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群和群落一、选择题1.下列关于种群的叙述,错误的是( )A.种群密度的变动受性比率的影响B.环境容纳量代表种群的最大密度C.年龄结构可预测种群未来数量的变化D.出生率受种群的遗传特性和环境的影响解析:选B。
环境容纳量(K值)是指在长时期内环境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
由于种群数量高于K值时便下降,低于K值便上升,所以K值就是种群在该环境中的稳定平衡密度,而不是最大密度。
2.下列各图分别表示某物种不同种群的年龄结构,预示着种群密度将会变小的是( )解析:选D。
D选项中生殖前期的个体数量少,生殖后期的个体数量最多,则意味着未来出生的个体数量少,死亡的个体数量多,出生率小于死亡率,因此种群密度将会变小。
3.野生动物研究所对某草原野生兔进行调查所调查区域面积为 2 hm2,统计所捕获野兔的数量、性别等,进行标记后放归,一段时间后进行重捕与调查。
所得数据如下:捕获数雌性个体数雄性个体数标记数初捕50 28 22 50重捕50 32 18 10A.综合两次捕获情况,该野兔种群的性比率(♀/♂)约为3∶2B.该草原野兔的平均种群密度约为250只/hm2C.如果野兔在被捕捉过一次后更难捕捉,统计的种群密度会比实际值小D.重捕后导致野兔死亡,测算值与真实值之间会出现误差解析:选A。
综合两次捕获情况,该田鼠种群的性比率(♀/♂)约为(28+32)∶(22+18)=3∶2,A正确;该地区田鼠的平均种群密度约为50×50÷10÷2=125只/hm2,B错误;根据种群中的个体数=第一次捕获数×第二次捕获数÷重捕个体中被标记的个体数,如果田鼠在被捕捉过一次后更难捕捉,则分母变小,导致统计的种群密度比实际值大,C错误;重捕后导致野兔死亡,测算值与真实值之间会出现误差,D错误。
4.将野兔引入某岛屿,1~7年野兔种群的相对增长速率如下图所示。
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这7年中野兔种群的数量呈逻辑斯谛增长B.第4年,野兔种群数量开始下降C.该岛屿上野兔种群的K值约为第4年时野兔数量的两倍D.图中的数据可用标志重捕法调查野兔的种群数量并计算后得出解析:选B。
据图分析,种群的增长速率先增加后减少到0,说明这7年中野兔种群的数量呈“S”形增长,即逻辑斯谛增长,A正确;第4年开始,种群的增长速率降低,但是数量仍然在增加,B错误;第4年时,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大,处于K/2,则K值为第4年时的两倍,C 正确;野兔的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为标志重捕法,D正确。
5.如图表示出生率、死亡率和种群密度的关系,据此分析得出的结论正确的是( )A.在K/2时控制有害动物最有效B.图示规律可作为控制人口增长的依据C.该图可用于实践中估算种群最大净补充量D.在K/2时捕捞鱼类最易得到最大日捕获量解析:选C。
A项中,K/2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控制有害动物应在K/2之前最有效;B项中,我国控制人口增长的主要措施是实行计划生育,即降低人口出生率来减少净补充量,不能靠增加死亡率来减少净补充量;C项中,可通过出生率和死亡率来估算种群最大净补充量;D项中,K时种群密度最大,若进行捕捞最易得到最大日捕获量。
6.下列关于种群和群落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对家鼠等有害动物的控制,要尽量降低其K值B.湖岸和湖心区不完全相同的生物分布,构成群落的水平结构C.在没有自然选择的情况下,种群的基因频率仍有可能发生改变D.原生演替与次生演替的关键区别是速度的快慢解析:选D。
原生演替与次生演替的关键区别是起点不同,是不是有植被存在。
7.下列关于群落和群落演替的说法,正确的是( )A.群落的物种丰富度与群落中种群密度呈正相关B.群落演替的过程中存在着基因频率的变化,其演替的终点为顶极群落状态C.群落演替是生物和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D.群落演替总是向生物多样性增加的方向进行解析:选C。
群落中物种数目越多,物种丰富度越大,与某个种群的种群密度无关,A错误;群落演替的终点大都处于顶极群落状态,B错误;生物群落的演替是群落内部因素(包括种内关系、种间关系等)与外界环境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C正确;在环境条件适宜的情况下,演替才会向着群落结构复杂、生物多样性增加、资源利用率提高的方向进行,D错误。
8.右图中实线表示某地的一种鸟类,其当年的种群数量(N t)和一年后的种群数量(N t+1)间的关系,虚线 P 代表N t+1=N t。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鸟的领域行为不会改变该种群环境容纳量B.种群数量仅大于或等于 C 时,才可能保持在 C 值附近C.与 B 点比,A 点的增长速率更大D.与 B 点比,A 点的增长率更大解析:选B。
鸟的领域行为不会改变该种群环境容纳量,A正确;种群数量小于 C 时,也可能保持在 C 值附近,B错误;与 B 点比,A 点为K/2,增长速率更大,C正确;与 B 点比,A 点的增长率更大,D正确。
9.演替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当一个群落演替到与当地的气候和土壤条件处于平衡状态时,演替就不再进行,并形成热带雨林、温带草原、苔原或沙漠等顶极群落。
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与演替之初相比,顶极群落的结构更为复杂和稳定B.形成哪种顶极群落与年平均气温和降雨量等气候条件密切相关C.顶极群落一旦形成,将永远保持原状D.热带雨林较草原、沙漠等群落的自我调节能力高解析:选C。
顶极群落若受到强烈的干扰,其群落可能发生改变;由于热带雨林较草原、沙漠等群落的营养结构复杂,故其自我调节能力较高。
10.某研究小组对一个未受人类干扰的自然湖泊进行调查,获得该湖泊中处于食物链最高营养级的某鱼种群的年龄结构数据并整理如表所示。
研究表明,该种鱼在2+时达到性成熟(进入生殖期),7+时丧失繁殖能力(进入生殖后期)。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年龄0+1+2+3+4+5+6+7+8+≥9个体数92 187 58 55 57 52 60 74 85 112 +A.种群的年龄结构是指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B.由表中数据推测该鱼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是保持稳定C.年龄结构是预测种群密度(数量)未来变化趋势的重要依据D.在食物充足的条件下,湖泊中此鱼的种群数量可能呈“S”形增长解析:选A。
种群的年龄结构是指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量的比例,A错误。
种群的年龄结构大致可以分为增长型、衰退型、稳定型三种类型;分析题意,该鱼在2+时进入生殖期,7+时进入生殖后期,根据表中数据可知生殖前期、生殖期和生殖后期3个年龄期个体数的比例为(92+187)∶(58+55+57+52+60)∶(74+85+112)≈1∶1∶1,由此可推测该鱼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是保持相对稳定,B正确。
可通过年龄结构预测未来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C正确。
在食物充足的条件下,由于天敌、生存空间等因素的制约,种群数量可能呈“S”形增长,D正确。
11.下列关于原生演替中草本阶段和灌木阶段的叙述,正确的是( )A.草本阶段与灌木阶段群落的丰度相同B.草本阶段比灌木阶段的群落空间结构复杂C.草本阶段比灌木阶段的群落自我调节能力强D.草本阶段为灌木阶段的群落形成创造了适宜环境解析:选D。
草本阶段在群落演替过程中先于灌木阶段出现,随着群落演替的进行,生物的种类越来越多,即物种的丰度逐渐增大,所以草本阶段和灌木阶段的物种丰度不同,灌木阶段的物种丰度较大,A项错误。
随着群落演替的进行,群落的空间结构逐渐变得复杂,所以草本阶段的群落空间结构要比灌木阶段的群落空间结构简单,B项错误。
草本阶段的物种丰度小于灌木阶段,所以其营养结构比灌木阶段简单,自我调节能力比灌木阶段弱,C项错误。
在群落演替过程中,前一个阶段能为后一个阶段创造适宜的环境,D项正确。
12.(2019·宁波十校联考)猞猁以雪兔为食,下图为1850~1940年的90年间,雪兔和猞猁的种群数量波动情况,则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A.猞猁捕食雪兔后体内生产的有机物属于次级生产量,可用于猞猁的生长、繁殖B.雪兔的数量在90年间围绕K值波动,K值的大小与雪兔出生率和死亡率有关C.猞猁的数量波动与负反馈调节有关,该调节在生态系统保持稳态中起主要作用D.以1 000只新生雪兔为样本记录死亡年龄,绘制出年龄与死亡数关系的曲线为存活曲线解析:选C。
猞猁捕食雪兔后体内生产的有机物属于同化量,可用于猞猁的生长、繁殖,A错误;雪兔的数量在90年间围绕K值波动,K值的大小与雪兔的生存环境有关,B错误;猞猁的数量波动与负反馈调节有关,该调节在生态系统保持稳态中起主要作用,C正确;存活曲线是以存活数量的对数值为纵坐标,以年龄为横坐标作图,从而把每一个种群的死亡—存活情况绘制成一条曲线图,故以 1 000只新生雪兔为样本记录死亡年龄,绘制出年龄与死亡数关系的曲线不是存活曲线,D错误。
二、非选择题13.科学家在新西兰某无鼠的小型岛屿投放某种家鼠以研究其种群数量变化规律,请回答下列问题:(1)种群数量变化的结果如表所示:________形,2月鼠群的年龄结构为________型,在5月到7月小岛所能维持的鼠群最大数量称为____________。
(2)研究过程中发现,家鼠会以岛上某种海鸟的幼鸟及这种海鸟的食物为食,导致这种海鸟数量大量减少,据此分析家鼠与这种海鸟间存在的种间关系有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家鼠活动范围大、活动能力强,调查其种群密度常用标志重捕法;从表格数据可知1~2月家鼠数量增加缓慢,3~4月快速增加,6月后种群数量基本不变,整体呈“S”形增长曲线;与2月相比,3月鼠的数量增加,故2月其年龄结构为增长型;5~7月种群数量不再增加,此时小岛所能维持的鼠群最大数量称为环境容纳量。
(2)据题目信息可知家鼠会捕食某种海鸟的幼鸟,而且会吃该海鸟的食物,所以两种生物之间既有捕食又有竞争关系。
答案:(1)标志重捕法“S”增长环境容纳量(2)捕食和竞争14.某自然保护区占地面积1 133 hm2,科研人员对一块0.2 hm2样地的乔木层进行多次调查,部分种群数量变化如表所示(单位:株)。
(1)云南银柴与厚壳桂的种间关系是________。
(2)不同种群的分层分布形成群落的________结构,植物分层现象主要与________(环境因素)有关。
(3)调查该样地锥栗种群数量________(填“可以”或“不可以”)采用逐个计数法。
(4)据表估算该样地2005年云南银柴的种群密度为________。
若用该数据代表当年自然保护区内云南银柴的种群密度,则不可靠。
要获得可靠的结果,应该如何取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