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中人教版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整合

高中人教版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整合

第一章1.2.细胞外液的成分:水、无机盐、蛋白质、各种营养物质(葡萄糖、乳酸、脂肪酸、脂肪)、各种代谢废物、气体、激素、抗体。

(细胞外液本质上为盐溶液;血浆比淋巴、组织液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血浆蛋白:细胞内环境成分 血红蛋白:细胞内液3.渗透压:溶液中溶质微粒对水的吸引力;血浆渗透压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细胞外液渗透压90%以上来源于Na + Cl -。

(生理盐水:0.9%的氯化钠溶液)4.正常人的血浆呈近中性,pH7.35~7.45之间,缓冲物质:酸:H 2CO 3、NaH 2PO 4 碱:NaHCO 3、Na 2HPO 45.组织水肿(组织液增多)原因:①过敏(毛细血管扩张)②长期营养不良③肾炎④淋巴管堵塞6.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的状态叫稳态。

人体各器官、系统协调一致地正常运行,是维持内环境稳态的基础。

7.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8.稳态失调角度分析“空调病”病因:①人体维持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②当外界环境的变化过于剧烈,或人体自身调节的功能出现障碍时,内环境的稳态就会遭到破坏。

9.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第二章1.反射: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动物体或人体内对外界环境变化做出的规律性应答。

完成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含羞草叶子收缩:不是反射,应激性反应) 反射条件:①完整的反射弧②一定的刺激。

(一个完整的反射活动至少靠两个神经元完成。

)2.反射弧结构: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传出神经末梢和它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

)3.非条件反射:动物通过遗传获得的先天性反射细胞内液(存在于细胞内约占2/3)体液 (体内以水为 基础的液体)细胞外液(内环境)(存在于细胞外,约占1/3)血浆(血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 组织液(细胞间隙液,大多数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 淋巴等(淋巴细胞吞噬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区别:细胞液:植物细胞液泡内的液体 各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 毛细血管细胞:血浆、组织液 毛细淋巴管细胞:淋巴、组织液、(血浆) 内环境: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细胞内的物质不存在于细胞内环境)外界环境:泪液、尿液、消化液(肺泡、呼吸道与外界相通)条件反射:后天生活中通过训练学习逐渐形成的后天性反射。

4.神经系统5.兴奋:动物体或人体内的某些组织(如神经组织)或细胞感受外界刺激后,由相对静止状态变为显著活跃状态的过程。

兴奋的传导分为:①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②细胞内的传递。

6.兴奋是以电信号的形式沿着神经纤维传导的,这种电信号也叫神经冲动。

7.①静息电位:细胞内K +的浓度高于膜外,细胞膜对K +有通透性(K +通道蛋白打开,不是主动运输,不需要能量。

)造成K +外流,外正内负②动作电位:受刺激时,细胞膜对Na +的通透性增加,Na +内流,内正外负。

(膜内:兴奋—未兴奋 膜外:未兴奋—兴奋 正电位:未兴奋。

)③恢复:K +—Na +泵:将多余的Na +排出,K +吸收,恢复原浓度,逆浓度运输,为主动运输。

8.兴奋在神经纤维中的传导是双向的,在细胞间内的传导是单向的。

兴奋方向与膜内电流方向相同。

9.兴奋的实质:膜电位的变化;传导:局部电流的形成;电流表指针一般偏转两次,两次相反。

过程:刺激—电位变化—电位差—局部电流10.神经元轴突末梢多次分支膨大,形成突触小体。

突触小体与其他神经元细胞体、树突等相接触,共同形成突触;突触:两个神经元细胞膜接触部位。

11.神经中枢的分布部位和功能各不相同,但彼此之间又互相联系,相互调控,位于脊髓的低级中神经系统中枢神 脑 经系统脊髓 周围神 脑神经 经系统 脊神经 神经中枢:灰质:功能相同的神经元细胞体汇集在一起 作用:调节人体某一项生理功能 白质:神经纤维聚集 神经:许多神经纤维集成束,外面包着由结缔组织形成的膜 树突 轴突 细胞体 神经元 突起 神经系统结构 和功能的基本单位功能: 接受刺激 产生兴奋传导兴奋 传递过程:突触小泡受到刺激—释放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突触后膜电位变化—引发新的神经冲动 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单向传递:因为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

) 神经递质(不是蛋白质)主要有:乙酰胆碱、多巴胺、肾上腺素、氨基酸。

神经系统分级调节①下丘脑:有体温调节中枢、血糖平衡调节中枢、水平衡的调节中枢,控制生物钟 ②脑干:呼吸中枢 ③小脑:维持身体平衡的中枢 ④脊髓:调节躯体运动的低级中枢 ⑤大脑皮层:调节机体活动最高级中枢枢受脑中相应的高级中枢的调控。

12.人脑的功能:感知外部世界,控制机体的反射活动,语言、学习、记忆和思维。

13.促胰液素的发现:斯他林和贝利斯:胰液的分泌是化学调节(小肠粘膜分泌激素:促胰液素)的结果 14.激素调节:由内分泌器官(内分泌腺)或分泌细胞分泌化学物质进行调节。

15.内分泌腺:无导管,分泌物直接进入腺体内的毛细血管里 外分泌腺:分泌物通过导管排出(如消化液) 16.激素调节实例: (1)血糖平衡调节:(2)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不是所有激素都有分级调节) 17.在一个系统中,系统本身工作的效果反过来又作为信息调节该系统的工作,这种调节方式叫做反馈调节。

反馈调节是生命系统中非常普遍的调节机制,它对于维持稳态具有重要意义。

正反馈:促进:血液凝固、排尿反射、分娩过程 负反馈:抑制:血糖平衡的调节18.激素调节的特点: ①微量和高效②通过体液运输③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

19.激素是调节生命活动的信息分子20.体液调节:激素等化学物质(如二氧化碳)通过体液传送的方式对生命活动进行调节;激素调节是体液调节的主要内容21.单细胞生物和多细胞低等生物只有体液调节;人和高等动物体内,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都是机体调节生命活动的重要方式。

磨碎 注射 血液循环运动 小肠黏膜+HCl 制成提取液 狗静脉 分泌胰液(消化液) 注入 HCl 血液 不分泌 胰岛B 细胞:胰岛素胰岛A 细胞:胰高血糖素胰岛 注:肌糖原不分解 肝糖原分解为葡萄糖 胰岛B 细胞 胰岛素 三促两抑胰岛A 细胞 胰高血糖素 两促血糖升高血糖降低下丘脑某一区域 下丘脑某一区域 反馈调节、抑制释放 胰岛素:促进组织细胞加速摄取、利用和储存葡萄糖,从而使血糖水平降低 胰高血糖素:促进肝糖原分解,并促进一些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从而使血糖水平升高 下丘脑 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 垂体 促甲状腺激素 甲状腺 甲状腺激素 细胞代谢 (TRH ) (受体) (TSH ) 大脑皮层 寒冷 负反馈温度感受器 皮肤、内脏表面 温觉感受器(感到热) 冷觉感受器(感到冷)22.体温调节和神经调节的区别 23.实例(1)体温调节体温:细胞外液的温度;影响到酶的活性人体热量的主要来源是细胞中有机物的氧化放能(以骨骼肌和肝脏产热为多);热量的散出主要通过汗液的蒸发,皮肤内毛细血管的散热,呼吸、排尿、排便等。

24.人体的三道防线:(1)皮肤、黏膜 (2)体液中的杀菌物质(溶酶菌)和吞噬细胞 (3)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借助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而组成(人体内免疫器官:扁桃体、淋巴结、胸腺(胸腺激素、T 细胞发 育成熟)、脾、骨髓)25.(1)(2)属于非特异性免疫:生来就有,作用于多种病原体 (3)特异性免疫:出生以后才有,针对特定的病原体或异物。

26体液免疫:①将抗原传递给B 细胞:大多数病原体经过吞噬细胞等的摄取和处理,暴露出病原体所特有的抗原,将抗原传递给T 细胞,刺激T 细胞产生淋巴因子进而刺激B 细胞.②B 细胞受刺激,小部分形成记忆细胞,大部分分化成浆细胞,产生(分泌)抗体。

寒冷 冷觉感受器传入神经 大脑皮层 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 垂体 甲状腺 甲状腺激素 传出毛细血管 汗腺 骨骼肌 立毛肌 肾上腺素分泌 (收缩) (汗液减少)(不自主战栗)(鸡皮疙瘩)代谢增强 增加热量 动物体的各项生命活动常常同时受神经和体液的调节 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两方面: (1)不少内分泌腺本身直接或间接地受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此时体液调节可以看做神经调节的一个环节。

(2)内分泌腺所分泌的激素也可以影响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T 细胞、B 细胞、吞噬细胞 由骨髓造血干细胞产生 免疫系统的三大功能 (1)防卫 (2)监控 (3)清除 体内已经衰老或因其他因素被破坏的细胞,已经癌变的细胞③抗体与抗原结合:抗原抗体结合后进一步变化,如形成沉淀或细胞集团,进而被吞噬细胞吞噬消化。

27.细胞免疫:①T 细胞在接受抗原刺激后,通过分化形成效应T 细胞②效应T 细胞与被抗原入侵的宿主细胞密切接触,使细胞裂解死亡,病原体失去寄生的基础。

28.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联系:两者互相配合①在病毒感染中,往往先通过体液免疫阻止病原体通过血液循环而散布,再通过细胞免疫彻底消灭 ②细胞免疫使靶细胞裂解死亡,抗原暴露,由体液免疫发挥作用。

29.淋巴细胞细胞名称 功能吞噬细胞 摄取和处理、呈递抗原,吞噬抗体—抗原结合体(非特异性识别,同时参与非特异性免疫、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 B 细胞 识别抗原,分化称为浆细胞、记忆细胞T 细胞 识别抗原,分化成效应T 细胞、记忆细胞;产生淋巴因子 浆细胞 分泌抗体(唯一没有识别功能的细胞)效应T 细胞 与靶细胞结合发挥免疫效应记忆细胞 识别抗原,分化成相应的效应细胞抗体:球蛋白,具有特异性,主要分布在血清,其余分布在组织液、乳汁(外分泌物)二次免疫产生的抗体量更多 细胞信息交流 T 细胞和B 细胞的形成不需要抗原的刺激,而浆细胞和效应T 细胞的形成需要抗原的刺激30.免疫失调引起的疾病 过敏反应自身免疫病免疫缺陷病已产生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受相同抗原刺激时所发生的组织损伤或功能紊乱由于免疫系统异常敏感、反应过度将自身物质当做外来异物进行攻击由于机体免疫功能不足或缺乏引起的疾病:①先天性免疫缺陷病②获得性免疫缺陷病相同过敏原再次侵入机体时,与吸附在细胞表面的相应抗体结合使组织细胞释放组胺 抗原结构与正常细胞表面物质结构相似,抗体消灭抗原时,也消灭正常细胞 人体免疫系统先天不足或遭病毒等攻击破坏消化道、呼吸道、皮肤过敏类风湿性关节炎、风湿性心脏病、系统红斑狼疮艾滋病(病毒攻击T 细胞)、先天性胸腺发育不良发作迅速、反应强烈、消退快,不会引起组织严重损伤 免疫系统攻击自身而引起 患者几乎丧失一切免疫功能31.细菌红外素(物质类) 体液免疫结合杆菌、麻风杆菌等细胞内寄生菌(体液中不存在) 细胞免疫病毒感染(体液中可以存活) 细胞免疫+体液免疫 器官移植细胞免疫32.免疫学应用:①接种疫苗:预防传染病②人工标记抗体:用于检测发现体内组织中的抗原 ③免疫抑制剂:可以提高器官移植的成活率。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