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浅谈李煜词对生命和人生的拷问摘要:南唐后主李煜一生词作虽然仅存三十多首,但他的词作却超出了自己本身的痛苦,对自己的灵魂进行了深深地反省,同时对生命展开思考,对人生展开探索,体现了人类不断的上下求索。
李煜词的成就很高,这除了他成功运用前人的各种表现手法以外,更重要的取决于他不平常的人生遭遇,而这种人生遭遇又恰恰表现出他的悲剧性格:生在帝王之家却无帝王之志,登上国主之位却无国主之行,身处国君之尊却怀赤子之心,欲保做人尊严却又懦弱怕死,身陷囹圄之中却又不忌言辞。
他的词为人们营造了一个极为浓厚的悲剧氛围,同时也为自己编造了一个苦苦寻觅的精神世界,是一种真诚的面对自己的灵魂,执着于探索生命的永恒与自由的人生态度,是一种对人生、对世界的关切。
也正是这种关切的态度,使得李煜的词在中国古代诗词中享有独特的价值与地位。
一、深切的痛悔与自责李后主用他的词,向世人展示了他那深层的苦难,然而在这深层的苦难之中,包含了一种极为浓厚的痛悔与自责意识。
他用自己的血泪之作,对自己的灵魂进行了深深地忏悔。
回顾中国的古代文化,你就会发现,文学往往被作为一种逃避现实人生的心灵避难所,其中那“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田园生活,常常令人流连忘返。
然而,他们面对大自然,却往往是因为仕途之路不顺利或被贬官流放,心中常常是委屈,是无可奈何,“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在许许多多的古代诗人、词人之中,李煜是那么与众不同,那么独具个性。
他的多数作品直抒胸臆,倾吐身世家国之感,情真意切。
故而王国维说:“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变伶工之词而为士大夫之词。
”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
凤阁龙楼连宵汉,玉树琼枝作烟萝。
几曾识干戈?一旦归为臣虏,沈腰潘鬓消磨。
最是仓皇辞庙日,教坊犹奏别离歌。
垂泪对宫娥。
这是李煜追叙被俘辞别宗庙,痛心疾首之作《破阵子》。
经营了近四十年的李唐王朝,沉浸在歌舞升平的繁华之中,何曾知道什么是打仗,更想不到“干戈”会让他成为俘虏。
他早已习惯了前呼后拥、颐指气使,现在自己却变成了任人宰割的“臣虏”,头发也白了,人也消瘦了,可见他的内心时时刻刻在受到煎熬。
语言直白、自然却极富表现力。
他不便直说生活的艰难、心情的郁闷,只能用外貌的变化来含蓄表现,具有创造性。
最后,又回想过去,“仓皇辞庙”的情景仍历历在目。
他忘不了那惨痛的场景,却又回天乏术,“垂泪对宫娥”,是李煜当时唯一能做的,也恰恰体现了他懦弱的性格。
当然,李后主深深的悔恨之情,不仅仅表现在对家园沦亡的悔恨上,还表现在对世事的反省和对人生的自责。
如《浪淘沙》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
罗衾不耐五更寒。
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
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
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这是李后主以歌当哭的绝笔词,现在读来,那如泣如诉的叙述诗句,还深深地打动人心,产生着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词以倒叙开始,在梦里他暂时忘记了俘虏的身份,贪恋着片刻的欢娱。
但美梦易醒,帘外潺潺春雨、阵阵春寒惊醒了美梦,使词人重新回到了真实人生的凄凉中来。
梦里梦外的巨大反差其实也是今昔生活的对比,是作为一国之君和阶下囚的对比,所有的浮华都已退却,此情此景,此时此地怎能不叫人“寒”?禁不住的寒意,不仅来自自然界,更来自凄凉孤冷的内心世界。
身寒毕竟有个极限,还可以尽量忍耐,也可以想办法抵御,而心头的悲凉,心中的酸楚又叫人如何承受?现实生活是如此痛苦悲凉,宁愿长睡不醒,因为只有在梦里,才能忘记自己是一个亡国君,是一个阶下囚,也只有在梦里,才能找回片刻的欢乐与自由。
可惜,梦终究还是要醒来,不管自己如何贪恋那梦中之乐,终究不过是“一晌”而已。
更加突出了被俘后可悲可怜的处境。
但是,从中我们仍然分明可以感受到词人的主体意识的清醒、求索和企盼,也是对自我价值的思考和呼唤。
词的下片,引入江山故国的情思。
词人提醒自己千万不要独自凭栏,因为那只会徒增感伤。
曾经多少物质享受和人间欢乐都发生在那一大片可爱的“无限江山”上。
我们可以深深感受到“别时容易见时难”一句,实在悲愤无比、沉郁无比。
其中饱含着绝望、诀别、留恋、希冀、缅怀、向往等等丰富的感情,一字一泪,令人感慨不已。
结尾,更是把这种血泪推向感情的最高潮:“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这里用不可逆转的自然规律,来反复暗喻南唐的灭亡和欢乐的消逝。
这种从“天上”降到“人间”的生活巨变,对李煜个人来说,是个悲剧,但也正是这样的特殊经历,给李煜的创作带来了活力。
一方面,被囚禁、被侮辱的生活,使他的内心极其痛苦,并在作品中极其真实地表现出来,使作品具有动人的力量;另一方面,从帝王到俘虏的生活经历虽然是李煜所特有的,但经历生活的巨变却是一般人也常有的,这就容易让人受到感染,从而使作品获得了长久的生命力。
二、深切的关注与探索纵观李煜后期作品,应该说,他的词流畅连贯;不多用华丽的辞藻;常与情感表现融为一体;感情基调鲜明突出。
同时他写的又是从来没有人写过的作为亡国君主的故国之思,而词中流露的,又主要是感慨韶华已逝、人事变化无情、哀叹命运等容易引起普通人共鸣的情绪,因此艺术感染力大大加强,形成了他独特的风格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这首《虞美人》通篇采用问答的形式,以问起,以答结,完全以一个亡国之君的口吻,直抒亡国之恨,深深叹息人生的短暂无常。
他抬头问苍天:春花秋月,年年花开,岁岁月圆,要到什么时候才能完了呢?“春花秋月”,本是大自然的赐予,对此良辰美景,人们都会觉得赏心悦目,却令词人感到厌烦,甚至怨恨它无尽无休,这究竟是为什么呢?因为面对春花秋月的周而复始,他自然会想起那些一去不返的欢乐日子,这囚犯的苦难岁月,什么时候才能完结呢?我们不难看出,这位从国君沦为阶下囚的南唐后主,此时此刻的心中有的不只是悲苦愤慨,更多的是悔恨之意。
“小楼昨夜又东风”,点明时光在不断消逝,东风吹进词人被囚禁的小楼,提醒他又是一年过去了。
身居囚屋,听着春风,望着明月,触景生情,愁绪万千,夜不能寐。
一个“又”字透露出他内心多少凄楚和无奈!往事不堪回首,却又无法忘记,“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词人在这里发出的岂止是深沉的叹息,简直是痛彻肺腑的呼号。
他遥望南国,感叹昔日的宫殿应是“雕栏玉砌”犹在,而曾经在那里流连欢乐的人,已不复当年的容颜。
“只是”二字,极为沉重,传达出物是人非的无限怅惘。
最后,悲愤之情如冲出峡谷、奔向大海的滔滔江水,一发而不可收,汇成了旷世名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我们再看他的另一首名作《乌夜啼》: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
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
胭脂泪,留人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词人感伤暮春时节的春花凋谢,借此来抒发国破家亡的痛与悲。
起句“林花谢了春红”,即显示出作者的惜花伤春的怅惘。
春天本来是一个美好的季节,然而对于词人来说美好的时光,美丽的事物只能产生无限悲凉,只能让人黯然神伤!美好的事物易逝,美好的时光短暂,美好的人生难留,自己最美好的一段生命已如林花一样飘去,“太匆匆”使这种低沉的情绪得到了强化。
“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一句点出林花匆匆凋谢的原因是风雨侵袭,而作者生命之春的早逝不也是因为过多地风吹雨打?此句同样既是叹花,也是自叹,充满了不甘听凭外力摧残而又自恨无力改变生存环境的感慨。
下片“胭脂泪”是用拟人的手法,用寒雨打落春花来比喻女子流泪的胭脂面,当年那些嫔妃们的命运,也许正如这寒雨打落的春花吧。
“留人醉,几时重”,意思是什么时候这春红能重返枝头,与人相娱醉,可这只能是一厢情愿的痴心妄想而已,因为这是永远也无法弥补的缺憾。
一个“醉”字,写出彼此如醉如痴、难分难舍的情态,极为传神,而“几时重”则感叹了人与花共同的希冀和自知希冀无法实现的怅惘与迷茫。
结句“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人生无尽无穷的遗憾、悔恨之情也正象那流水向东一样,无尽无休,难以逆转。
由此可见,李煜经过苦难的磨练,个人的痛苦已升华为人生之愁。
那无奈的人生、悲惨的现实使他执着的个性备受拷打,却又更加坚实。
那无边无际的哀愁和苦恨汇成了他精神上一道解不开的结,同时也成了他灵感滚滚而来的源头,并形成了一种关注宇宙人生的普遍悲苦情怀。
三、深切地寻觅与追求作为杰出词人的李煜,在文学方面的成就举世公认。
但是作为南唐皇帝的李煜,他能够登基却纯粹是个意外。
他从来就不想争权夺势,甚至还主动地退避。
哥哥李弘冀既是长子,又建有战功,是当仁不让的最佳人选。
但是这位众望所归的太子却十分猜忌自己与世无争,一心向往隐士生活的弟弟李煜,这是为什么呢?就是因为李煜的“面相”,李煜从小就与众不同,尤其是他的长相,可以用天庭饱满,地阁方圆来形容,更重要的是他还有一只眼睛有两个瞳仁,按照相面人的说法,这是只有舜和楚霸王项羽才有的帝王之相。
当时的李煜,面对哥哥的猜忌,为躲避宫廷争斗的血雨腥风,曾隐于山林,不参与政事,而把主要精力放在读书、研读诗词、书画音乐上,把自己融入了艺术和自然之中。
然而他却偏偏被推上了皇位,本来也想振作一番,发奋图强,可是由于性格的原因,由于他苟且偏安,由于他纵情声色,终于无济于事,由一国之君沦落为阶下囚。
就这样,李煜做皇子时就被兄长猜忌,做了皇帝被宋室欺负,如今被囚禁,没有丝毫自由,还随时都有性命之忧。
悔恨、忧愁、无奈的情绪时时萦绕在他心头,脆弱敏感的李煜常常是见叶落而悲秋,见飞花便伤春,而这种离愁别恨他又总是无法排遣,无法消除,他渴望得到欢乐,他渴望得到安宁。
我们从下面两首《渔父词》中就能体会。
浪花有意千重雪,桃李无言一队春。
一壶酒,一竿纶,世上如侬有几人?一棹春风一叶舟,一纶茧缕一轻钩。
花满渚。
酒满瓯,万顷波中得自由。
这两首词本来是给别人题的,实际上却是他自己内心世界的真实写照,他不想争夺皇帝宝座,只愿意做一个渔翁,每天泛舟、垂钓,放声高歌“世上如侬有几人,万顷波中得自由。
”第一首开句“浪花有意千重雪”,阳春三月,桃花盛开,李花鲜艳,千重浪花堆起,犹如卷起漫天飞雪,气势雄伟壮观,充分表现出他对大自然壮丽景色的热爱。
“桃李无言一队春”,与上句形成一动一静的对比,描绘了美妙的春天图画。
再看看画上的渔翁,一边喝酒,一边钓鱼,多么逍遥自在!“世上如侬有几人”,这既是自问,更是反问,是替画中的渔翁说的,也是自我写照。
充分表明了他不愿意卷入帝位的争夺战中,不愿意骨肉相残,不愿意在是非窝里消耗青春。
第二首,“一棹春风一叶舟”,在习习的春风里,渔翁独自一人驾着一叶扁舟,悠然自得的钓鱼。
钓鱼的工具,很简单,一条粗茧丝,一个轻鱼钩。
“花满渚,酒满瓯”,这两句说渔翁感到有点累了,就把小船停靠在开满鲜花的小洲上,打开酒壶,自斟自饮。
“万顷波中得自由”,一语双关,既是说无边无际的自然界的波涛,又暗寓世界上人情事故的险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