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外贸英语函电》课程教学反思

《外贸英语函电》课程教学反思

《外贸英语函电》课程教学反思应用英语教研室王成妃我教授《外贸英语函电》这门课程已经有两轮了,涉及的班级有双专的,也有单专的,还有外包管理学院的。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重点放在三个方面。

一是做好相关理论背景知识的讲解。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碰到很多专业术语,而对这部分知识的讲解是学生理解外贸信函的基础。

二是做好信函内容与结构分析,尽可能用简单的方式为每一种主题的信函抽象出一个结构框架,以使学生能对该类信函了然于胸。

三是耐心细致地指导学生完成信函写作实践,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

从实际教学情况来看,这门课程涉及到三个年级的三个不同专业,因此教学的侧重点并不一样。

通过两轮的课堂教学,我对这门课程有了深一步的认识。

以下是对这门课程进行的一些反思以及教学的对策或建议。

首先,对教材《外经贸英语函电》的教学内容根据课时及重点、难点作了相应的取舍。

英文书信是本门课的教学重点。

外贸英语函电属于商务信函,商务信函不同于一般的书信,它的组成成分多,成分之间如何排列都有自己固定的格式和范式,有自己的写作原则,向来是学生学习的难点。

另外,由于该信函一言一字都代表着公司的形象,因此学好这些知识是写好信函的第一步。

虽然主要涉及到进出口贸易实务的各种英文书信往来,但是,鉴于现在电子商务的发展,一方面传统的电传没有退出历史舞台,另一方面,新生的传真和邮件也占了重要的地位。

对于这些学生在以后的工作中会经常遇到的东西,它们和信函有着联系和区别,必须加以学习。

针对外贸业务环节的信函写作是这门课程的重中之重。

在主要业务环节中,把建立业务关系、询盘、还盘、确认、发货、投保、装运、包装以及支付货款、善后的仲裁,投诉和索赔等作为教学的重点,这些是学生在踏上工作岗位之后立刻需应用的。

这其中又以还盘、投保、和支付货款为难点,因为这在学生的实际工作中常常会出现各种问题。

这些环节每一步都很重要,需要细细展开来讲述。

另外结合课程需要,还需要补充材料,以弥补教材的不足之处。

这样,这门课程的任务相当繁重。

其次是《外贸英语函电》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学生对课程的认识不足。

一方面,有一部分学生认为外贸英语函电的学习主要就是熟记一些商务英语惯用句型和词语,另外一部分学生认为外贸函电教学应该通过函电学习理解外贸知识。

一句话,学生对这门课程的复杂性认识不足。

从教材情况来看,函电的文体和用词都很简单,特别是用词,除了很多专业术语,基本上是都是常用词。

学生往往有这样的错误认识:这封信读起来不难,学不到什么东西,听讲也就没什么意义了,只要背诵一些专业术语就可以了。

实际上,这门课程本质上是一门写作课程。

该课程通过学习函电的范例来达到写作函电的目的,就是要求通过大量写作练习,帮助学生掌握其写作方法与写作技巧,提高外贸业务写作能力,以适应对外开放的需要。

因此这门课程不仅仅是掌握一些术语,还必须同时熟悉(如果不是精通的话)外贸知识,才能为写好外贸英语函电打好专业基础。

概括地说,外贸英语函电属于专门用途英语范畴,具有内容广、难度大、实用性强的性质,是英语写作与外贸实务相结合的一门综合性课程。

它既不同于普通英语,也与其他专业英语无论是内容上还是形式上都有很大的差异。

就其内容而言,它涉及到对外贸易实务的各个层面。

主要通过介绍各外贸实务中各个环节的信函、电报、电传的写作格式,业务术语及各种不同的表达方式由此可知,虽然它不是外贸实务课程,但必须介绍对外贸易各个环节的业务及具体做法。

教师和学生对外贸业务不熟,业务术语不了解,是不能很好地教好学好这门课程的。

2. 学生的英语基础和国际贸易基础都不够扎实。

外贸英语函电这门课程要求教师主要着眼于在特定的外贸情景中训练学生的写作思维和技巧,而不是训练学生的基础英文写作。

但在实际教学当中,从学生们交上来的写作作业来看,还是出现了大量的语言错误,包括语法、拼写、句法和逻辑等等。

所以,如果教师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既要讲授外贸函电写作技巧,又要兼顾纠正学生的语言错误,那教学很可能会是事倍功半。

特别是对于目前三年制的大专来说,总共32学时学完十几个单元是远远不够的。

目前这种每周两学时的情况,只能勉强完成教学任务,而针对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的训练只能交给学生课后去完成,而完成的质量也不理想,加上没有足够的时间来对学生的习作作详细的点评,而要求学生最终能熟练地掌握针对各个业务环节的函电写作也成了不可实现的目标。

但从我系的实际情况来看,学生往往外贸基础薄弱,贸易类课程没有学好,甚至根本就没有相关衔接课程。

比如08级应用英语专业的学生,在学习本课程之前,没有相关衔接课程。

加之学时少,使得这门课程的教学任务特别繁重,学生的课后任务也特别重。

而同时另一门课程《国际物流》也涉及到外贸知识。

这样在开设这些课程之前,先开设国际贸易类课程应该是很有必要的。

这样课程之间会有个横向的联系,更易成为一个体系。

从06级双专学生的授课情况来看,学生对相关的课程也不够重视。

另外,虽然他们之前开设过相关课程,教师在讲授过程中也轻松一点,但还是很欢迎我补充他们的外贸知识,他们尤其不知道这些知识用英文如何表达,而这个,是他们以后在工作中所需要的。

而在我后面对06级实习生的调查中,他们所需要的远远超出我这门课程的授课范围,也不是我这门课程可以解决的。

针对上述情况,个人认为这门课程应该增加学时,同时把开课学期调至高年级阶段,这样,可以避免一些低级语法错误,使老师的批改重点转移到其他远比语法错误重要得多的层面上来。

在开这门课之前,还必须开设国际贸易类课程。

这样教师的讲解重点可以放在函电本身,精讲几篇具有代表性的函电,研究抽象出各个业务环节的函电的结构和语言特点,同时补充一些必要的与本课程密切相关的、关于外贸知识的英文表述,让学生学会如何用英文来表达外贸知识。

这样可以避免教师把大量的精力放在介绍外贸知识和修改学生的低级语法错误上。

当然,对于应用英语专业的学生来说,具体开设哪些课程,所需学时是多少,可能还是值得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3. 外贸英语函电教材真实性不够,内容滞后。

许多教材没有提供外贸情景或提供的情景的真实性不够,而且教材的编写总难免有滞后于实践的缺陷,但如果不能提供给学生大量的来源于当今外贸实践中的案例,往往会给学生一种纸上谈兵的感觉,而且对于学过一些贸易理论和知识的学生们来说,更加是泛泛而谈,从而失去学习的兴趣。

目前本人对这一问题还在进行探讨,以求找到一种方法,这种方法既能在语言错误上给予学生指正,又能转变学生的学习观念,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同时还能让学生在更加真实的贸易背景中进行写作。

初步决定还是精讲精练函电案例比较恰当。

在案例研究中,首先教会学生把握好信函写作的语气和态度,再多角度和多方面地考虑函电中应包括的内容,之后可以让学生进行类似的练习。

目前正在实践的是为学生设置场景,要求学生进行写作。

比如可以设想这样一个情景供学生进行写作练习:A公司与B公司有着长期良好的合作关系,B公司在以前的交易中都做得很好,现在要求学生代表A公司向B公司写一封投诉信,抱怨因包装破损而导致的货物损失。

如果学生忽略了这个背景信息,把这封投诉信写成了单纯的索赔要求,而在信中对双方之前的合作没有表示欣赏和感谢,没有为对方提供帮助的诚意,没有表示相信对方能改良包装,那恐怕是不太适当的。

这封信函,其实是要求学生通过变化函电语言、语气或者内容,让一封投诉信的投诉目的尽量弱化。

学生接到这个任务后,可以通过参照课文中的投诉信,发现其中的语言使用技巧和语气使用要注意的地方,发现有哪些内容是对弱化这种投诉语气是有效果的。

在经过学生们的思考和讨论后,教师再做一个最终的讲评。

还可以把上述写作要求设计为写多封信,第一封为A向B的投诉,第二封为B的回信,第三封为A的索赔信,以此类推。

这种方式中,教师起的是个主导作用,给了学生很大的学习自主性可以更加锻炼学生的写作技巧和思维。

通过这样的一种案例研究过程,学生可以加深对商务信函写作的认识,提高写作技巧。

使得函电写作课不再是机械的语言训练,而是在实际的外贸场景中的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

在教学中处于主动地位的始终是学生,其最大的效果便是弱化了教师在讲授外贸函电语言现象中的主导地位,使学生们不仅不感觉语言学习的乏味,而且让学生在外贸案例背景中提高函电写作技巧。

当然这种教学模式的实现还有赖于教学时间的充分性。

从06级双专在外企实训的同学反馈回来的情况来看,我在教学中还得加大练习量。

另外06级双专安排的是64学时,那么目前,对于只有32学时的08级单专来说,或者对于未来类似的情况来说,要达到相应的水平,如何去做还是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

以上是我对这门课程进行的宏观思考。

在外贸英语函电的授课过程中,如果能多引人一些来源于当今外贸实践的案例,让学生们有真实的写作情景,对丰富学生们的外贸知识,提高学生们学习的积极性也是有帮助的。

然而目前,就我系教师的整体情况而言,大都缺乏企业实践或锻炼的经验,造成了这种直接的来源于现实社会具有时代气息的真实函电范本的稀缺性。

练习再逼真,也只是仿真,不会有现实中那样复杂,因此练习的效果无疑要打折扣。

对于教学方面的建议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1.开课学期以高年级为好,这样学生在各方面已有了一定的基础;2. 在学习本门课程之前一定要开设相关课程;3. 课程的总学时要充分,能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来进行模拟练习。

具体到微观方面,还有很多值得思考、探索和探讨的问题。

当然,对于应用英语专业的学生来说,具体开设哪些课程,所需学时是多少,可能还是值得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