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作业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作业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信息0801陈海宁S200800120006一、试说明地球图层结构以及人类与地球各图层结构的关系。

地球图层结构主要分为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其中内部圈层又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外部圈层有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等。

六大圈层中,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有四个(“立足之地”──地壳、“空气”──大气圈、“水”──水圈、“食物”──生物圈)。

1、地壳对人类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价值,向人类提供了丰富的化石燃料和矿物原料。

2、大气圈是地球外面由各种气体和悬浮物组成的复杂流体系统,是在生命活动参与下长期发育而形成的。

大气圈各组分之间保持着精细的平衡,这是地球环境亿万年来发育的结果。

保持这种平衡乃是维护生物圈所必须,破坏这种平衡就是破坏生命的基础。

然而,人类社会实现工业化以来,规模和强度日益加大的人类活动正在破坏这种平衡,这是人类面临的重大环境问题之一。

3、海洋和陆地上的液态水和固态水构成一个大体连续的圈层覆盖在地球表面,称为水圈。

水是一种神奇的物质,地球之所以能够成为一颗智慧星球,水是一个关键因素。

各种生命起源的假说都少不了水这一要素。

人们的日常生活更是时时处处与水紧密联系,从生活、娱乐到工业生产和农业灌溉,无一不体现出水的重要性。

4、生物圈是指地球上有生命的部分,即地球上所有的生物,包括人类及其生存环境的总体。

人类的生活离不开生物圈。

人体本身不能直接制造有机质,人体机能的维持必须依靠生物制造或者提供的有机质。

人类的食物来源于生物圈。

生物圈还为人类提供了丰富的生物资源,从而维持了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的进步。

生物圈为人类提供了药材、木材、生物蛋白、脂肪、淀粉、植物纤维、蔬菜、水果等。

二、什么是生态系统?说明生态系统的组成结构,类型和功能,以及生态平衡及其破坏。

生态系统(ecosystem)是英国生态学家Tansley于1935年首先提上来的,指在一定的空间内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通过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相互作用、相互依存而构成的一个生态学功能单位。

生态系统的范围可大可小,相互交错,最大的生态系统是生物圈;最为复杂的生态系统是热带雨林生态系统,人类主要生活在以城市和农田为主的人工生态系统中。

生态系统的组成分为“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两部分,即非生物环境、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其中,无机环境是一个生态系统的基础,其条件的好坏直接决定生态系统的复杂程度和其中生物群落的丰富度;生物群落反作用于无机环境,生物群落在生态系统中既在适应环境,也在改变着周边环境的面貌,各种基础物质将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紧密联系在一起,而生物群落的初生演替甚至可以把一片荒凉的裸地变为水草丰美的绿洲。

生态系统各个成分的紧密联系,这使生态系统成为具有一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1、生产者在生物学分类上主要是各种绿色植物。

生产者在生物群落中起基础性作用,它们将无机环境中的能量同化,同化量就是输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维系着整个生态系统的稳定,其中,各种绿色植物还能为各种生物提供栖息、繁殖的场所。

2、分解者又称“还原者”它们是一类异养生物,以各种细菌,真菌为主,也包含屎壳郎、蚯蚓等动物。

分解者可以将生态系统中的各种无生命的复杂有机质(尸体、粪便等)分解成水、二氧化碳、铵盐等可以被生产者重新利用的物质,完成物质的循环,因此分解者、生产者与无机环境就可以构成一个简单的生态系统。

3、消费者指依靠摄取其他生物为生的异养生物,消费者的范围非常广,包括了几乎所有动物和部分微生物,它们通过捕食和寄生关系在生态系统中传递能量。

一个生态系统只需生产者和分解者就可以维持运作,数量众多的消费者在生态系统中起加快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作用,可以看成是一种催化剂。

4、无机环境是生态系统的非生物组成部分,包含阳光以及其它所有构成生态系统的基础物质:水、无机盐、空气、有机质、岩石等。

阳光是绝大多数生态系统直接的能量来源,水、空气、无机盐与有机质都是生物不可或缺的物质基础。

生态平衡(ecological balance)是指在一定时间内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和环境之间、生物各个种群之间,通过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使它们相互之间达到高度适应、协调和统一的状态。

如果生态系统受到外界干扰超过它本身自动调节的能力,会导致生态平衡的破坏。

三、人口增长对资源的压力有哪些?我国自然资源的特点是什么?什么是环境容量?随着全球人口的不断增长,必然要大量开发和利用土地、森林、草原、水资源、能源利矿产等各种资源,从而对地球上的环境资源产生巨大的影响。

中国是一个资源大国,自然资源种类多、数量大。

中国自然资源有如下特点:1.资源总量多,人均占有量少。

由于我国人口众多,主要资源的人均占有量普遍偏少。

如我国1988年人均耕地只有0.088hm2,远低于世界平均0.367hm2的水平;据第三次全国森林普查资料,我国森林覆盖率为12.98%,不足世界平均水平31.2%的一半,居世界的第120位;人均林地面积为0.11hm2,人均林木蓄积量为9.6m3,分别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6~1/8左右。

我国人均草地面积0.367hm2,为世界平均值的1/2。

我国人均水资源量为2700m3,不及世界平均值的1/4。

2.各类资源总体组合较好。

我国疆域辽阔,就全国而言,东农西牧,南水(田)北旱(地),地平川农林互补,江湖海洋散布环集,在总体上呈现以农为主,农林牧渔各业并举的格局。

在工业资源方面,除了农业为轻纺工业提供各种原料以外,能源、冶金、化工、建材都有广泛的资源基础。

世界上中国和前苏联、美国、加拿大、巴西都是资源组合状况最好的国家。

但是,耕地不足是中国资源结构中最大的矛盾;整个北方和南方地区的水资源也将面临日益缺乏的局面;少数有色、贵重金属和个别化肥(钾)资源的保证程度很低等。

3.资源空间分布不平衡。

不论地面资源还是地下资源都存在相对富集和相对贫乏的现象。

由于气候、地貌、地质等自然条件的内部差别,资源分布不平衡是一个客观规律。

这种空间分布的不平衡性,一方面有利于进行集中重点开发,建设强大的生产基地;但另一方面也造成煤炭、石油、矿石、木材等资源的开发利用受到交通运输条件的制约,给交通运输等基础设施建设带来巨大压力。

4.资源质量差别悬殊。

这种现象在耕地、天然草地和一部分矿产尤为突出。

例如,在全部耕地中,单位面积产量可以相差几倍到几十倍,复种指数的差距可以达到3倍以上。

环境容量(environment capacity)是在人类生存和自然生态系统不致受害的前提下,某一环境所能容纳的污染物的最大负荷量。

或一个生态系统在维持生命机体的再生能力、适应能力和更新能力的前提下, 承受有机体数量的最大限度。

四、全球性环境问题有哪些?它们的影响和作用是什么?试举例具体说明。

全球性环境问题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类:水体污染和淡水资源危机、土地资源状况恶化、生物多样性锐减、臭氧层耗损、全球气候变化以及有毒化学品污染和危险废物越界转移等。

例如,全球气候变暖是一种“自然现象”。

由于人们焚烧化石矿物以生成能量或砍伐森林并将其焚烧时产生的二氧化碳等多种温室气体,由于这些温室气体对来自太阳辐射的可见光具有高度的透过性,而对地球反射出来的长波辐射具有高度的吸收性,也就是常说的“温室效应”,导致全球气候变暖。

近100多年来,全球平均气温经历了冷→暖→冷→暖两次波动,总的看为上升趋势。

进入八十年代后,全球气温明显上升。

全球变暖的后果,会使全球降水量重新分配,冰川和冻土消融,海平面上升等,既危害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更威胁人类的食物供应和居住环境。

甚至真的像<<后天>>那样!五、说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内涵与特征,可持续发展的评价方法和实施途径。

可持续发展战略作为一个全新的理论体系,正在逐步形成和完善,其内涵与特征也引起了全球范围的广泛关注和探讨。

各个学科从各自的角度对可持续发展进行了不同的阐述,至今尚未形成比较一致的定义和公认的理论模式。

可持续发展系指满足当前需要,而又不削弱子孙后代满足其需要之能力的发展,而且绝不包含侵犯国家主权的含义。

可持续发展还意味着维护、合理使用并且加强自然资源基础,这种基础支撑着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及经济增长。

从全球普遍认可的概念中,我们可以梳理出可持续发展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丰富内涵:(一)共同发展。

球是一个复杂的巨系统,每个国家或地区都是这个巨系统不可分割的子系统。

系统的最根本特征是其整体性,每个子系统都和其他子系统相互联系并发生作用,只要一个系统发生问题,都会直接或间接影响到其他系统的紊乱,甚至会诱发系统的整体突变,这在地球生态系统中表现最为突出。

因此,可持续发展追求的是整体发展和协调发展,即共同发展。

(二)协调发展。

调发展包括经济、社会、环境三大系统的整体协调,也包括世界、国家和地区三个空间层面的协调,还包括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与人口、资源、环境、社会以及内部各个阶层的协调,持续发展源于协调发展。

(三)公平发展世界经济的发展呈现出因水平差异而表现出来的层次性,这是发展过程中始终存在的问题。

但是这种发展水平的层次性若因不公平、不平等而引发或加剧,就会因为局部而上升到整体,并最终影响到整个世界的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公平发展包含两个纬度:一是时间纬度上的公平,当代人的发展不能以损害后代人的发展能力为代价;二是空间纬度上的公平,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发展不能以损害其他国家或地区的发展能力为代价(四)高效发展。

平和效率是可持续发展的两个轮子。

可持续发展的效率不同于经济学的效率,可持续发展的效率既包括经济意义上的效率,也包含着自然资源和环境的损益的成分。

因此,可持续发展思想的高效发展是指经济、社会、资源、环境、人口等协调下的高效率发展。

(五)多维发展。

类社会的发展表现出全球化的趋势,但是不同国家与地区的发展水平是不同的,而且不同国家与地区又有着异质性的文化、体制、地理环境、国际环境等发展背景。

此外,因为可持续发展又是一个综合性、全球性的概念,要考虑到不同地域实体的可接受性,因此,可持续发展本身包含了多样性、多模式的多维度选择的内涵。

因此,在可持续发展这个全球性目标的约束和制导下,各国与各地区在实施可持续发战略时,应该从国情或区情出发,走符合本国或本区实际的、多样性、多模式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必须具有这样几个方面的功能:第一,能够描述和表征出某一时刻发展的各个方面的现状;第二,能够描述和反映出某一时刻发展的各个方面的变化趋势;第三,能够描述和体现发展的各个方面的协调程度. 联合国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由驱动力指标、状态指标、响应指标构成。

驱动力指标主要包括就业率、人口净增长率、成人识字率、可安全饮水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率、运输燃料的人均消费量、人均实际GDP增长率、GDP用于投资的份额、矿藏储量的消耗、人均能源消耗量、人均水消费量、排入海域的氮、磷量、土地利用的变化、农药和化肥的使用、人均可耕地面积、温室气体等大气排放量等;状态指标主要包括贫困度、人口密度、人均居住面积、已探明矿产资源储量、原材料使用强度、水中BOD和COD含量、土地条件的变化、植被指数、受荒漠化、盐碱和洪涝灾害影响的土地面积、森林面积、濒危物种占本国全部物种的比率、二氧化硫等主要污染物浓度、人均垃圾处理量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