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图片的几种使用方法
关于图片的使用方式(适用于音乐、语言、科学等教育活动)
近年来,有研究者和一线的教师一起在实践中尝试与探索了多种使用图片的方法,有效地挖掘了图片的使用功能,产生了积极的活动效益。以下介绍八种:
(1)去图片法
去图片法是指教师依据歌曲的歌词内容设计成几张图片,待儿童能依据图片提示演唱歌曲(或朗诵儿歌)时,再抽去其中的一张或几张图片,让儿童看着有空缺的图谱演唱歌曲(或朗诵儿歌)。如此挑战,儿童可获得较强的成就感和满足感。
又如在韵律活动《采茶扑蝶》中,教师提供给儿童画好头和身体的半成品图片,请儿童根据教师或同伴的动作用简笔画的方式添画上手和脚的不同姿态,使其成为一张张生动的动作图片。
而在歌唱活动《小鸟》中,教师引导儿童用绘画的方式回答两个问题:“在哪里有阳光?在哪里有花香?”,并依据其绘画内容进行师幼对答式演唱,则也是画图片法的一种类型。
我把你写在心窝里,
16 66|6 66 |3 45 6| 5 1 |
我轻轻地呼唤着你的名字,
4 46 | 3 1 |2 327| 1—‖
中国啊中国我爱你。
(7)图片与文字结合法
在乐曲或歌曲本身比较复杂,而且某些重要的内容或细节无法用图片加以表现的时候,教师可以采用图片与文字结合的方法来帮助儿童理解乐曲或歌曲材料。图片与文字结合法是指教师在设计图片时,将乐曲或歌曲的部分内容以文字的形式呈现出来。如上述歌唱活动《中国中国我爱你》中,教师在每张大图片上都标注上“中国”两字,这一设计不仅体现了处处都有中国,有利于激发和增强儿童“爱祖国”的积极情感,也有利于歌曲情绪的表达,同时也给儿童提供了认识文字的机会。类似这样的设计还有很多,如大班歌唱活动《小鱼的梦》的图谱中出现的“风儿”、“梦中”等字;《小蚂蚁避雨》的图谱中出现的“谢谢你”、“不客气”等字;大班韵律活动《倒霉的狐狸》的图谱中出现的“钻”、“游”、“追”字等。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由上图可见:大图片(图1、2、3、4、9、10)的设计可使儿童感受和体验歌曲所要表达的意境,并帮助其理解歌词的内容。小图片(图5、6、7、8、11、12)的设计可使儿童理解歌曲的演唱方法。例如图5画的是象小彩虹一样的波浪线,儿童看到此图标便知道在演唱与此图相对应的第1句歌词时要用连贯起伏的声音;图中的彩虹线条时高时低,儿童演唱时自然而然声音就会有高低起伏。此外,图5、6、7、8、12都是一样的小图片,便于儿童的经验迁移。图11画的是一些三角形,在与其它图片的对比中儿童自然会作出推断:第9句歌词的演唱方法和前面彩虹的唱法是不一样的,需要用快速、跳跃的声音去演唱;大三角和小三角的不同也可让儿童感受到音乐的强弱变化……如此,通过大、小图片的结合呈现,再加之教师运用与歌曲相匹配的身体动作(如运用手臂的开合起伏动作表示歌曲中第1句所需要的连贯唱法,运用手部快速的抖动表示歌曲中第9句所需要的跳跃唱法)、表情、眼神等多种形式的辅助传递,原歌曲所需要表达的音乐性和艺术美便很快实现了向儿童的传递。
图一 图二 图三 图四 图五
图六 图七 图八 图九 图十
(3)画图片法
画图片法是指教师引导儿童依据歌曲(或儿歌)的结构、性质、内容等画出相应的图画,然后教师或儿童将这些图画进行粘贴、组合,使之表现一个特定的情境或内容。如大班歌唱活动《小蚂蚁避雨》便是采用了此种方法。
此外,教师也可以事先设计好部分图片,再引导儿童通过填空或添画的方式将图谱补充完整。如大班歌唱活动《小鱼的梦》便是采用了此种方法。
幼儿拼图片……
(5)选图片法
选图片法是指教师根据歌曲(或儿歌)的性质、内容等事先设计好若干小图片,然后将这些图片分放两处:有的小图片直接排列在大图片相应的乐句分栏中,有的小图片则随意排列在大图片之外。随后,教师播放或演唱歌曲(或朗诵儿歌),儿童则依据歌曲(或儿歌)的性质、内容等逐句指出或选出对应的小图片,进而将那些无序排列的小图片一一摆放在大图片相应的位置,使之成为完整的图谱。如大班歌唱活动《歌唱春天》便是采用了此种方法。
在该活动中,教师逐句演唱,儿童逐句指图,在图片空缺的地方,教师放慢演唱速度,儿童则依据歌词内容在图谱下方选出对应的图片,将之一一摆放在空缺处。其实,当儿童将所有的小图片都填补到相应的空格中时,他们亦已初步掌握了歌曲的演唱。
(6)大、小图片结合法
大、小图片结合法是指教师依据歌词内容设计大图片,然后再辅以旨在帮助儿童感知旋律特征和演唱情绪的小图标,以使儿童能在图片的帮助下理解、记忆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词,同时也能用恰当的情绪和气息表达出歌曲的艺术美。如大班歌唱活动《中国中国我爱你》便是采用此种方法。见下图:
附歌曲:
《中国,中国,我爱你》
选自儿童歌曲集“我的心,我的爱”
1=C 2/4
3 45 6| 5 1 |4 56 5| 5—|
我把你写在蓝天里,
3 45 6| 5 1 |4 43 2| 2—|
我把你写在田野里,
3 45 6| 5 1 |4 56 5| 5—|
我把你写在绿叶上,
3 45 6| 5 1 |4 43 2| 1—|
又如:小班科学活动《认识乌龟》
教师先让幼儿观察乌龟的局部图片,引导幼儿猜猜是什么?
教师引导语:有只小动物被拍了几张照片,请你看看,猜猜它可能是谁?——乌龟头
请你看看这张图是什么?和刚才的图片一起看,猜猜可能会是谁的爪子?——乌龟爪
再看这张图,是什么样的?上面有什么?猜猜可能是谁的尾巴?——乌龟尾巴
长的像图片上那样的头、爪、尾巴的动物会是谁呢?可能是什么动物?
画图片法将原先由教师完成的工作转化为儿童主动参与的学习过程,增加了学习的含量。儿童在设计图片时,首先要理解歌曲(或儿歌),然后用自己的方式加以表达,因此,印象尤为深刻,学习也更为有效,同时也可从中获得成功的喜悦。
(4)拼图片法
拼图片法是指教师将图片肢解成若干小图片,然后请幼儿将零碎的小图片重新拼接成完整的图片或补上整体中缺失的部分,以此感知某事物的形象或加深对该事物的印象。这是培养幼儿观察力的一种有效方法。如:认识萝卜
去图片法宜在儿童对歌曲(或儿歌)较为熟悉后进行,刚开始时应避免抽取首张图片,以免给儿童回忆歌词增加负担。如中、大班歌唱活动《数一数》即采用了此种方法。
(2)排图片法
排图片法是指教师打乱图片的顺序,请儿童根据歌曲(或儿歌)的结构或内容重新排序,从而加深对歌曲(或儿歌)的理解和记忆。如大班歌唱活动《数羊群》便是采用了此种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