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心流》读书笔记6篇

《心流》读书笔记6篇

《心流》读书笔记6篇《心流》读书笔记6篇品味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增长了不少见闻,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读书笔记了。

那么读书笔记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心流》读书笔记,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心流》读书笔记1 最近用三天时间仔细阅读了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的《心流》一书,英文原版名称为“flow”,此书的副标题为“最优心理学体验”。

书中的字里行间都蕴含着智慧的光芒,也解答了好多困扰我多年的心理疑问,更是一本能够提升我们生活幸福感的指南。

”心流”一词指的是我们在做某些事情时,那种全神贯注、投入忘我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你甚至感觉不到时间的存在,并且在做完这件事之后我们会有一种充满能量并且非常满足的感受。

给大家举一些常见的例子可能会帮助我们更好的理解这种体验,其实很多时候我们在做自己非常喜欢、有挑战并且擅长的事情的时候就容易体验到心流,比如爬山、打球、游泳、玩游戏、阅读、演奏乐器还有做自己喜欢的工作的时候。

书中采用了大量的案例来阐述心流理论、进入心流的状态,并从日常生活、休闲娱乐、工作、人际关系等方面,分析如何进入心流状态,获得最优的体验。

下面就选取书中的一些有启发之处与大家分享。

1、为什么幸福感如此的难能可贵?幸福如此难能可贵,主要要从人与其他动物的差异说起。

其他动物的心灵只能容纳环境中确实存在的,并且与自身切身相关、靠直觉判断的资讯。

比如一只饥饿的老虎智能注意到猎物的资讯,而一只吃饱后的老虎则将注意力完全集中在温暖的阳光上面......除了人之外,其他动物都不会自作自受,它们的进化程度还不足以感受悲伤、沮丧这些复杂的情绪,只要没有外在的干扰,它们就能保持自身的和谐稳定,体验到人类所说的“心流”。

而人类的神经系统过于发达,这无疑有利于我们的生存,但却也是我们感知更多苦恼的罪魁祸首。

也可以说,自然选择出的生理机制只是服务于人类的生存繁衍,从来没有考虑过增加幸福感。

2、是什么在阻碍我们获得幸福感?幸福并非只发生在一瞬间,它与运气和概率无关,用金钱买不到,也不能依仗权势强取豪夺,它不受外在事物的操纵,而是取决于我们对外在事物的阐释。

对于同一件事,不同的人就会有不同的感受,这就取决于一个人在内心如何阐释这件事。

比如同样是遇到堵车,有的人就会变得脾气暴躁,感觉似乎整个世界都崩塌了,毫无耐心的按着喇叭或者破口大骂,虽然这些做法对于解决问题无一点用处,但有些人就是控制不住自己。

而另一些人可能会在堵车时顺便欣赏一下平时无心观赏的路边风景,或者用心的听完一首喜欢的歌曲,这样反而会觉得时间过得快一些,心里也不会产生烦躁的感觉。

阻碍我们获得幸福感的并不是日常生活中我们遇到的事情本身,而是我们对于一件事的看法和阐释。

如果能尽早的明白这一点,就能离幸福感更近一些。

3、为什么我很少看电视?记得前段时间和父亲交谈,他还鼓励我要多看电视,而自幼喜欢看电视的我现在却很少看电视了,因为不喜欢那种被单向灌输的感觉。

其实在这个娱乐至死的年代,如果一个人缺少内心的独特体系,或者说做不到自得其乐,就会很容易被铺天盖地的媒体信息宰割。

这样的人容易被宣传家操纵,被演艺人员安抚,被商场的推销员蒙骗。

我们之所以会依赖电视、药物或宗教的救赎,主要是我们自身没什么可以仗恃的东西,内心无力抗拒那些自称握有解答者的谎言。

不能为自己提供资讯的心灵,只能在混乱中随波逐流。

现在的我更喜欢把时间用在阅读、健身和演奏乐器上,这些活动更富有挑战性,在完成之后心里是满满的自足感,而不是看完电视后那种荒废感。

这些活动也能帮助我更多的体验到“心流”,更多的获得幸福感。

4、人生的意义何在?人生有什么意义?这是一个很大的话题,却也是一个经常被人提起的话题。

看完这本书后,我最大的感触就是,人生的意义就在于“寻求意义”。

不论它的本质,不论它来自何处、去向何方,只要能找到一个统一的大方向,人生就会有意义。

此外,能够找到一个同一所有目标的方向还不够,我们仍然需要将企图化为行动,也就是追求目标的决心。

哈姆雷特说:“决心的本色在顾虑的阴影下变得苍白......气壮山河的冒险......也失去行动之力。

”一个人知道该怎么做,却无法打起精神实践,是很令人可悲的。

方向、决心,加上二者的和谐,就能把生命转变成天衣无缝的心流体验,并赋予人生意义。

达到这种境界之后我们就再也不会觉得内心匮乏,不害怕出乎意料的事,没一刻都会觉得饶富意义,大多数时候也能感到人生其乐无穷。

《心流》读书笔记2 第一次听到“心流”这个概念,就被这个词吸引了。

“心流的隐含意义,就是许多人形容自己最杰出时那份水到渠成、不费吹灰之力的感觉(《生命的心流》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

回想你的一生中,有没有这样的时刻。

看书的时候突然豁然有解的感觉?有没有在演讲的时候突然如触电般得流畅?在工作的时候突然觉得行云如水,随心所欲而不逾矩?事后回忆,仍能回忆那种酣畅淋漓的感觉,并且觉察到那一丝丝难以言说的自信与甜蜜?对于这种状态,作者使用了“心流(Mentalflow)”这个词汇,想象生命是一条欢畅的河流,那么此刻此刻的内心流动最澄澈、最丰盈。

内心秩序,精神熵。

处于心流状态的时候,内在秩序最稳定,此刻的精神熵最低,全部的生命能量被调用,注意力全部集中于手头这一件事中。

熵是一个热力学概念,物理上一个隔离系统的混乱程度会自然而朝着混乱度高的方向发展的趋势。

引用于精神世界的话,精神熵就是一个独自的自我意识在外界各种冗杂的信息包围下,内在秩序会自发地向混乱、混沌发展,最终导致个体自我意识的解体(内在失序,河道淤塞),无法集中注意力做任何事,于是,就进入无聊、麻木、冷漠等宕机状态。

人为了维持自我的意识及专注度,会从事诸多活动,如工作、社交、阅读、学习、写作、恋爱、发展各种兴趣,来建构内心秩序。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根据作者的研究,对于许多人来说,许多人的出现心流活动的时机并不是在闲暇时候,而是在工作时候,比起闲暇时候,工作时间更多的给我提供了心流的出现的必要条件:1.适度的挑战;2.持续不断得投入。

可见工作并不仅仅是为了赚钱、糊口,更重要的是为了维持和创造内心秩序,让我们觉得生活是充实圆满的。

而对作者来说,做浪费能量、痛心疾首、无所事事的事情,莫过于看电视了,看电视既不需要挑战,也不需要投入,当然没有心流可言。

而读书又是一个成本较低又能快速达到心流的方法之一。

“书看得越多,人的心流体验越多;看电视反之;常看电视少读书的人,心流频率最低。

”随着科技的进步,闲暇时候也越来越多,但外界的信息冗余却也越来越多,许多不能自得其乐的人也越来越需要面对一个问题:大量的闲暇并不能都转换为乐趣。

如上几种活动,如工作、社交、阅读、学习、写作、恋爱、发展各种兴趣,这些需要投入精神能力并且需要不断成长的活动,可以不断创造建构内心秩序来抵销精神熵的干扰,并且达到一定的经验值,必然可以体会到那种水到渠成的心流状态。

而沉溺于感官之乐、看电视、上瘾、刷微博、刷抖音、玩游戏,诸如此类轻而易举,纯粹消磨注意力、不需要投入能量就能体验快感的活动,这些活动固然带来了短暂的振奋感,有助于防止即刻的自我解体,但却不能创造新的内心秩序,一定累积量以后,必然带来的是空虚-怅惘的恶性循环。

所谓的存在焦虑的问题,多少也存在内心秩序紊乱的问题。

在这个科技昌明时代,人们有越来越多的时间需要直面自己的内心。

在这个无所事事的世代,培养一种爱好并且坚持一种爱好,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

“学习把精神专注于优美的节奏和和谐之中,意识的秩序才能建立”。

凡事都可行,但不都有益处。

凡事都可行,但不都造就人。

《心流》读书笔记3 “你幸福吗?”“你快不快乐?”这是近几年在社会上流行的一个提问,也是每个人在探问自己内心最真实的感受。

随着物质生活的富足,人们开始关注精神生活的内涵,但在这个过程中也发现了富裕的生活不一定带来幸福的体验。

《心流》一书便是告诉读者如何提高自己的幸福感,细细读来于你于我都有一定的启发作用。

心流,是指我们在做某些事情时,那种全神贯注、投入忘我的状态——这种状态下,你甚至感觉不到时间的存在,在这件事情完成之后我们会有一种充满能量并且非常满足的感受。

当我们做一件事时,如果有了一个明确的目标,过程具有一定的`挑战,而我们的技巧又跟这种挑战匹配,且能在过程中不断获得反馈,那我们就能集中全部的精神能量于这件事上。

结果并不重要,关键是这个过程,你在此间达到“心流”的状态,便能体验到快乐。

我自己就有这样的经历,当我阅读一本书时,如果这本书只是一本闲杂文字(不具备挑战),那我就会经常从书中走神,注意力无法集中。

而如果我看的是一本主题比较复杂的书(有挑战),我想从书中获得自己感兴趣的内容(有目标),那我就能聚精会神地咀嚼文字(提升阅读技巧),深挖作者的本意(获得反馈),这时我感觉周围的空间和时间似乎都不存在了,我想这就是“心流”的状态吧。

每天我都会带一本书在包里,上下班的交通车上,通过获得阅读“心流”,我便不会受到塞车和颠簸的烦扰。

生活中有很多事情可以提供给我们进入心流的环境,比如感官之乐:运动、听音乐、看书、享受美食等;思维之乐:记忆、写作、白日梦、演讲等;工作之乐:创新工作方法、换个工作思维等;人际之乐:结交知己、把配偶当朋友、独处时自得其乐等。

当我们进入心流状态,内心的体验品质就能得到提高,这就是幸福和快乐的来源。

书中还说到,我们快乐与否,端视内心是否和谐,而与我们控制宇宙的能力毫无关系。

金钱、地位、权力只能带来一时的控制感和满足,却不一定能改善内心体验的品质。

追求内心和谐,唯有从掌控意识着手,成为“自得其乐的自我”。

人最害怕的是自己对事物的评价,而不是事物本身,也就是说同样的一件事,你对它的阐释不一样就会带来不一样的体验。

同样都是雨,近代人写出了“秋风秋雨愁煞人”,而古人却写道“天街小雨润如酥”,一个显得冷硬肃杀,一个却软润舒心。

所谓掌控意识,也就是说的这点,我们要控制所接收到的资讯,决定让哪些资讯进入自己的意识,如果不假思索让所有的外部资讯都进入意识,那就会造成内心秩序混乱,也就是书中所说的“精神熵”,严重的也就成了精神分裂症。

现代人因为比古代人获得了太多的自由,也就面临更多的选择,特别是现在移动通讯技术的发达,让每一个人都能随时随地获得无限的资讯,所以现代人才会更加苦恼,不知作何选择,从而内心秩序混乱,体验的品质降低,感觉不到幸福快乐。

每一个人,不论是政治家、科学家、外科医生,还是艺术家、运动员和生产线上的操作者,唯有给自己树立明确的目标,不断提升自身的技巧去面对挑战,才能集中精神能量在做事的过程中,才能发现乐趣,最终才能收获幸福。

诚然,外界的物质条件和环境是让人幸福的必要条件,而个人内心的和谐有序才是获得幸福的充分条件。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