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目:基本能力美术鉴赏常识知识点汇总编号: NO.10
主备人:杨传健审核人:基本能力组使用时间:2012.12.
美术专业理论知识
(1)透视
最初研究透视是采取通过一块透明的平面去看景物的方法,将所见景物准确描画在这块平面上,即成该景物的透视图。
后遂将在平面画幅上根据一定原理,用线条来显示物体的空间位置、轮廓和投影的科学称为透视学。
这里所说的透视指的是西方绘画中的“焦点透视”,而中国绘画则使用“散点透视”的方法。
中国画的画家观察点不是固定在一个地方,也不受特定视域的限制,而是根据需要,移动着立足点进行观察,凡各个不同立足点上所看到的东西,都可组织进自己的画面上来。
这种透视方法,叫做散点透视,也叫移动视点。
中国山水画能够表现咫尺千里的辽阔境界,正是运用这种独特的透视法的结果。
焦点透视大体上又可分为平行透视和成交透视。
以一个六面体的位置为参照,如果画面中立方体有一个面与纸面平行,这种透视方式就叫做平行透视,由于透视法遵循近大远小的原则,延长平行透视画面中立方体倾斜的线条后,会有一个消失点(灭点),因此,平行透视又叫做一点透视;如果画面中的立方体的六个面中,每个面都是与纸面成夹角的,这种透视方式叫做成角透视,延长成角透视画面中立方体倾斜的线条后,会有两个消失点(灭点),因此,成角透视又叫做两点透视。
视平线:就是与画者眼睛平行的水平线,代表画者眼睛所在的高度。
在透视图中,通过消失点画一条水平的直线,即为该作品的视平线。
(2)色彩
色相:色彩所呈现的质的面貌,是色彩彼此之间相互区别的标志
明度:颜色的亮度,不同的颜色具有不同的明度,例如黄色就比蓝色的明度高。
纯度:通常是指色彩的鲜艳度,也称饱和度。
(3)构图
绘画时根据题材和主题思想的要求,把要表现的形象适当地组织起来,构成一个协调的完整的画面称为构图。
构图根据视点的高低不同,可分为:仰视构图、平视构图、俯视构图。
构图根据画面的总体构架可分为:三角形(金字塔形)构图、S形构图、倒三角形(V
形)构图、圆形构图、水平线构图、垂直线构图、斜线构图等。
(4)中国山水画的三远法
北宋郭熙所著《林泉高致》一文中提出中国山水画表现“远”的三种艺术手法。
“山有三远。
自山下而仰山巅,谓之高远;自山前而窥山后,谓之深远;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
”
(5)六法论
中国古代品评美术作品的标准和重要美学原则。
“六法”最早出现在南朝齐谢赫的著作《画品》中。
六法包括: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传移摹写。
其中“气韵生动”是中国画家追求的最高境界。
气韵生动——生动、整体的反应人物精神状态和性格特征。
骨法用笔——通过对人物外表的描绘而反映人物特征的笔法要求。
应物象形——准确的描绘对象的形状。
随类赋彩——按照对象的固有色彩来设色。
经营位置——构图、构思。
传移摹写——回话的临摹和复制。
(6)文房四宝
“文房四宝”泛指中国书法绘画常用的四种工具——笔、墨、纸、砚。
以产生于浙江湖州的湖笔,产于安徽泾县(唐朝属宣州)的宣纸,产于安徽歙县的徽墨,产于广东端溪的端砚最著名。
除宣纸外,画家还喜欢在绢上作画。
(7)墨分五色
指以水调节墨色多层次的浓淡干湿。
五色即:焦、浓、重、淡、清。
焦墨是半干的墨汁,乌黑而有光泽。
浓墨是深黑的墨汁,加了水分而不显光泽。
重墨含水比浓墨多,色相稍浅。
淡墨的含水分较多,色相更浅。
清墨只有极淡的墨迹,甚至全是水。
(8)笔有四德
选择毛笔时要讲究“尖、圆、齐、健”。
尖就是锋颖尖锐即笔尖要尖利。
圆就是丰硕圆润即笔身饱满而圆。
齐就是修削整齐即笔尖摊开后整齐划一。
健就是劲健有力即笔锋要有弹性。
(9)四君子、岁寒三友
以梅、兰、竹、菊为主要题材的花鸟画,因取其品格高洁、清丽雅致,为历代文人画家所偏爱,故而得名“四君子”。
宋元年间的画家多画松、竹、梅,称“岁寒三友”。
画家以此赞颂人间正直、坚忍、乐观,不趋炎附势、随波逐流的高尚品格,因此历久不衰,备受青睐。
(10)书画同源
中国画有“书画同源”一说,指中国绘画与书法使用同样的工具,起源相同。
也指水墨画的用笔方法与书法用笔有相通之处。
如画竹,竹叶、竹竿的画法就吸取了写毛笔字用笔的方法,写竹竿用篆法、枝用草书法、叶用八分法。
(11)诗书画呀印“诗、书、画、印”合而为一,是在元代形成的。
一幅画上,往往具备诗、书、画、印,诗句,不仅是对自然外物的形象描写,还洋溢着人的情感,因而
诗、画也等于他们自己人格精神的写照,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还得诗外有诗,画外有画,味外有味,所以当诗的艺术进入画的艺术之后,它的领域更扩大了,这种味外味的神韵,为文人画理的基础。
印章是从题字、签名而来的,似乎与画无关联,但小小的一方鲜红色印章,对画面也起节奏和稳定的作用,……。
(12)题款
又称“题识”、“款式”。
中国画题跋的几种形式。
凡人物、山水、花鸟等绘画作品画面布置变化极为多端。
满的构图,只能题一姓名,或钤一方图章,已经足够,这种款式,叫“穷款”。
很空的构图,须题长篇大论以补充画面的空虚,叫“长款”。
构图上多处错杂的空虚,须题二处,或二处以上的,叫“多处款”。
一幅画,除诗跋等处,仅题作者姓名的,叫“单款”。
画面除作者姓名外,题有这幅画所有者字、号,以表示为某人所持有。
如“某某先生雅风”,此先生名字题在作者上面,叫“单款”。
因此作者姓名又叫“下款”。
上下两款合起来叫“双款”。
(13)题款种类
题款在构图上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所以字体、位置、长短、大小及印之朱白等都应考究。
古代钟鼎彝器上铸刻的文字。
《汉书·郊祀志下》:“今此鼎细小,又有款识,不宜荐见于宗庙。
”颜师古注云:“款,刻也;识,记也。
”此外,还有三说:一款是阴文凹入者,识是阳文凸出者;二,款在外,识在内;三,花纹为款,篆刻为识。
(均见方以智《通雅》卷三十三所引。
)后世在书、画上标题姓名,也称“款识”、“题款”或“款题”。
画上款识唐人只小字藏树根石罅,书不工者多落纸背。
至宋代,始记年月,也仅细楷,书不两行。
唯苏拭有大行楷,或跋语三、五行。
元人从款识姓名年月发展到诗文题跋,有百余字者。
至明清题跋之风大盛,至今不衰。
可见,款识,有二义:一、指书画作上的署名后款,二是古代神鼎彝器上铸刻之文字。
(14)题款中的时令别称
在收藏过程中,常常会遇到题款中时令别称的问题,如字画、墨盒、笔筒、瓷器(民用瓷器居多)等藏品上的署款,一般少了农历纪年、纪月、纪日的题记。
纪年用干支法,如“壬戌、庚寅”等等,一般比较单一。
而月、日等题识,叫法不一。
如案上一方铜墨盒的题款:“戊申仲夏·京师陆军小学堂·陆军部制”,其“戊申”,即1908年,“仲夏”即“五月”。
也就是说,这方墨盒制于1908年5月。
其实“五月”的别称又不止“仲夏”一谓,还有“中夏、榴月”等称谓。
(15)黄金分割
其实是一个数字的比例关系,即把一条线分为两部分,此时长段与短段之比恰恰等于整条线与长段之比,其数值比为1.618 : 1或1 : 0.618,也就是说长段的平方等于全长与短段的乘积。
0.618,以严格的比例性、艺术性、和谐性,蕴藏着丰富的美学价值。
人体的黄金分割:人体经脐部,下、上部量高之比,小腿与大腿长度之比,前臂与
上臂之比都符合黄金分割定律,即1:0.618的近似值。
美术名人名言
1.四体妍媸,本无关妙处。
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
——顾恺之(东晋)
注:中国魏晋时代的大画家顾恺之善画人物画,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巧艺》记载中说到他的作画方法:“顾长康画人或数年不点目睛。
人问其故,顾曰:‘四体妍媸,本无关妙处。
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
’”(四肢的美丑,是无关紧要的,画像要能传神,关键就在这个里头)顾恺之画人物最重视描绘眼睛的神采。
说明中国美术在人物造型方面的特点追求传神。
2.画家首先应当将镜子拜为老师。
——达·芬奇(意大利)
注:文艺复兴时期的巨匠达·芬奇的这句话,说明西方传统人物造型详尽、写实的特点,更重"形似"。
3.大都山水之法,盖以大观小,如人观假山耳。
——沈括(北宋)
注:中国画家从不固定一个点来静止地观察和描绘自然山水,而是如观看盆景中的假山一样,从各个角度“游动地”观看、欣赏。
说明中国传统山水画使用的是散点透视法。
4.搜尽奇峰打草稿。
——石涛(清代)
注:传统的中国画以临摹为主,清代画家石涛首次提出“搜尽奇峰打草稿”的写生观点。
5.作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太似为媚俗,不似为欺世。
——齐白石
注:说明中国画注重形神兼备,但更侧重于神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