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学》课程期末考试试卷(A卷)考核方式:考试日期:年月日适用专业、班级:一、判断题(下列各题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每小题1分,共10分)1、统计学是研究总体数量方面的规律的,所以就不需要做定性研究。
()2、重点调查的误差是可以事先计算和控制的。
()3、计算比较相对指标时,通常采用总量指标。
()4、众数和中位数均易受极端值影响,不具有稳健性。
()5、定基增长速度等于环比增长速度的连加。
()6、平均增长速度等于各环比增长速度的几何平均数。
()7、因为综合指数是总指数的基本形式,所以实际计算总指数时通常运用综合指数。
()8、样本指标的方差称为抽样平均误差。
()9、若其他条件固定,则总体变量的变动程度与抽样极限误差呈正比。
()10、相关系数与回归系数同号。
()二、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5分)1、政治算术学派的代表人物是()A、凯特勒B、威廉·配第C、康令D、阿亨瓦尔2、对某社区8000名居民的生活状况进行调查,其总体是()A、8000名居民B、每一名居民C、8000名居民的收入D、8000名居民的生活支出3、某国2004年国内生产总值为78532亿元,这是()A、数量指标B、质量指标C、数量标志D、品质标志4、制定统计调查方案,首先要明确()A、统计调查对象B、统计调查单位C、统计调查项目D、统计调查目的5、下列调查属于全面调查的是()A、1%人口抽样调查B、经济普查C、家庭生活水平抽样调查D、农产品重点调查6、在编制组距数列时,影响各组次数多少的主要因素是()A、组距和组数B、组数C、组距D、组中值7、直接反映总体规模大小的统计指标是()A、总量指标B、相对指标C、平均指标D、变异指标8、某企业按照计划规定单位成本应比上年下降10%,实际比计划少完成5%,则同上年相比单位成本()A、下降14.5%B、下降5.5%C、提高14.5%D、提高5%9、关于发展水平的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发展水平又称为动态数列水平B、发展水平实际就是动态数列中的各项具体的指标值C、发展水平往往表现为总量指标a表示D、发展水平一般用i10、以1972年为基期,2004年为报告期,计算某现象的平均发展速度应开()A、30次方B、31次方C、32次方D、33次方11、按指数的性质不同,指数可分为()A、个体指数和总指数B、数量指标指数和质量指标指数C、综合指数和平均数指数D、定基指数和环比指数12、下列指数中,属于数量指标指数的有()A、居民消费价格指数B、农副产品收购价格指数C、股票价格指数D、农产品产量总指数13、某商品价格发生变动,现在的100元只值原来的90元,则价格指数为()A、10%B、90%C、110%D、111%14、在其他条件保持不变的情况下,抽样平均误差()A、随着抽样数目的增加而加大B、随着抽样数目的增加而减少C、随着抽样数目的减少而减少D、不会随着抽样数目的改变而改变15、当变量x按一定数值变化时,变量y也近似地按固定数值变化,这表明变量x和变量y之间存在着()A、完全相关关系B、复相关关系C、直线相关关系D、函数关系三、多项选择题(下列各题至少有两个或两个以上正确答案,多选、少选或错选均不得分。
每小题2分,共10分)1、在全国工业普查中()A、所有工业企业都是总体B、各企业利税总额是标志C、各企业的增加值是变量D、某企业的职工人数是质量指标E、某企业的增加值为6000万元,这是数量指标2、下列有关众数的陈述,错误的有()A、是总体中出现最多的次数B、根据标志值出现的次数决定的C、易受极端变量值的影响D、当各组次数分布均匀时为零E、总体一般水平的代表值3、下列哪些属于时期数列()A、历年旅客周转量B、某金融机构历年年末贷款余额C、历年黄金储备D、历年图书出版量E、历年职工平均工资4、已知某地区粮食产量的环比发展速度2001年为102.5%,2002年为103%,2004年为105%,2004年对于2000年的定基发展速度为118%,则( )A、2003年的环比发展速度为113%B、2003年的环比发展速度为106.45%C、2004年的粮食产量比2003年增加5%D、2004年的粮食产量比2000年增加118%E、该地区粮食产量的总速度为118%5、某农产品报告期的收购额为120万元,比基期增加了20%,按基期收购价格计算的报告期假定收购额为115万元,,则计算结论正确的有()A、收购量增长15%B、收购价格提高了4.35%C、由于收购价的提高使农民增收5万元D、由于收购量的增加使收购额增加15万元E、报告期收购额比基期增加了15万元四、简答题(每小题5分,共15分)1、什么是统计总体和总体单位?如何认识总体和总体单位的关系?2、什么是统计分布?它包括哪两个要素?3、什么是同度量因素?编制综合指数时同度量因素如何确定?五、计算题(每小题10分,共50分)1、已知甲小区居民平均年龄为37岁,标准差为12岁,现对乙小区居民年龄进(1)计算乙小区居民的平均年龄;(2)比较甲乙两小区平均年龄的代表性大小;2、某大型石油公司2005年四个季度的利润额及职工人数如下:3根据资料计算:(保留2位小数)(1)计算销售量总指数。
(3)计算价格总指数。
(3)进行因素分析,分别从相对数和绝对数两方面分析该公司销售额变动的原因。
4、在某学校的教学评估中,以不重复抽样的方式从1520名学生中抽取100名学生进行统计学成绩调查,结果有12名学生不及格。
根据以上资料计算:(保留两位小数)(1)试在95%(t=1.96)的概率保证程度下,计算该学校学生及格率的置信区间;(2)若抽样方法改为重复抽样,其他条件不变,在95%的概率保证程度下,使及格率的置信区间为〔83%,93%〕,则最少应该抽取多少名学生进行调查。
5、某汽车销售代理商为了制订销售战略,收集了全国一些大中城市的人均可支程度和相关方向;(结果保留2位小数)(2)建立居民小汽车拥有量倚人均可支配收入的直线回归方程,并说明斜率的经济含义。
《统计学》课程期末考试标准答案(A卷)考核方式:闭卷考试日期:年月日适用专业、班级:一、判断题(下列各题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每小题1分,共10分)1、×2、×3、×4、×5、×6、×7、×8、×9、√10、√二、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5分)1、B2、A3、A4、C5、B6、A7、A8、B9、C 10、C11、B 12、D 13、D 14、B 15、C三、多项选择题(下列各题至少有两个或两个以上正确答案,多选、少选或错选均不得分。
每小题2分,共10分)1、BC2、ACD3、AD4、BCE5、ABCD四、简答题(每小题5分,共15分)1、什么是统计总体和总体单位?如何认识总体和总体单位的关系?答:统计总体是根据一定的目的要求所确定的研究事物的全体,它是由客观存在的、具有某种共同性质的许多个别事物构成的整体;(2分)总体单位是构成总体的个体单位,它是总体的基本单位。
(2分)随着研究目的的不同,总体可以变为总体单位,总体单位可以变为总体。
(1分)2、什么是统计分布?它包括哪两个要素?答:在统计分组的基础上,把总体的所有单位按组归并排列,形成总体中各个单位在各组间的分布,称为统计分布。
(3分)它包括两个要素:总体按某标志所分的组和各组所占有的单位数。
(2分)3、什么是同度量因素?编制综合指数时同度量因素如何确定?答:同度量因素是将特殊总体中不同度量的事物转化为同度量事物的媒介因素(1分)一般情况下,编制数量指标综合指数时,应以相应的基期的质量指标为同度量因素;(2.5分)分)而编制质量指标综合指数时,应以相应的报告期的数量指标为同度量因素。
(2.5分)五、计算题(每小题10分,共50分)(组中值计算1分)(1)(岁)01706464fxf x .38===∑∑ (3分) (2) 岁)(.94117037544ff )x -x (2===σ∑∑ (3分)或岁)(.94183170283328x ff x 222=-=-=σ∑∑甲:%.4233712x V ==σ=甲 (1分) 乙:%2.393814.9x V ==σ=乙(1分) 甲乙V V >,所以甲小区的平均年龄更有代表性(1分)2、 解:(1) 上半年的人均创利额人)(万元/54.820617602)2/2183022/002()950018(==+++ (5分)(2) 全年人均创利额人)(万元/34.1721437104)2/2103021820322/002(1030209509108==+++++++ (5分)3、解:(1)销售量总指数%32.1101686018600153002048012230153602045012350p q p q K 0001q ==⨯+⨯+⨯⨯+⨯+⨯==∑∑(2分)∑∑=-=-元17401686018600p q p q 0001(1分)(2)价格总指数%45.1061860019800153602045012350153601845018350q p q p K 1011p ==⨯+⨯+⨯⨯+⨯+⨯==∑∑(2分)∑∑=-=-元12001860019800q p q p 1011(1分)(3)销售额指数%44.1171686019800153002048012230153601845018350p q p q K 0011pq ==⨯+⨯+⨯⨯+⨯+⨯==∑∑ (2分)∑∑=-=-元29401686019800p q p q 0011(1分)相对数分析:%45.106%32.110%44.117⨯=绝对数分析:元元元120017402940+= (1分)4、 解:(1)已知:N=1520,n =100p=88/100=88% (1分))15201001(100%12%88)1()1(-⨯=--=N n n p p p μ= 3.14% (3分) %95)(=t F ∴96.1=tp p t μ=∆=1.96×3.14%=6.15% (1分)p p p P p ∆+≤≤∆-∴ %15.94%85.81≤≤P (1分)即在95%的概率保证程度下学生及格率在81.85%~94.15%元之间。
(2)已知:%95)(=t F ∴96.1=t%52/%)83%93(=-=∆p (1分)27.162%)5(%12%8896.1)1(2222=⨯⨯=∆-=p p p t n (人)即至少须抽取163名学生进行调查。
(3分)5、1)99024657610554565826141555826556315222222..........)()(==-⨯-⨯⨯-⨯=---=∑∑∑∑∑∑∑x x n y ynx y yx nR (3分)两者呈高度正相关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