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现当代文学外国文学部分

现当代文学外国文学部分

现当代文学部分《沙扬娜拉》徐志摩一、基础知识:1.徐志摩:中国现代时期著名诗人,是“新月”诗派的盟主和最有代表性的诗人,著有诗集《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云游》,散文集《落叶》、《巴黎的鳞爪》等。

2.胡适将徐志摩的人生观概括为一种“单纯信仰”——即爱、自由、美。

3.《沙扬娜拉》是徐志摩在陪同泰戈尔访日期间所作的组诗中的一首,收于他的第一部诗集《志摩的诗》。

4.新月派:1923年徐志摩在北京成立新月社,标志了新月诗派的形成。

其成员有胡适、林徽因、陈西滢、闻一多、梁实秋等。

新月派在新诗发展史上,突出的贡献在于新诗的格律性方面的理论探索和艺术实践,使新诗克服过度散文化的弊病步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二、文本分析:1.徐志摩在《沙扬娜拉》诗中选用“水莲花”的意象,其用意是:水莲花以其独特的风姿和文化内涵为徐志摩见爱,并与自己的心中所爱从外在的风韵和内在高雅的气质相吻合,李白所言的“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美是一种“天生丽质难自弃”的自然之美,以其喻人,特别是那些正值青春妙龄、贞白清纯的、不沾染任何俗世的污浊的女孩,这个意象可谓熨切至极。

2.本诗创作艺术的独特之处:《沙扬娜拉》在表层语句形式上呈现着西方现代诗和中国白话诗的面貌,句式散文化、措词白话口语化,浅显易懂,明白晓畅,但在深层传达形式上,如双声叠韵、复沓与叠唱、杂言句式、意象的选择、叠显、悖谬、化美为媚等却严格遵守中国传统的艺术手法,与“哀而不伤、乐而不淫”的抒情模式,特别是与将情感消于意象之中,追求情景交融、物我合一的唐诗宋词传统相暗合,是闻一多所提倡的“中西艺术结婚后产生的宁馨儿”,也是现代诗中简约传神,只可把玩、品味,不可肢解和临摹的妙品。

《鸭窠围的夜》沈从文一、基础知识:1.《鸭窠围的夜》选自现代著名作家沈从文的《湘行散记》。

2.《鸭窠围的夜》是沈从文1930年代散文代表作《湘行散记》中的第三篇,通过作者旅途中夜宿鸭窠围时一夜间的见闻和思绪,描写了湘西地区特有的自然景色和独异的人生形态,寄托了作者深沉的生命感喟。

3.《湘行散记》与《湘西》代表着沈从文散文的最高成就。

集中体现出沈从文散文艺术的独立创造,从中显示出沈从文反映人生现实的美学原则。

4.《鸭窠围的夜》一文中,鸭窠围是沅水流域的一个地名。

5.《鸭窠围的夜》一文的表现手法以叙述为主。

6.沈从文代表作有中篇小说《边城》;短片小说《柏子》;长篇小说《长河》;散文长卷《湘西》等。

7.20世纪30到40年代以描写湘西风俗文化和山水人情著名的作家是沈从文。

8.1934年左右,是现代作家沈从文创作生命的高峰期。

那时他已写下《边城》、《湘行散记》等作品。

9.“雄浑苍凉,物我古今兼忘于刹那”是文学史家司马长风对沈从文作品的评价。

10.当代著名作家汪曾祺曾经写过一篇怀念恩师的怀人散文《沈从文先生在西南联大》。

11.《湘行散记》:1934年初沈从文已是享誉全国的知名作家。

在重返故里时,他乘船由常德溯流而上,记录下沿途千里沅水及各支流流经的乡村景物人事,寄给妻子多封信件,后经整理成系列散文《湘行散记》。

《湘行散记》和《湘西》代表着沈从文散文的最高成就。

集中体现出沈从文散文艺术的独立创造,从中显示出沈从文反映人生现实的美学原则。

12.沈从文(1902—1988):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文物学家。

原名沈岳焕,湖南凤凰人,苗族。

是“京派”作家代表人物。

代表作有中篇小说《边城》,长篇小说《长河》,散文长卷《湘行散记》、《湘西》、《从文自传》,以及众多短篇小说及文学评论等。

其作品以湘西题材为主,文体多样,风格独具,蕴涵深刻,影响广远。

二、文本分析:1.作者在本文中寄寓了某些人生感喟的意义:目睹湘西下层人民顽强地在泪与笑中打发日子,努力保持着生命的尊严,千百年为生活而搏战,这种生命形态也许还将继续延续下去,悲壮而又辛酸,作者感到无限的“忧郁”、“哀戚”和“悲悯”。

这种人生感喟源于作者对湘西人民灵魂的深刻理解,对湘西民族历史遭遇和现实境况的观照与反思,且与具体的生命形态相联系,浸润着深厚的历史感,从而具有哲理的内涵和动人心魄的力量。

2.本文中作者独到的艺术表现手段和美学追求体现在:本文在记人叙事状物写景时,没有舍弃生活中本有的原生态中充满生命活力的元素。

吊脚楼中男子吃荤烟的情景,楼屋中的场面,水手和妇人短暂相聚构成的每“一幅图画”,都被作者不加修饰地、传神地记录了下来。

作者的追求是“始终保持那个物性天然的素朴”,本文感人之处的另一个方面是其在展示那种自然和人生的景观时,既是严格写实的,又是渗透了主观色彩的,就像作者所说的:“注入他个人的想象与感情”。

作者用心灵之笔绘出“动人的画图”,发出生命的感喟,用想象和感情使作品充满诗的气息。

从对平凡的人生现象的描写中自然流溢出诗意的潜流,可谓作品的最大成功之处。

3.在《鸭窠围的夜》一文中,有这样一段描写辰河水手的日常生活的文字:“河面大小船只泊定后,莫不点了小小的油灯,拉了篷。

各个船上皆在后舱烧了火,用铁鼎罐煮红米饭。

饭焖熟后,又换锅子熬油,哗的把菜蔬倒进热锅里去。

一切齐全了,各人蹲在舱板上三碗五碗把腹中填满后,天已夜了。

水手们怕冷怕动的。

收拾碗盏后,就莫不在舱板上摊开了被盖,把身体钻进那个预先卷成一筒又冷又湿的硬棉被里去休息。

”这段文字将生活意象的捕捉与生命情感的抒发结合起来,构造一种富于弹性的既实又虚的情感空间,使人于有限的画面中领略出丰富的人生况味来,它是沈从文意象性描写语言的独特魅力所在。

即使所写多是寻常之事,既没有什么戏剧气氛,又没有什么雕琢的词藻,朴实本色一如生活本身,能以一种无言之美打动人心。

这段文字就像高度浓缩的醇精,这里的每一行都足有可观,它所提供的信息容量远远超过了文字自身,蕴涵着作者对船上人生活的深刻理解和同情。

在这充满意味的情感空间里,文字获得了它原有的形象性和情感力量,显得格外凝重厚实,表现出一种素朴的诗意,文字显得格外深刻有力。

《白雪的墓园》迟子建一、基础知识:1. 课文《白雪的墓园》里最感人的一个情感意象是红豆,此外还有火炉。

2.迟子建以东北女作家特有的淳朴、沉静创作出了几十部具有较高艺术价值的文学作品。

其作品无论是小说还是散文,多以“生命残缺的温情化书写”为主题。

3.课文《白雪的墓园》写“我们”一家人在痛失亲人这一人生苦难面前的相濡以沫,相亲相爱的故事。

4.课文《白雪的墓园》写“我”的母亲,从蒙受“丧夫”打击“卧炕不起”到支撑门户“张罗过年”,一个坚强的母亲形象屹立在孩子们的心中!5.课文《白雪的墓园》里“侍弄火炉”细节的描述,从侧面表达出其实家里每一个人并未从这件事当中解脱出来,他们用平静外表覆盖着内心汹涌的哀伤与悲痛,只是各自悲伤不表于言辞而已。

6.迟子建小说《白雪的墓园》在语言风格上的特点是清新、质朴。

7.迟子建小说作品深受读者喜爱,她的作品《额尔古纳河右岸》获得第七届”茅盾文学奖”。

8.《白雪的墓园》是著名女作家迟子建所写的一篇短篇小说。

9. 迟子建所写的小说作品有《白雪乌鸦》、《雾月牛栏》、《逝川》、《额尔古纳河右岸》、《我的世界下雪了》等。

10.迟子建从儿童视角叙写了“侍弄火炉”、“忙年”、“祭奠父亲”等一系列事件,表现出“丧父”的孩子与“丧夫”的女人的人生大哀痛。

11.《白雪的墓园》一文中“红豆”意象的深刻寓意主要指:母亲对丈夫的眷恋、父亲对母亲的依恋、父亲对母亲的深深依恋。

13、迟子建:迟子建现为黑龙江省作家协会副主席,是当代文坛著名的女性作家。

她的作品选材上关注民间大众的凡俗生活,注重对自然与人性美的倾情表达,其作品带有诗性和神性的的审美品格,语言清新、质朴,带着浓郁的乡土气息。

主要代表作品有:长篇小说《伪满洲国》《额尔古纳河右岸》,小说集《逝川》《雾月牛栏》《清水洗尘》,散文随笔集《伤怀之美》《我的世界下雪了》等。

《雾月牛栏》、《清水洗尘》、《世界上所有的夜晚》相继获得鲁迅文学奖,《额尔古纳河右岸》获得第七届”茅盾文学奖”。

迟子建也是当今活跃在文坛上的一位多产作家,迄今以创作小说、散文等作品40余部,备受文学评论界青睐。

二、文本分析:1.《白雪的墓园》一文中“红豆”具有深刻的寓意:作者借“红豆”这一魔幻意象不但写出了“我”的母亲对自己丈夫的眷恋和怀念。

而且道出了母亲对父亲的深切哀思,同时也点缀出父亲对母亲的深深依恋。

红豆成了父亲对母亲的深深依恋,也是父亲生命中关注挚爱妻儿的最佳注脚。

红豆从母亲眼中的消失谕示着父亲亡灵的安息和我们生活的归于平静。

红豆是联系全家人情感上的一条纽带。

2.“炉火”意象贯穿《白雪的墓园》行文始终,该意象对全篇主旨表达起到重要的作用:“炉火”是“我”和弟弟借以排遣哀思的媒介物,是平息内心汹涌着的思父之痛的情感减压阀。

“侍弄火炉”的细节描述,从侧面表达出其实家里每一个人并未从这件事当中解脱出来,他们用平静外表覆盖着内心汹涌的哀伤与悲痛,只是各自悲伤不表于言辞而已。

火炉的燃烧,引发我对父亲在世时,全家团圆、其乐融融的美好生活情景的回忆,以此反衬出孩子们的“亡父之痛”。

此外,炉火的燃烧营造出一种温馨的氛围,也暗示着家人的情绪终将从痛苦中走出来。

在度过“丧亲之痛”的难关后,在今后的生活里定会出现的全家人振作、积极向上的乐观态度,以及全家未来红红火火的生活。

切合了“经历苦难洗礼后的每个家庭,大都能调整好心态,以大无畏的精神,战胜生活里苦难,迎来光明美好的生活”这一题旨。

3.结合《白雪的墓园》的行文内容来品读“我们”一家人的情感变化过程。

本文主要描述了除夕前“我”父亲的辞世带给全家人无尽悲痛的生活感受。

但作者并不是就悲痛写悲痛,而是透过父亲离世所带来的悲苦阴霾,投射出一缕满溢着人性关爱的阳光——即一家人在痛失亲人这一人生苦难面前的相濡以沫,相亲相爱。

作者从儿童视角叙写“侍弄火炉”、“忙年”和“祭奠父亲”等系列事件,表现出“丧父”的孩子与“丧夫”的女人的人生大哀痛。

情景描写细腻真实,催人落泪。

其中,“祭奠父亲”一事的叙写饱含情感的波澜,流淌着生命的气息,处处体现出东北独特的地域风情!母亲对父亲的真挚情感也于此处纤毫毕现!“红豆”的意象带有魔幻的色彩,它成了我们与父亲联系的纽带,也是父亲生命中关注挚爱妻儿的最佳注脚。

红豆从母亲眼中的消失谕示着父亲亡灵的安息和我们生活的归于平静。

文中孩子的情感始终随着母亲情感的变化而变化。

从蒙受“丧夫”打击“卧炕不起”,到支撑门户“张罗过年”,一个坚强的母亲形象屹立在孩子们的心中!在母亲的感召下,“我们”不再畏惧生活的苦难,姐姐、弟弟、“我”,每个人都挑起了家的担子。

相信,那颗藏于母亲眼中的红豆,也一定会感受得到这苦难人生里洋溢在亲人间的脉脉温情!迟子建以此悲情为题材,在忧伤的氛围中抒写出了感人的亲情,映照出了北方的人们经历大伤痛时的顽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