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柯布西耶和现代建筑五原则

柯布西耶和现代建筑五原则

柯布西耶和现代建筑五原则
/arc618/blog/item/35d6422b6af04193023bf6ad.html
底层架空
屋顶花园
自由平面
水平长窗
自由立面
这是柯布西耶的新建筑五点。

从我手上的资料看,柯布西耶和他的伙伴皮埃尔.让纳雷提出这些原则是在1926年,那一年柯布39岁,已是83年前的事。

新建筑五点,或说现代建筑五原则,学校里背过、考过,工作后不考了,差不多忘了,十几年后有一天想起来,才忽然有一点点理解它讲的是什么意思,才知道自己一直以来做的,还算不上现代建筑,汗颜。

80多年了,现在谈的已经是信息时代的建筑,谈五原则是不是过时?是的,技术和观念已经有了极大的发展进步,但是不能否认,许许多多的发展进步都是建立在现代建筑精神的基础上的,五原则的背后正是现代建筑精神。

在相对抽象的精神之外,五原则是个具体的坐标,参照它能够判别一个建筑是否从手法上摆脱了桎梏,进入现代的领域。

而手法上摆脱桎梏,从反映了从精神上脱离蒙昧。

也许五原则在西方已经过时了,那是因为它以渗透在几代建筑师的血液里,不言自明。

但在中国,它还太超前,恐怕真正懂得它的中国建筑师还很少。

若说我们现在的多数建筑甚至没有从手法上进入现代,恐怕很多人不同意。

那么这里结合五原则的条目试解之:
底层架空:让实用空间远离地面的阴冷潮湿,把地面留给花园和交通空间,这是底层架空的意义。

柯布的着眼点,首先是技术上的可能(钢筋混凝土结构);其次,是实现目的带来的人性化的意义(居住摆脱阴暗潮湿,更好的享受阳光);第三,缓解地面层通常空间紧张的矛盾;最后,才是新颖的形式。

底层架空的做法现在不具有普遍性了,因为柯布的时代是工业化社会的时代,而现在是商业化的社会,商业成了城市的血液,商业需要地面做容身之处。

这是柯布没有看到的,但我们应该注意到他的出发点,实际上是针对解决问题,非常务实的。

屋顶花园:这个屋顶花园的意思,也要放在当时去看。

当时的通行做法是屋顶为坡面的阁楼层,里面是储藏间和佣人的住所。

柯布想说的是,首先在新的排水技术、新的结构形式下,屋顶不再有做坡形的必要性,可以是平的(从这个角度,把“屋顶花园”的说法换成“平屋面”亦未尝不可)。

其次柯布认识到屋顶也是好的空间,有最好的阳光和视野,应该加以利用;此外,屋顶的绿植、覆土可以缩短钢筋混凝土的温度反差,在技术上不容易产生裂缝。

所以这个屋顶花园并不是一个简单的花园,也融合了多层次的思考。

正如柯布所说,技术的原因,经济的原因,舒适的原因,情感的原因,要求我们采用平顶式屋面。

底层架空和屋顶花园列于建筑五点之前两项,定义了现代建筑的形象特征。

从简单的建筑逻辑看:这样处理带来的轻巧的形式感、入口的空间感,还有打破沉闷的天际线,弥补了减去装饰之后的枯燥感,都不失为很好的手法。

但如今的情况发展了,它们不再具有普适性意义,但是自由平面就不同了。

自由平面:基于框架的混凝土结构体系,墙不参与承重,因此平面与古典建筑大
不相同。

对此,柯布自己的作品是很好的说明。

自由平面的最大特点是:墙、柱脱离,分别成为独立的构件,其他如楼梯、坡道等构件亦然。

结果是,首先,“房间”的概念被弱化,取而代之的是“空间”概念。

抛开了结构的限制,室内空间的形状、比例、组织形式可以有无穷的变化,这是“自由”的浅层意义;其次,墙体的厚度不再重要,回归成单纯的分隔空间的线条,柱不参与空间的分割,回归成单纯的结构件,构件的属性回归了本质,回归了单纯;第三,墙体和其他构件产生了自足性,其本身成为可欣赏的对象,即:构件的材料、质地可以不再为所在的空间服务,而是单纯的表达构件本身,单纯的装饰不再是必须的,这是现代建筑审美的重要特征。

柯布在设计实践中为了贯彻这些原则不惜矫枉过正:他的平面除非别无选择,决不让墙与柱发生关系,其他构件亦然。

为了方便墙的布置,柯布偏爱无梁的平板体系。

直至现在,西方建筑仍然尽可能弱化梁的存在以求得空间的自由干净。

(而这在中国是极端非常规的。

这种差异的优劣无须讨论,它直接代表审美的关注方向,是否认可这样的审美,是区分建筑观现代与否的标志。


新建筑不是柯布的发明,柱板结构在柯布出生前早已出现,在同一时期,格罗皮乌斯、密斯等很多建筑师都在做同样的工作。

而柯布在理论和实践双重角度,从美学的层次奠定了新建筑的体系,这是柯布最卓越的贡献。

水平长窗:柯布对水平条窗的推崇,还是源于他对阳光、美景的基本的热爱,在柯布的理想中,城市是充满阳光,遍植绿树的,在这样的环境里,水平长窗就是很自然的结果。

看到技术上的可能,并把它实现,这之中一定也包含着喜悦。

不过说到底,水平长窗只是实践自由立面的可能性之一。

自由立面:没有自由平面,就没有自由立面。

只有外墙脱离了最外侧的那一排柱,立面才有了自由呈现的可能,这即是自由度。

自由立面的基础,就在于摆脱受力结构对表皮的限制。

可能性不等于必然性,自由不代表不克制。

柯布的很多建筑立面实际是非常克制的,也都遵循柱网的模数,简单而规整,但这种规整是主动追求的,与限制下的规整有本质的不同。

柯布一生所做的大都是低造价建筑,立面可用的材料十分有限。

但反观现在的建筑技术与手法,从玻璃幕墙到时髦的“表皮”,都与自由立面的精神契合。

了解了自由平面和自由立面的意义,就容易分辨一个建筑是否是不现代的,我们反思一下,很容易看到的一类设计是:立面花哨漂亮,但平面上柱子紧贴外皮,这些通常不是具有现代精神的设计。

五条原则出现的背景是:结构技术的进步,把建筑从受力构件的包围中解放出来了,带来更广泛的可能性,于是平面可以这么做了、立面、屋顶可以那么做了,等等。

我想柯布总结五原则的目的在于告诉世人,这么做不仅是可以的,而且是应该的,因为基于这样体系的建筑,这样做才是最美的。

柯布通过他自己的建筑实践,雄辩的向世人证明了这一点。

我们知道真理要经得起时间的检验,我们从现在的眼界重新审视和浓缩,五原则的其他三条可以划去,剩下自由平面和自由立面,而这两条其实是同一个事物的两个侧面,这个事物就是“自由”,自由是现代建筑的精神,不仅现在仍然适用,很可能还会一直适用下去。

怎样理解“自由”?自由是一种整体和局部的关系,自由是一种状态。

自由的建筑中,每一个构件都不被忽视,都发出自己的声音,墙就是墙,柱就是柱,楼梯就是楼梯,都以独立鲜明的姿态出现,不扭曲本身的性格。

与此同时,每个构件的声音是得体的,和谐的空间在各个构件的关系中呈现。

这个道理跟人与人的关
系,跟社会的情况是一样的。

柯布提出的五原则在当时有一点激进性,但我觉得,五原则并不是要彻底颠覆既有的建筑传统,它更多的是改变了我们看建筑的眼光,通过现代建筑的精神看建筑,就不是只看整体,还要用专注的目光来看待建筑细节的独立性,就是每一个哪怕最普通的局部,都值得尊重并欣赏。

这种目光是友善的,包容的,这种目光的交流,使现代建筑泛起人性的光辉。

五原则昭示的精神是自由,自由是人性最崇高的追求,是人类共同的天性。

正是因为这共同的天性,柯布的毫不矫饰的作品才被理解和热爱。

自由是这个时代无法回避的精神,假使没有柯布和它的五原则,我们会失去许多宝贵的遗产,现代建筑也许不会是这个样子,但自由的精神是一定会存在的。

可惜的是,我们,中国现在的大多数建筑师,做着世界上最多最大的项目,却偏偏隔离在世界的潮流之外。

我们的建筑教育连现代建筑最基本的精神尚不能清晰完好的教授,实在是太可悲了。

我想,作为一个建筑师,有意识的摒弃浮躁,回头仔细体会一下80年前的建筑五原则,可能是非常值得做的一件事情。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