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稿日期:2011-04-26作者简介:王婷婷(1987-),女,陕西宝鸡人,2010级社会学硕士研究生,从事农村社会学研究。
一、绪论随着互联网的不断普及,网民对网络应用也逐渐深入,社交网络已经成为网民在互联网上的重要基础性应用。
网络因其匿名性[1]、虚拟性和时空的不一致性,使得人们在网络中的交往形式与传统的交往形式有所不同。
特别是在社交网络中,不仅具备了一般意义上的虚拟空间中人际互动的特点,并且由于社交网络突破了原有网络平台的局限,促使网民在自我表达和互动过程中具有了足够的自主性,因而在此基础上又衍生出互动的新形式。
戈夫曼的戏剧论强调符号在互动中的作用,将人们之间的符号互动看作是一门表演艺术。
[2]本文就试图以戈夫曼的戏剧论为出发点解释和验证在社交网络中自我呈现的新特点。
二、社交网络中的互动特点(一)社交网络中产生的新互动主体在现实社会中,实现互动的是实在个体,但是在社交网络中互动的则是ID 。
ID 是Identity 的缩写,是指用户在参与社交网络时使用的身份标示。
ID 包含两个部分,一个是个体使用的名称,另一个是密码。
在社交网络中,一部分网站实行的是实名制。
以人人网为例,该网站鼓励用户以实名注册,上传真实照片,让用户在网络上体验到现实生活的乐趣。
尽管网站提倡的是实名制,但是目前普通网民实名制认证的工作还相当欠缺。
无论是人人网还是开心网,非实名的现象仍然普遍。
所以,在社交网络中的互动过程中,还是会存在一个现实个体在同一个社交网站上拥有多个ID 。
现实的互动是发生在不同的个体上,而在社交网络中,两个不同的ID ,就意味着是两个不同身份的象征,那么它们都构成了这个社交网站的参与者,即使在现实中它们属于同一个现实个体。
在互动主体中,根据各个ID 的不同表现,它们在该社交网站中会具备不同的地位和影响力。
我们可以根据其影响力和参与度把ID 分成出色表现型、普通大众型和公共型。
下面以人人网为例,就出色表现型、普通大众型以及公共性的各自的形成、特点以及相互关系做以概述。
1、出色表现型该类型在人人网里被称作“人气之星”。
“人气之星”是通过对其ID 所在主页的访问量而得出的。
怎么才能够被大量的ID 访问到呢?一般说来,是由于这些表现出色型的ID 会有较于一般ID 更为活跃的网络行为。
比如用户利用发布日志、更新相册等方式来吸引其他ID 的访问。
另外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潜在声望的影响。
譬如一个ID 长期以比较活跃的姿态发布关于某一主题的日志或者相册,并且获得众多参与者的认可,那么就会在该社交网站形成一种潜在的共识,其潜在的声望就已经形成,并且该ID 会保持一个比较多的访问量。
2、普通大众型在社交网络中,虽然在影响力和参与度上不及出色表现型,但是它们却构成了整个社交网络的大多数。
这些普通的ID 在社交网站中的表现并不稳定,它们中有些可能长期不对主页进行更新,有些可能只以浏览为主,有些可能只对自己感兴趣的东西才给予关注,或者只在社交网站中的某一个小圈子里比较活跃。
对于普通大众型的ID ,就某个具体的ID 来说,它们在网站互动的过程中的作用有限,但是它们的数量庞大,是一个社交网站正常维持的基础。
这些形形色色的ID ,无论是从思维方式还是兴趣爱好,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也正是由于这些差异才使得社交网站的互动变得更加丰富生动。
尽管就某一单个的ID 来说,它对于互动的影响力是非常有限的,但是作为一个整体,社交网站中的互动本身就具有自由性,所以这部分普通大众ID 在互动的过程中就表现出了随意性和不稳定性。
3、公共型这里的公共型表现在人人网上的“公共主页”。
公共主页是管理者利用相册、日志、视频等功能,展示信息并和关注者互动的一个平台,关注者可以在这个平台上留言、评论。
公共主页区别于个人主页好友间一对一交流的方式,它可以传递信息给所有关注者,实现信息一对多的传播;同样,区别于个人主页互为好友需要双方分别确认,每一个关注者都可以主动关注公共主页,并开始接受公共主页的新S h e H u i Y a n J iu鲜事,而不需要管理者的确认。
公共型的ID除了起到宣传的作用,实际上也是为有着相同爱好的ID提供了一个共同分享的平台,拓展了互动的范围和方式。
另外,公共型的ID背后隐藏的很可能不是一个个体,它也许是某一个团队的代表。
所以它更多的发挥提供交流和互动的平台。
(二)社交网络互动主体的表演特点1、ID的扮演的角色戈夫曼认为,当一个人在扮演一种角色时,必定期待着他的观众们认真对待自己在他们面前建立起来的表演印象。
[3]15当一个现实个体在社交网站中使用一个ID时,他可以通过设定头像,选择相册和日志的风格赋予ID独特的气质。
这种风格的形成有三种可能:第一,风格的形成是本来个体特征的反映,即使用该ID的个体自身原本所具有的某些性格特征、行为特征以自觉或者不自觉的方式体现在了其使用的ID上。
比如一个男性的篮球爱好者,在ID的命名上可能会带有爱好倾向,比如在百度空间里就经常可以发现诸如“科北布莱恩特”、“麦克邓呆”这样的ID,其个体喜好一目了然。
第二,ID形成的风格特征是现实个体的理想化,也就是说,这个ID风格的形成是现实个体依据自己本身的期望而有意塑造的,这样的ID风格特征的形成实际上体现出的是现实个体内心对自己的期待。
在百度空间中也有大量诸如“吟者如风”、“花开春末”、“云中三月”等这样的ID,这类ID使用的词汇,代表了一种淡泊的心境,是现实个体对自己的一种期待。
社交网站中ID的选择具有很大的自主性,前两种ID风格的形成是现实个体有意选取的,但在社交网站中也存在着大量个体在ID风格选择上呈现出随意性,这就是第三种可能。
在这种情况下,现实个体并没有过于注重ID,在网站注册的时候随意选择一些数字或符号。
在人人网上表现为一些仅由普通姓名构成的ID,如“王晓峰”、“李蓉”等,在百度空间等社交网站还表现为纯数字构成的ID,如百度空间中“天的临界点”主页的ID就是由“7435919”构成。
这样数字的含义一般只对现实个体有意义,局外人很难了解。
2、表演的前台在“戏剧论”中,戈夫曼把个体表演中的能互相看到的并能从中获得特定意义的表演场合叫做前台。
戈夫曼说,前台是个体在表演期间有意无意使用的、标准的表达性装备。
[3]19前台和后台都是一个表演者必备的要素,它们构成了表演者的表演场合。
前台是表演者进行理想化表演的场所,而后台则是表演者自我表演或者为前台表演做准备的场所。
在现实互动中,个人前台的组成部分可能有:性别、年龄、仪表、言谈方式等等。
这些因素都是以实物状态存在的或者是可以通过实在接触感知的,而当个体使用特定的ID 在社交网站上进行互动时,组成其前台的因素也有所不同。
首先,因为互动的平台不同,网络因其本身具有的虚拟性和超时空性,就给在社交网站中互动也披上了虚拟的外衣。
社交网站中不同ID之间的互动本质上还是一种表意性的互动。
其次,多数社交网站要比其他网络应用服务更加多元化。
社交网站提供给用户的功能包含了“相册”、“博客/日记”、“视频分享”等十几种,这不仅比BBS、即时通讯工具等有更丰富的表达和交流的渠道,也使得个体在展现其ID风格时,有了更加广阔的平台,这些是构成ID表演前台中较为核心的要素。
ID展现的前台是具有虚拟性和表意性的,这些就体现在了网站中提供给用户的各种网络应用中。
正是由于个体使用的ID在这些不同的网络应用中有着不同的表现,ID可以充分自主的选择喜欢添加的音乐类型、日志风格、或者游戏种类等,当多种因素叠加在一起的时候,一个具有比较丰富特征的ID就形成了。
前台的表现不一定与后台一致。
戈夫曼甚至认为,演员在前台的表演通常和在后台的表现完全不相符[3]99。
所以,一个表演的成功就在于表演者能区分开前台和后台,一旦后台的秘密被观众发现,那么必然导致整个表演的失败。
在社交网站中也是如此,当个体想要塑造一个与其本身个性完全不一致的ID风格时,其ID的前台形成就要格外小心,因为一旦不符合这个ID风格的因素出现,就会导致这个ID在风格塑造上的不协调,也会造成到其在该网站中互动的障碍。
三、社交网站中的自我呈现以及未来趋势的探讨(一)社交网络中的舞台表演和自我戈夫曼认为,自我是一种戏剧性效果,是从被呈现的场景中渗透出来的效果。
尽管社交网络中的互动说到底还是“人”的互动,但是随着互动过程的整体框架的改变,个体在实现互动和呈现自我时使用的技巧和结果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首先从使用的技巧来说,社交网站因其架构的平台本身就是虚拟性的,这就决定了个体在选择表达时运用方式手段都是具有符号性和表意性的。
从这一点上就和现实中表演使用的“真实”技术有所差异,而也正是在社交网站中这样具备符号性和表意性的技术充分发挥,才使得社交网站成为个体自我呈现的一个广阔平台。
其次从互动的过程来说,社交网站中两个ID之间的互动带有极大的随意性和偶然性,所以这种互动的发生不是必然的。
并且就目前来说,尽管社交网站发展迅速,并广泛被网民接受,但这不意味着社交网站占据了个体全部的生活。
个体使用ID在网站上进行互动,但他终归还是要卸掉ID的面具,以真实的姿态来面对生活。
所以,这些因素就导致了在社交网站上的互动不仅是随意的,并且这样的联系还是动态的和松散的。
(二)未来社交网络互动的两种可能在社交网络中,虽然进行交流的是现实的个体,但实际的参与身份是ID,大多数的社交网站的ID申请是宽松的,所以个体赋予ID的涵义是不能和现实个体划等号。
ID具有的自由性和匿名性决定了在社交网站中的互动也含有了这些特性。
在ID的互动中,现实个体的先赋性因素被淡化掉,使得ID在交流互动上更注重内容,这样会带来截然相反的两种可能。
一方面,由于ID在社交网络的互动具有极强的自由性,使得ID在展现其个性的时候能够充分发挥其鲜明特征,从而更加真实丰富的展现其现实个性。
这时,ID在社交网络中的互动可以达到一种真诚的自我呈现。
另一方面,同样也正是由于社交网站的自由性,个体在使用ID时,完全可以将其置身于一个全新的情景定义,个体可以随意赋予ID在社交网站中的“表演”,呈现出的自我是经过精心装饰后的自我,甚至醉心于这种不易于让观众发现的假面表演。
参考文献:[1]吴正国.虚拟社会中的人际交往初探[J].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01,22(4).[2]孟蔚.戈夫曼戏剧分析理论述评[J].黑龙江史志,2008,(5).[3]欧文・戈夫曼.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99.(责任编辑/张小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