于官府,刑罚必于民心,赏 存乎慎法,而罚加乎奸令者也:此臣之所 师也。(《定法》) 法就是法令,是官僚所执掌的轨范。主要 是治民。



术者,因任而授官,循名而责实,操杀生之柄, 课群臣之能者也:此人主之所执业。(《定 法》) 术,主要是“循名责实”,也就是君主所执的 权术。主要是针对君臣关系而言。


更麻烦的是窦太后。窦太后是景帝的母亲,武帝的祖母。老 太太喜欢的,据说是黄帝和老子,以至于景帝和窦家人都 “不得不读老子书,尊其术”。 结果,闹出风波来了。


有一天,窦太后招来一个名叫辕固的儒生,要他给自己讲解 《老子》。辕固却撇撇嘴说:那是家奴的书。 窦太后勃然大怒,下令让辕固生到猪圈里去,跟野猪学习狱 吏和囚犯的书。景帝无奈,只好偷偷塞给辕固一把好刀,这 位儒生才幸免于难。 太皇太后意见如此,尊儒岂不可疑? 当然。





主要思想

1、法治 法治的关键在于很好地使用“刑”、“德”二柄。 “明主之所导制其臣者,二柄而已矣。二柄者,刑、德也。何谓 刑、德?曰:杀戮之谓刑,庆赏之谓德。”(《二柄》) 所以,韩非所谓的“法”,主要是“刑”,用治国,这就必然会引导到绝对专制主义的道路上去,


3、进化的历史观
“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上古竞于道德,中世逐于智谋,当今争 于气力。”(《五蠹(du3)》) “古者丈夫不耕,草木之实足食也;妇人不织,禽兽之皮足衣也。不事力 而养足,人民少而财有余,故民不争,是以厚赏不行,重罚不用,而民 自治。今人有五子不为多,子又有五子,大父未死而有二十五孙,是以 人民众而货财寡,事力劳而供养薄,故民争,虽倍赏累罚,而不免于 乱。……是以古之易财,非仁也,财多也;今之争夺,非鄙也,财寡也, 轻辞天子,非高也,势薄也,重争仕托,非下也,权重也。“(《五 蠹》)

儒家坚持以礼治国,这样,“礼”不仅是统治贵族的准绳, 也成为统治庶民百姓的准绳,这是对庶民百姓提出了更高 的要求。就这一点说,儒家是革命的。 法家的思想也和儒家一样,没有社会阶级高下的区别。人 人在法律和统治者面前,地位都一样。但是,法家所做的 不是把庶民的地位提高,而是把贵族的地位降低,靠奖惩 来统治一切人,这就把“礼”抛到一边去了。 儒家的主张是理想主义的,法家的主张是现实主义的。 (钱穆:《中国文化史导论》,p138)


势者,胜众之资也。 夫势者,名一而变无数者也。势必于自然,则无为言于势矣。 吾所为言势者,言人之所设也。今曰:尧、舜得势而治,桀、 纣得势而乱,吾非尧、舜为不然也,虽然,非一人之所得设 也。夫尧、舜生而在上位,虽有十桀、纣不能乱者,则势治 也;桀、纣亦生而在上位,虽有十尧、舜而亦不能治者,则 势乱也。故曰:势治者则不可乱,而势乱者则不可治也。此 自然之势也,非人之所得设也。若吾所言,谓人之所得势也 而已矣,贤何事焉?(《难势》) 势,就是指由位置带给人的一种力量。任何人不论贤否,有 势位就可以号令众人,所以他说“势者,胜众之资也”。
主要特色

1、重质轻文 “夫言行者,以功用为之的彀(gou4)者也。”
2、“以法为教,以吏为师”,法不阿贵
“故以法治国,举措而已矣。法不阿贵,绳不挠曲。 法之所加,智者弗能辞,勇者弗敢争。刑过不避大臣, 赏善不遗匹夫。故矫上之失,诘下之邪,治乱决缪, 绌羡齐非,一民之轨,莫如法。”(《有度》)
易中天:可疑的独尊

汉武帝做了一个重要决定: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这是一件影响到千秋万代的大事。从此,中华帝国有了国家 意识形态,也有了恒定的核心价值。帝国作为一种制度,也 才稳定地延续了二千多年。 当然,秦制和秦政,也因此变成汉制和汉政。 这并不容易,因为武帝的祖先都不喜欢儒家。比如刘邦,是 只要一看见儒生,就忍不住要摘下他们的帽子往里面撒尿的。 武帝尊儒,不怕得罪祖爷爷的在天之灵?

“释法术而任心治,尧不能正一国;去规矩而妄意
度,奚仲不能成一轮;废尺寸而差短长,王尔不能
半中。使中主守法术,拙匠执规矩尺寸,则万不失
矣。君人者,能去贤巧所不能,守中拙之所万不失, 则人力尽而功名立。”(《用人》)


2、性恶论
认为人都有“好利恶害”或者“就利避害”的本性。 “且父母之于子也,产男则相贺,产女则杀之。此 俱出父母之怀祍,然男子受贺,女子杀之者,虑其 后便,计之长利也。故父母之于子也,犹用计算之 心以相待也,而况无父子之泽乎!”(《六反》)



事实上,汉武帝从来就不是真儒家,更非纯儒。他迷信巫术, 重用酷吏,都不是儒家赞成的事。他大张旗鼓招聘儒生时, 大臣汲黯(读如急暗)就当面直言:陛下内心世界充满欲望, 又何必装模作样讲什么仁义呢?

同样,窦太后也不是真道家或纯道家。她和吕后以来的帝 国统治者,是既贵黄老,又重刑名。刑就是刑律,名就是 名教。刑律是法家要的,名教则是儒家的主张。所谓“黄 老刑名”,首先是按照儒家荀子学派的主张确立君臣名分, 然后按照法家的主张依法治国,最后像老子主张的那样清 静无为,像黄帝那样垂拱而治。 可见,汉初统治阶级的思想杂糅了诸家。窦太后他们要的, 也决非老子主张的小国寡民,更非庄子主张的无政府主义。 否则,封建制倒是对的,郡县制反倒不对了。 这当然决无可能。 可能的是无为而治,与民休息。



休息是必须的。七年楚汉战争之后,举国上下满目疮痍。 城池毁灭,良田荒芜,人口锐减,民不聊生,户口所存仅 十之二三。当时,就连皇帝乘坐的专车,也配不齐四匹颜 色相同的马,将相们甚至只能坐牛车。 于是,高、惠、文、景四朝,都厉行节俭,力求清静。因 此到武帝继位,国库里已是堆满了粮食堆满了钱。田野里 牛马成群,老百姓也人给家足,上流社会更是如果只有母 马可骑,都觉得丢人现眼了。 这不是很好吗?为什么要改弦更张呢? 因为帝国中央的清静无为,固然造福于底层民众,却也便 宜了中层豪强,尤其是拥兵自重、割据一方的诸侯王。那 些获得了言论自由的谋臣策士,获得了人身自由的亡命之 徒,更流窜于各王国,摇唇鼓舌,兴风作浪。
看来,罢黜百家的说法是可以商量的。实际上武帝他们也没有把诸子百家 都赶尽杀绝,更没有派人派兵烧毁民间的藏书。真正要消灭的,是危害政 权的纵横家。 这当然是窦太后也同意的。何况她喜欢清静,岂会赞同纵横家的无事生非?




那么,独尊儒术,是真的吗?
是。不过,是独尊,不是独存。也就是说,只有儒学才被确立为官学,有 着毋庸臵疑的至尊地位,是思想文化领域的老大,诸子百家不能与之平起 平坐。



3、反对托古改制,主张改革、变法 “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墨子、孔
子)——矫枉过正

4、以史来说理(解老、喻老等)

5、融汇儒、道、法(荀子、老子、申子、商鞅)
评价

韩非的政治思想,实际上是二千多年来地主封建社 会中封建统治者的统治术的基础。后世的地主阶级 知识分子,尽管经常骂法家们“刻薄寡恩”,可是



对此,帝国岂能容忍!

事实上武帝及其臣僚首先打击的,是“治申(申不害)、商(商鞅)、韩 非、苏秦、张仪之言,乱国政”者。前三个是法家,后两个是纵横家。

显然,罢黜百家,并非罢黜道家。其实就连法家,也仍然是帝国的执政党。 只不过,法家的思想武器只能掌握在统治者手中,不能让民间用来对付中 央。
秦代的政治正是根据这种“法治”主义的观点造成的专制主义的 政治。

如果对“法家”望文生义,以为法家便是主张法学,这便错了。
法家的主张,用现代语言来说,乃是一套组织领导的理论和方法。 (钱穆,p133)

法治主义是韩非思想的核心,他认为“法术”就像 是规矩、尺寸,没有“法”是不能统治人民的,他 说:
当他们自己做官统治人民时,仍旧不能不用所谓
“申、韩之术”。“阳儒阴法”,是二千多年来封 建统治者的基本态度和手段。韩非思想影响后世之 大,于此可见。(童书业,p233)
重点阅读篇目



1、《二柄》 2、《孤愤》 3、《说难》 4、《难势》 5、《定法》 6、《五蠹》 7、《显学》 8、《忠孝》



4、“无为而无不为”。
这是道家的思想,也是法家的思想。在韩非子和法
家看来,君王应当具备的一项品质便是“为无为”,
自己表现出“无为而治”:君王不应当亲自动手做 任何事情,一切需要办的事情都应假手别人去做。

他发展了老子权术的一面,要“明君无为于上,群 臣竦惧乎下”。要用臣下的智能,把它变成君主自 己的智能,“有功则君有其贤,有过则臣任其罪”, 这就是所谓的“权术”。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