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杭州古城门古街巷

杭州古城门古街巷


• 河坊街位于吴山脚下,是清河坊的一部分,属 于杭州老城区,东起江城路,向西越南北向得 建国南路、中河中路、中山中路、华光路、劳 动路至南山路,路长1800多米,吴山广场至 中山中路段为步行街,青石板路面,路宽13米, 其余路宽32米。旧时,与中山中路相交得“清 河坊四拐角”,自民国以来,分别为孔凤春香 粉店、宓大昌旱烟、万隆火腿店、张允升帽庄 四家各踞一角,成为当时远近闻名的区片。杭 城闻名的“五杭”(杭粉、杭剪、杭扇、杭烟、 杭线)就出与此。 这里特色小吃、 古玩字画、 商铺云集。老字号、杭州特色各类店铺约有一 百余家。
武林门 艮山门 凤山门 清泰门 望江门
武林门以古武林门得名。古武林门原来位于现
武林路与体育场路交叉处。最早建成于南宋二十 八年。当时叫余杭门,后来,几经改名。相传那 时“门”的南面,有一座虎林山,或者又叫虎陵 山,但吴音讹为武林山。山高不过三丈,长不过 百步,是北山的余脉。其实,武林山是一座小小 的山坡而已。因“门”外有武林山,明代将“门” 的名字改成武林门,一直沿用至今。自隋唐起, 武林门就是京杭运河的南端码头。宋朝时船舶云 集,商业极为繁华。民国年间,武林门被拆除, 现在演变成区片名。
• 汉中自古即为州、道、郡、府、县之治所,为陕 南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必然要产生一批以官 署府第命名的街巷,举例如下:1、府街,以历 代府衙设于此街而得名(府衙原址在今中共汉台 区委机关院内),1933年改称中山街。2、县街: 即今民主街,以历代南郑县衙设该街而得名(县 衙原在今中共汉中市委机关院内),1956年改称 民主街。3、三衙巷:即今建设巷。因清朝巷内有 一典史衙门而得名。民国年间因县建设科设此巷, 故改称今名。4、祥瑞巷、太古石巷、中营坝巷、 莲花池巷、石狮子坝等街巷名,均与明瑞王府有 关。祥瑞巷的“瑞”,即取瑞王府的“瑞”字; 太古石巷和莲花池巷,均以瑞王府花园莲花池和 太古石而得名。
在杭州庆春路和湖滨路交叉处,立有一块 “古钱塘门”的石碑,这就是古时杭州十城门之 一的“钱塘门”旧址。 钱塘门始建于南宋绍兴 十八年(1148年),为杭州西城门之一。而杭州 有“钱塘”之名,始自秦朝。自宋以来,钱塘门 外多佛寺、楼台。出昭庆寺(今青少年宫)、看 经楼(望湖楼)直通灵隐、天竺。古时往灵隐天 竺进香之人,必由钱塘门出入,故有“钱塘门外 香篮儿”之民谣。民国二年,当时杭州拆除钱塘、 涌金、清波三门的城墙,改建湖滨路、南山路, 从此西湖又与市区连接。如今这一带已是游览西 湖的最佳地段。
艮山门是杭城古代的东北门,五代吴越时筑罗城(外城), 为十城门之一的保德门,南宋绍兴二十八年,移门址于菜市河 以西,改名艮山门(艮为北,艮山,为城北之小山。北宋汴京 有“艮岳”,南宋取名艮山,有思念故国之意)。艮山门内有 顺应桥,俗称坝子桥,艮山门因而也名坝子门。 元初至元十三 年(1276年)元兵进占杭州城,艮山门被毁。元末至正十九年 在保德门故址重建艮山门。艮山门一带,宋元以来就为驰名中 外的“杭纺”主要产地,这里个体丝织户与机纺作坊遍布,机 纾之声,比户相闻,因此杭州民谣有“坝子门外丝篮儿”之称。 艮山门于民国初期(1913年)因筑路被拆除,故址上立有石碑。 艮山门如今是杭城的东大门,进出杭城和到沪杭甬高速公路都 可由此出入。目前华东地区最大的长途汽车站——汽车东站也 坐落在艮山东路上。
庆春门始建于南宋绍兴二十八年,为杭州古代东城门 之一。原名东青门,因门外有菜市,又称菜市门。宋 末元初,元兵进占杭州城,城门被毁。元末至正十九 年重建,往东拓展三里,新门临近太平桥,改称太平 门。明初,朱元璋部将常遇春由此门入城,故而改名 庆春门。 庆春门内的庆春街,历来为杭城繁华街道之 一。门外为郊区农民的菜地,菜农运菜进城,担粪出 城,均由此门出入,故民谣有“太平门外粪担儿”之 说。庆春门残存城墙于1958年筑环城东路时拆去,在 贴沙河西边的庆春立交桥旁立有“古庆春门”石碑。 如今的庆春门外已难觅郊区的迹象,随着城市东扩, 这一带将是未来杭城新的城市中心地带。
城门概况
南宋以前,杭州有旱门十三,水门五个。自 元、明、清以来,杭州城已固定为十个城门,从 前人们把十大城门及各门的物产编成杭曲小调: “百官(武林)门外鱼担儿,坝子(艮山)门外 丝篮儿,正阳(凤山)门外跑马儿,螺蛳(清泰) 门外盐担儿,草桥(望江)门外菜担儿,(候潮) 门外酒坛儿,(清波)门外柴担儿,(涌金)门外划船 儿,(钱塘)门外香篮儿,太平(庆春)门外粪担 儿。几经沧桑,随着杭州城池的不断变迁,昔日 起重要作用的城门均已埋没,取而代之的是古城 门遗址的石碑。候潮门 清波门 涌金门 钱塘门 庆春门
涌金门为古代杭州西城门之一。五代天福元年 (936年),吴越王钱引西湖水入城,在此开 筑涌金池,筑涌金门,门濒西湖,东侧有水门 (亦称涌金闸)。传说西湖中“金牛涌现”即 在此地,因而得名。 涌金门历来是杭州城里到 西湖游览的通道,为市区繁华地段。涌金门也 称小金门,宋代诗人杨万里有诗“未说湖山佳 处在,清晨涌出小金门”就是写涌金门。涌金 门早在古代就有游船码头,西湖游船多在此聚 散,因而有“涌金门外划船儿”之谚。 涌金门 在1913年与清波门、钱塘门同年拆除,从此西 湖与市区连接。
南宋御街,是南宋都城铺设的一条主要街道。 《咸淳临安志》等文献记载,铺设南宋御街一共使用了 一万多块石板,但此前的考古发掘却只发现过香糕砖。 御街南起皇城北门和宁门(今万松岭和凤凰山脚路交叉 口)外,经朝天门(今鼓楼)、中山中路、中山北路、观桥 (今贯桥)到今凤起路、武林路交叉口一带,是南宋临安 城的中轴线,全长约4185米。它是皇 帝于“四孟”(孟春、孟夏、孟秋、 孟冬)到景灵宫(今武林路西侧, 供奉皇室祖先塑像的场所)朝拜祖 宗时的专用道路。
小营巷,在马市街中段有条通往直大方伯的小营巷,清光 绪时,官书局曾设于此据《杭州与西湖史话》记载,清咸丰 十一年(1861)十二月三十一日,太平军二次攻克杭州后, 镇守杭州的太平军主将听王陈炳文,在此设指挥部,俗称听 王府。小营巷即因曾为太平营地而得名。 这里人文荟萃,小营巷61号是太平天国时期听王陈炳文 的军事指挥机构听王府;小营巷56号是为纪念新中国开国领 袖毛泽东视察小营巷卫生工作而开辟的陈列馆;方谷园2号 是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的祖宅 旧居。这里环境幽雅,小营巷南侧, 有面积2640平方米四季如春的小 营社区公园,公园内有一座飞檐 翘角、回廊绕庭、古色古香的小 营花厅。
孩儿巷位于杭州城南,靠近浙江省儿童 保健医院。孩儿巷东起中山中路,西至武林路。 宋称保和坊砖街巷,又名泥孩儿巷,巷内多泥孩 儿铺,七夕卖“摩目侯罗”,披以彩服,饰以金 珠,斗巧争奇。解放前后,此种“摩目侯罗”市 井还有兜卖。元称孩儿巷,清袭称。宋陆游寓居 孩儿巷和山子巷间,明万历间兵部侍郎宋应昌曾 居孩儿巷。巷西原建有经略华夷坊,俚称西牌楼。 孩儿巷的重要历史文化价值,还在于南宋爱国诗 人陆游曾写下了名闻遐迩的不朽诗篇:“世味年 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小楼一夜听春雨, 深巷明朝卖杏花。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 分茶。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 现 在的孩儿巷98号,即是陆游的故居。
望江门是杭城古代东南部的城门,始建于南 宋绍兴二十八年(1158年),名叫新门。因为它 的东面有茅山河草桥,又名草桥门。宋末元初至 元十三年(1276年),元兵进占杭城,望江门也 毁于战火。元末至正十九年重建城垣,拓展东城 三里,在此建门改永昌,因在此登城楼可远望钱 塘江潮,于清康熙五年(1666年)改名望江。 望江门外原为郊区,这里乡民以种菜为业,然后 挑到城里来卖,因而有“草桥(望江)门外菜担 儿”之民谣。望江门早在元代起就是“观赏钱塘 八景”之一的“浙江秋涛”所在,“秋涛路”也 因此得名。
清波门在五代吴越时为涵水门,南宋绍兴二十八年增筑 杭城,清波门是西城门之一,门楼濒西湖之东南,取 “清波”之意名门,为历代沿用。清波门因有暗沟引湖 水入城,俗称暗门。 清波门一带古迹甚多,历史上曾 是文人墨客及书画家寓居之地,又因门通南山,古时候 市民需用柴炭多从此门运入,故有“清波门外柴担儿” 之民谣。清咸丰十年(1860年)太平军挖地道破清波门 城墙数丈,进占杭州。民国二年,杭州开始拆城,继拆 “旗营”之后,清波、涌金、钱塘三门及城墙均被拆除, 改建南山路、湖滨路,于清波门故址立有石碑。 清波 门一带向来是休闲赏景的好地方,“西湖十景”之一的 “柳浪闻莺”就在西边,附近还有“聚景园”、“钱王 祠”遗址,它的东边是“新西湖十景”之一的“吴山天 风”和河坊街。
候潮门始建于五代吴越时,当时名竹车门。因筑 城时以竹笼盛巨石,用车运去以定城墙的基石,故 名。南宋绍兴二十八年(1158年)在竹车门旧基重建 候潮门。因城门濒临钱塘江,每日两次可以候潮, 故而名候潮门。 南宋时,候潮门以北有保安门、保 安水门,它的南面是便门和南北水门,西面是六部 桥,东临钱塘江。古代,杭州城内的绍兴老酒都由 候潮门入城,因此,杭谚有“候潮门外酒坛儿”之 称。候潮门于民国二年(1913年)杭城拆城筑路时被 拆除,在原址上立有石碑。 如今的候潮门一带建设 日新月异,规划中的钱江四桥也将在候潮门以南连 接钱江两岸。
清泰门是杭城古代的东门,南宋初,在其南 面另辟一门叫崇新门,门近荐桥,因此亦名荐桥 门。南宋末元初时至元十三年(1276年),元兵 攻占杭城,城门毁。元末至正十九年重建城垣, 往东延伸三里筑门,名清泰门。 清泰门俗称螺蛳 门。因清泰门外水网交错,河中多产螺蛳,故有 螺蛳门之称。清泰门外沿江一带直至江水入海处, 是古代煮海盐之处,沿江多盐,因而民谣有“螺 蛳门外盐担儿”之说。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 沪杭铁路设车站于清泰门内,铁路自城外而入, 于是拆城门及城墙数十丈,这是杭城最早拆的城 门。
积善坊巷
积善坊巷,在羊血弄北侧,东通中 山中路,对日新桥弄。宋时称积善坊、 上百戏巷,其时有百戏伎艺聚集于此。 民国初年,蒋广昌绸庄老板蒋海筹在 此巷内建西式楼房,日伪时被伪杭州 市何瓒占为寓所。何于民国28年 (1939)1月22日晚被刺身亡。民国 36年(1947)5月创刊的杭州《工商 报》设在此巷6号。
凤山门是古时候杭州城的南大门。宋高宗赵构偏安江南,把 杭州改为临安,于南宋绍兴二十八年(1158年)在凤凰山一带 筑皇城,又筑外城,城门十三座,此地为大内北门和宁门所在。 元初(1276年)元兵进占杭城,不久,南宋皇宫大内毁于战火, 凤山门也遭毁。元至正十九年重建城墙,在此处筑城门名凤山 门(因位于凤凰山麓而得名),又名正阳门。 凤山门为南宋御 街南端,它的旁边有六部桥,是南宋朝廷三省六部诸官署所在 地,为南宋时的政治中心。凤山门外万松游人骑马踏青之 处,因此杭州人有“正阳(即凤山门)门外跑马儿”的民谣。 在古凤山门的遗址处立有石碑。如今,凤山门附近被杭州市划 定为历史文化保护区的有中山南路传统商业街保护区、南宋皇 城遗址保护区、南宋太庙、三省六部遗址保护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