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我的为师之道于永正读书摘抄我一生追求的目标是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
被学生瞧不起、甚至被奚落的老师太可怜。
这样,连自己都对不起。
从跨入徐州师范学校大门的那一天起,我就告诫自己:以所有教过我的老师为镜,按照我喜的、崇拜的老师塑造自己。
指间,在教坛上我已度过了50个春秋。
欣慰的是,我教过的学生没有不喜欢我的,甚至还有崇拜我的。
怎样才能成为学生喜欢的老师?我的为师之道是什么?一、做“性温”、“味甘”的“甘草”我的一位同事说:“于永正,在学校里是甘草,在家里也是甘草。
”几乎每付中药里都有甘草。
它既有药用价值,又能“调和百药”、“解百药毒”。
1、“性温”“温”在孔子的“温良恭俭让”五大美德中居一。
“温”中有“善”,“温”是“善”的外现;“温”和“善”是好人的首要标志。
2、包容酸甜苦辣,它都能与之为伍,与之匹配。
做人也是如此,只有理解、宽容、冷静、善于后退,才能具有包容性。
几十年来,我没有和任何同事红过脸,没和任何领导产生隔阂,凡是我教过的学生,没有不喜欢我的。
以欣赏的眼光看周围,看别人,看到的就只是优点,会觉得到处春光明媚;以挑剔的眼光看周围,看别人就什么优点也看不到了,会感到世界一片混沌,感到“洪洞县内无好人”。
“有人只会教一两篇课文,不算本事。
”“老师大笨蛋。
”支撑包容的是修养。
我的自身修养来自四个方面:(1)读书同时读自己。
(2)以人为镜。
(3)不断反思。
(4)不断地写。
3、调和一副中药中有了甘草,会使各味药的药性得到充分发挥,同时也会减少各味药的毒性,减少副作用,使药力不至于过猛。
甘草是伟大的中庸之道的守望者。
它告诉我们:任何事物都有个“度”,“不及”不行,“过”也不行,过犹不及。
理想的教学:因材施教“温而厉”,“威而不猛”,是一种修养,是中庸!“因材施教”、“心理调和”,是缘于老师对学生的深切了解。
做甘草就是做好人,是好人才能是好老师。
二、让每个学生都感到我喜欢他。
每个学生都渴望老师喜欢他。
美国托德·威特克尔:“不强求你喜欢每个学生,但要做出喜欢他的样子。
如果你的行为并不说明你喜欢他们,那你无论多么喜欢他们都没有用。
但是,如果你的行为表现出你喜欢他们,那么,无论你是否真的喜欢也无关紧要了。
”“做出喜欢他的样子”,可以是——一个动作一个微笑一句话一件小事一件小礼品……总之,一定是“行为”;“行为”的背后,是师爱;师爱的核心是理解。
没有理解,就谈不上真正的爱。
理解是爱的别名。
泰戈尔是这样说的:“爱是理解的别名。
”三、是老师,又不是老师;是上课,又不像上课齐白石作画:在似与非似之间。
这也是我的为师之道。
太像老师,师生间必有距离;太像上课,很可能“万马齐喑”;太像那么回事,就不是那么回事了。
讲课、和学生谈话不倒背手,做值日——把自己当作班级的一员,为学生做点事,课间和学生一起玩,和学生一起演课本剧。
少些包办,多些自主;少些限制,多些引导;少些理性,多些情趣。
以情教书,理在其中。
人是生活在现实中的,不是生活在理念中的,生活在理念中是要窒息的。
一切从实际出发。
四、童心不泯教了48年的书,最终把自己教成了孩子。
张光鉴:“要蹲下来看学生。
老师要和学生相似,而不能要求学生和老师相似。
于永正和学生相似了,所以他成功了。
”苏霍姆林斯基:“只有那些始终不忘记自己曾是孩子的人,才能成为真正的老师。
”因为有一颗童心——对学生就多了一份理解,就会知道,学生喜欢什么,渴望什么。
作业就少了,活动就多了……岁月的刀能在我的脸上刻上深深的、密密的皱纹,却刻不到我的心上。
五、身正教育的第一个名字叫“影响”。
“教者何谓也?教者,效也,上为之,下效之。
”——(汉·班固)所以,我要努力写好自己这本无字书。
我——穿戴不敢随便、字迹不敢潦草、说话不敢随意、态度不敢生硬、错误不敢不认、行动不敢落后、备课不敢马虎、书报不敢不读。
六、“激励”“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
”——德·第斯多惠。
激励要动情、激励要及时、激励要当众、激励要重复。
用放大镜找激励后进生的理由:没有差生,只有差异。
兴趣是在激励中产生的,是在不断取得进步中巩固的。
七、把课上得有意思1、教出恍然大悟来有意思2、朗读好了,有意思3、贴近儿童的生活方式有意思4、轻松的课堂有意思5、有了收获才有意思。
把课上得有意思,我赢得学生喜欢的重要筹码。
一个优秀的老师,应当把课上好,也会把课上好。
一个学期总要给学生留下几节难忘的课。
八、成就自己的是“明天的风景”“明天的风景”就是指人要有追求、有理想,要规划好自己的人生。
九、努力成为文化人与书为友、与戏为友、与笔为友、与鸿儒为友。
文化是知识、修养、人格、情感、气质等的总和。
决定教育成功的最重要的因素是文化。
既然命运为我们选择了教师,就让我们把教育作为事业吧!成功就在脚下——只要带着思考教书。
大目标是由一个个小目标组成的,从上好一节课做起,从写反思做起。
自己培养自己。
假如我命该扫街,就扫得有模有样。
1.点燃孩子的学习激情。
2.我们无力改变教育体制,却能与孩子一起创造奇迹。
3.课堂应该是充满激情的地方。
4.当你走进教室,如果你“看到”的是一班违反纪律和有学习障碍的孩子,那你肯定会变得手忙脚乱。
而如果你“看到”的是一班律师、商界精英、艺术家和总统,那你就会自如地以你的方式塑造一班高度自信,并对成功有着自我期待的学生。
5.想象一下,如果每个孩子都坚持自己的梦想,我们的社会会增添多少个医生、兽医、考古学家、律师、慈善家……6.教师必须以高标准来要求每个孩子,并且要尽力推动他们达到那样的水准。
7.如果我们把教育浅表化,并且因为学生努力了就给他们A和B,那我们其实就是在帮倒忙或者做绊脚石,这样做无法帮他们做好在现实世界获取成功的准备。
8.我们应该让孩子们明白,并不是每个人都可以随随随便拍背鼓励,就因为我们想让他感觉好受一些。
不应当得到的表扬只会让我们的学生遭遇更多的失败。
9.高期望可以带来不可思议的进步。
但是,你不能仅设定目标而不采取行动,只是说“努力进取吧”。
10.当呈现给学生们的是积极的鼓舞,而且让他们感受到被鼓舞的状态时,他们就如同时刻面临一场挑战,他们就会愿意分离一搏。
12.应在老师与家长之间搭起一座信任之桥。
13.当人们还在努力工作时,也许他们尚未做到最好,如果你对他们表达了感谢和赞赏,他们就会受到一种鼓舞,今儿为了不辜负你的感激而更加努力。
14.相互尊重是帮助家长和教师之间建立互相支持关系的最佳方式之一。
15.家长们应该意识到,孩子们时常抱怨老师是天性使然。
他们一般会抱怨老师不喜欢他或者老师责备他了。
每当这个时候,家长们应该提醒孩子想想老师为班级以及为他个人做过的所有事情。
我们应该努力让孩子保持积极状态,而不是把他们带入消极的泥潭。
16.用心聆听孩子的心声。
17.教师应该提醒自己,你所希冀的并非来自孩子们的感谢,你追求的应该是孩子们的成就以及对他们的人生所产生的积极影响。
18.请走进孩子的生活。
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成为一个学生可以信赖的顾问、一个教育者,以及一位指导者,甚至有时候还是一个父亲或者母亲。
19.我曾与很多“看似问题丛生”的学生相处过,一旦外在的隔阂被打破,我总会发现,他们本质上都充满激情,富有天赋。
我们不可以放弃他们,我们应该相信他们的潜力。
20.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最容易的一个办法就是对他们微笑。
如果学生们认为你乐于见到他们,你喜欢和他们在一起,那他们就会更加喜欢你,并且会很快以微笑回报。
21.所有的老师都应该对自己的工作有这样的坚定信念,即做教师并非一份工作,而是一份使命,召唤我们服务于更高的目标、付出自己的全部,把为我们的孩子创造幸福和安康作为我们的首要任务。
22.用找借口的时间想办法解决问题。
如果你把时间用在找借口上,那你其实也就浪费了那些原本可以用在找出解决办法上的时间。
23.家长也要毫不犹豫地让老师知道你们需要他们的建议,以更好地帮助孩子。
问问老师在家里父母可以做些什么来帮助孩子,那些优秀的老师总会有一些很好的建议。
24.要么不做,要做就全力以赴。
我们要求学生勇于创新并追求卓越,我们也应同样要求自己。
25.教师应该记住,我们展示给学生什么样的标准,他们就会确立什么样的标准。
26.我们应经常反思:我们怎样才能做得更好?我们怎样利用这次机会来创造特别的时刻?我们应经为打好基础竭尽全力了吗?我们已经准备好应对所有可能出现的问题了吗?还有,最重要的,我们已经为追求卓越而全力以赴了吗?27.我们无法为某个时刻标价。
一生中,我们有很多一笔带过的过去,但有一些特别的事情却让我们印象深刻,永世难忘。
28.让学生爱上学习的最佳方法就是,要把你希望在孩子们身上看到的那种学习热情和激情,亲自展示出来。
29.成人还应该让孩子们看到你是一个终身学习者,而且你仍然对知识有着无限的渴求。
30.教师必须以强烈的求知欲不断地探索人生,以身作则地让孩子们明白终身学习意味着什么。
如果他们在小时候就能学习到这种精神,那么这种精神将会伴随他们一生。
暑假期间,拜读了于永正老师的封笔之作:《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我的为师之道》。
其实我并不认识于老师,看完了这本书,我却很喜欢他!整本书通过回忆自己教学生涯中的点点滴滴生动形象地向我展现出了一个栩栩如生的于老师!正如于老师自己在书的前言中所说:“本书是我对自己从教五十多年的较为全面的总结。
读者从中可以看出我的教育观、语文观、学生观,乃至于我的性格、为人和其他的方方面面。
”通过整本书的品读,我认识了一位好老师!书中有很多值得我深思、值得我学习的地方!于老师是一个甘草一样的人,他温和宽容又慈祥,没有整天板着脸背着手反而笑眯眯风趣又幽默!在教书过程中免不了有孩子犯错会让我们大发雷霆,于老师告诉我们“先处理心情、再处理事情”这确实很重要,情绪上来了我们很容易做出错误的决定或者说出不该说的话。
先冷静自己再去处理事情,这是我接下来的教育工作中需要谨记的!因为我道行太浅修为不够,实在是太容易情绪化了!不过有一点我和于老师想得是一样的:“不要忘记自己曾经是孩子!”每每感叹孩子怎样怎样时我总会安慰自己,我小的时候不也是这样么?我们小时候不也是贪玩任性又淘气么?看到学习吃力的我会想起自己小时候也是个糊涂蛋,老师怎么教都不会!只能说每个孩子花期不同呀,教育不是千篇一律拔苗助长,而是启发引导,帮助孩子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做老师,要用欣赏的眼光去看孩子,要让每个孩子感觉到你是喜欢他的!书中第二章,于老师举了很多例子告诉我们怎样让学生感到你喜欢他,特别实用!作为老师,于老师却告诉我们要是师非师,放下老师的“架子”,不以长者自居,不居高临下俯视学生!蹲下来看学生,实现平等对话,这不禁让我想起了之前一个同事的座右铭:蹲下来,和孩子一起成长!我想这就是为什么于老师和学生的关系那么好,那么多学生对他念念不忘的原因了吧!因为于老师理解学生尊重差异!书中于老师还分享了他对自己的“约法三章”:一、不背手;二、主动和学生打招呼;三、课间和学生一起玩;四、到学生家里走走;五、经常讲故事和笑话;六、幽默;七、努力让微笑成为自己的名片;八、做值日;九、一旦做错了事,公开承认自己的错误;十、定期征求学生的意见和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