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数学与生活的关系
【摘要】:文章以作者自己的亲身经历为基础,从观察、熟悉、爱护;知心、耐心、热心;正确、公正等等多个方面介绍了班主任的特点,并总结了做个好班主任的方式方法,希望能为广大同仁提供点滴帮助。
【关键词】:数学; 生活
为了统一认识,找到一个生活与数学的最佳结合点,更好的提高教学水平,《数学课程标准》对这个问题进行了阐述,一再强调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数学教育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来自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教学模型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中学习数学与理解数;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情中提供观察与操作的机会,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与作用,对数学产生亲切感”。
由此看来,新课标要求的是“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 那么这个“价值”体现在哪里? 关注学生, 要关注学生课堂上的表现,更要关学生日常生活中用数学和能力的培养。
“数学知识生活化,生活世界数字化”不但我们对待学生从生活与活动中得到的数学经验,要积极加以引导,逐步的、循序渐进的把它抽象化,提取与数学学习同样有关的本质特征,然后再把它付以规范、严谨的数学的语言与符号加以表达、描述,最后再去把这些加以归纳、整合,使之成为条理清晰、严谨规范的数学知识。
但是《数学课程标准》给我们的只是一个理论上的指导与方向,具体的执行与实践还要靠我们这些基层的教育工作者,,为了使我们更好的领悟它,我觉得要理清以下几种认识,处理好下面几种关系:
一、处理好生活与数学的关系,让它们有机结合
生活与数学本来就是密不可分的,生活实践创造了数学,数学又反过来指导生活实践。
可是近年来,一些人走极端,不是要绝对的”数学生活化”,就是要绝对的“生活数学化”,我认为这样是不科学的,不能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应该让“ 生活” 与“ 数学” 有机结合。
《新课程标准》指出:“现实生活中蕴含着大量的数学信息,数学在现实中有着广泛的应用;面对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求问题的策略;面对新的数学知识时,能主动地寻找其实际背景,并探索其应用价值。
”在数学教学中, 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生活背景出发, 联系生活讲数学, 将抽象的数学概念、定理、公式、法则、规律等化解为一系列学生熟悉的有趣的丰富的生活中的事例, 为学生提供大量的感性材料, 让学生从初步的感知, 逐步理解抽象的数学概念、定理和思想方法, 同时也让学生了解了数学知识产生的背景, 发展的过程。
二、处理好生活现实与书本知识的关系
数学源于生活实践,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教材中也处处离不开生活的影子,就连《数学课程标准》也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趣的,富有挑战性的”。
无疑它强调了学习材料要来源于现实生活而且也注意到了在教学内容中住倾注了尽可能多的生活气息,如现行人教版整个数学教材都融人了我们日常生活中熟悉的东西, 具体表现在、数学教材标题新颖有趣, 激发了学生好奇心。
但这绝不意味着是把现实生活照搬到课堂上来,数学就是数学,它有它的学科特点,不是生活的平移或翻版,教学中,为了让学生喜欢数学课, 仅仅靠教材的改变是不够的。
在教材生活化的同时, 课堂教学也要富有生活气息, 要灵活多样地使用教学方法, 象组织小组讨论, 留给学生足够思考、讨论的空间和时间采用多媒体教学, 制作课件, 使学生从感官上更多地去接触知识多举一些身边的人和事, 而不是照本宜科。
教师应该对生活情境作合理有效的加工,生活问题应作“数学化”处理,剔除一些无关因素,最大限度地凸显材料的本质,以利于学生的探究。
如在教“元、角、分的认识”时,有的老师就让学生准备了一大堆的零钱,然后组织学生观察、讨论,然后举手汇报:哪一张是元?哪一张是角?哪一张是分?几个一分是一角?几个一角是一元?就这样把好端端的数学课上成了普及知识与死记规律的常识课,与数学不着边际,失去了数学课的特色。
诸如此类的教学方式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时常发生。
究其原因,许多老师没有处理好生活与教学内容的关系,提供的学习材料是生活中原汁原味的东西,源于生活但没有高于生活,没有加以归纳、总结、概括,反而让复杂的生活情节掩盖了数学的本质,既干扰了学生的探究方向,又使学生在一些非本质的问题上纠缠不清,从而影响了教学效果,也使教师陷入难堪的境地。
我认为针对上述教案,应该先让学生认识、观察了人民币后,重点就应该教会学生怎样用数字抽象的去表达、计算它们,掌握规律以后再出一些应用题让学生实际去运算。
较好地掌握元、角、分的有关知识,同时小小的改动使“数学味”体现得十足。
二、认识到生活现实中的数学知识并不等于书本中的数学知识
数学虽然是来源于生活,但又高于生活,它是对生活的提炼和与生活的超越。
数学生活化不是用“生活味”完全取代数学所应有的“数学味”,富有生命力数学活动生活化中的“生活化”不完全等同于学习生活化、问题生活化。
前面讲到的生活化是指创造具体的、生动的生活情境, 而活动中的生活化是指真实的生活,而应借助现实,有趣的内容沟通生活数学与书本数学的联系,实现更高层次的整合,即将获得过程与学生的生活经验联系,促进已有知识迁移到新的情境中,最终目的是超出生活并上升到“数学模型”(书本数学)逻辑思维是一个人在解决问题时思考和寻求处理方法的一种心理方式。
它讲究条件和结果前后的连贯性和一致性。
那么对于学生数学的逻辑思维究竟应该怎样培养呢? 怎样才能得到有效训练和提问题,也是我们必须面对的,也是我们要去解决的问题。
如教师自己以为的“已完成的知识”而忽略了使学生直接跨越了将实际问题提炼成数学问题的数学化过程,失去了数学问题再发现,再创造的机会,失去了锻炼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机会。
为了让学生体验数学问题的生成过程,并据此主动地探索、解决问题形成自主学习的动力在数学的生活中融进德育的因子, 把智育渗透和数学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 从而实现潜移默化, 润物无声。
能使他们在获得数学知识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等方面得到锻炼和加强。
总之,数学来自于生活, 又必须回归于生活。
数学只有在生活中才能赋予活力和灵性。
数学学习内容远离生活无疑是导致学生对数学无兴趣的根本原因, 而教学活动与生活牵手新理念下的数学教学不但要紧扣课程标准, 而且更要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来组织教学活动。
围绕学生的活动来展开课堂教学, 可使学生切切实实地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关系, 从而激发学生作为生活主体参与教学活动。
作为教师,我们要让学生在“生活”和“数学”的交替中体验数学,在数学教学中把握好“生活化”与“数学味”两者的协调,让它们有机结合起来数学的教与学应该富有生活气息, 注重现实体验, 变传统的“书本中学数学”为“生活中学数学”,这样才能使数学既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又不能失去数学本身应有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