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李阳和他的疯狂英语的创业史和衰落史

李阳和他的疯狂英语的创业史和衰落史

李阳和他的疯狂英语的创业史和衰落史最近经常在思考培训公司的发展战略与商业模式,也经常在研究新东方的成功之处,偶尔也注意到有人也对比分析新东方和李阳疯狂英语的异同,我记得自己在大学期间也专程去听过一次现场演讲。

最近重点研究了一下李阳和他的疯狂英语的发展战略与商业模式,发现下面这篇文章非常具体和生动,特转载如下。

卢毅2012。

05.19-----------转载者的话------------偶然在网上看到的文字。

想起曾经和朋友一起在李阳手下工作,一起讨论李阳,讨论疯狂英语的兴衰。

在这看到这样一篇总结比较全面的文章,遂转来和大家一起分享,学习。

不管你现在从事着什么职业,看一看,都会有用。

疯狂英语,一项伟大的开创性事业,被一群无知者给没落了。

不论李阳有着怎样的新闻和社会舆论,仍向他的开创与疯狂致敬。

----------原文-------------------我和李阳第一次见面属于巧合。

我认识的一个广东的老板,正好和李阳关系不错。

有一次喝过酒之后,他说高兴了,就吹起他和李阳的关系。

为了显摆显摆,他说过两天把李阳请出来一块吃饭。

我以为他在胡闹,没想到过了几天之后,他竟然真的做到了。

不过不是一起吃饭,而是采用的广东人最常用的招待客人的方式——洗脚。

那一次就我们三个人,李阳坐中间,我和那个老板做两边。

李阳身材非常高大,这一点超过我的想象,应该介于一米八到一米九之间,人也很壮实。

近距离交流的时候,我发现他和疯狂英语封面的那个形象相去甚远。

在普通人印象当中,李阳是一个很阳光很有帅气还很有活力的年轻成功人士的形象,03年还被网友评为“最具梦想家气质的***”。

但是我看到的李阳,皮肤很黑,而且很粗糙,脸上坑坑洼洼的,气色很不好,看起来比他的实际年龄至少大了十岁。

他长得很胖,而且还挺着一个大肚子。

这应该和他疯狂的工作、学习、演讲以及不注意保养有关。

和胡敏等一般人相比,李阳属于江湖人士。

到了各个地方讲座,都会被各地的老板请出来喝酒洗脚,他自己也大大咧咧的,不讲究这些,几乎天天都是大吃大喝,想不长胖也难。

新东方是团队模式,很多很优秀的老师共同支撑起来的;而疯狂英语只能靠李阳一个人讲,每年几乎都要讲一千场,每场三个小时,最密集的时候一天讲四场。

李阳的那种激情演讲是一种重体力劳动,没讲一场下来都会大汗淋漓,跟跑一千米差不多。

李阳这个人的拼命精神是绝对值得佩服的,但长年累月这样拼下来,他的健康确实已经受到了很严重的损害。

那天洗脚主要是李阳和那个老板在那里聊天,我主要是负责旁听。

但李阳对我的个人经历很感兴趣,也问了几句。

那个时候是05年,疯狂英语已经在走下坡路了,面临很多问题,李阳是一个演讲天才,却并不是一个很好的管理人才,公司大了之后内部一团糟。

他自己也有点焦头烂额,聘请了很多职业经理人来给他管理公司,有一次还从新加坡花上百万的年薪请来一个据说很牛的总经理,结果也是毫无成效。

他当时可以说是病急乱投医,也可以说是求贤若渴,不管怎么说,后来他还表示可以让我加入疯狂英语,帮着他做一点事情。

我当时一边读硕士一边开公司,不可能再加入别的公司。

但这样的机会在我看来还是千载难逢,所以答应试试看,后来就跟着他跑过几个地方,负责给他做一些后台的组织工作。

这样一来二去,时不时的还有机会和他单独交流,所以对疯狂英语以及李阳个人的发展经历,就有了比较深入的认识。

关于李阳在兰州大学发明疯狂英语学习法的故事,这个已经路人皆知了,不必敷述。

但后来的路还是很坎坷。

他毕业以后好像是到了西安工作一段时间,那个时间他就开始尝试到处做演讲宣传他的英语学习法。

那个时候“疯狂英语”的名字还没有发明出来,他就自己到处联系学校去讲,收点讲课费。

据他说当时就已经可以一年讲三百来场了,但是讲了这么多,始终没有太大的名气,一场课几百块钱。

后来他南下广州,某了一份高级口译的工作。

这样的工作可谓收入颇丰,但他仍然恋恋不忘自己的演讲。

工作之余,他就自己成立了一家小公司,董事长总经理财务会计出纳宣传策划全是他一个人。

他就自己写好宣传文案,然后找一家复印社给印刷个几百份。

到了周末,就自己背个小包包上街,像贴性病广告一样,偷偷摸摸的躲着城管,在电线杆工厂门口等等地方张贴他英语培训广告。

那段时间李阳其实不缺钱,工资很高,但却是他人生中比较郁闷的一段日子。

因为这个人自视很高,立志要干一番大事业,但通过他那种贴小广告的方式,实在是搞不出什么大的动静出来。

他自己也感到黔驴技穷,没有什么招。

但这个人始终很拼命,他在他租的房子里面密密麻麻的贴满了各种英语句子,堆满了各种各样的书,一有空就不停的看,看书累了就站起来到墙边对着满屋子的英语句子大吼大叫。

据他自己回忆,有一次居然坐在马桶上看书看着看着睡着了,直接躺在厕所里面睡到天亮。

功夫不负有心人,大概是在99年前后,李阳的人生出现了重大转机。

他遇到了一个他生命中迟早要遇到的人。

李阳是个演讲天才、语言天才,但不是组织人才和策划高手。

上天创造了李阳的另一半:一个说话有点口吃、基本不会说普通话的木讷的男人,为人冷静沉默,却是幕后操纵的天才。

当这两个在各方面都完全互补的天才相遇之后,一段商业传奇就此开始了。

2:唯英雄能识英雄我认识李阳的时候,那个人已经离开疯狂英语了。

大家回忆起他的时候都叫他欧总。

他在遇到李阳以前,也混得不尽如人意,好像是在湖南某个高中当体育老师。

由于脾气暴躁、说话也说不清楚,在学校也不怎么招人待见。

有一次到广州出差,机缘巧合,竟然跑去听了李阳的一场演讲。

听了之后,他马上意识上这个家伙是个天才,具有无可限量的商业价值。

于是下来以后他就找到李阳,说要邀请李阳到他们学校做一场演讲。

李阳那个时候只要有人请就去,连讲课费都没有谈就立马同意了。

这个欧总回到湖南以后,说服了校长请李阳过来讲英语。

然后动用自己多年积累所能用得到的所有资源,包括给当地教育领导走走后门等等方法,反正是用尽浑身解数,邀请了当地很多中学的校长或者教导主任等也在同一天到他们学校听李阳演讲。

在此后和李阳的交流过程中,他发现李阳的英语学习方法竟然没有一个响亮的名字。

那个时候李阳给自己起的名字叫:李阳·克立兹英语。

一方面是觉得既然教英语,起个英文名字显得比较酷,有号召力;另一方面是表明自己到广州闯荡的雄心:克服困难,立足兹地。

这是一个非常幼稚的名字,那个欧总立即展示了其策划天才的本色,一看:克立兹,英文不就和crazy发音比较像么。

而且也正好和李阳的风格比较接近,那么就叫疯狂英语吧。

当时其实已经有公司注册过这个名字了,但他们都是不按规矩出牌的开路者,也就压根没管这些。

疯狂英语的牌子,就这样诞生了。

这个欧总下的第二部棋,就是在有了品牌以后,快速的策划了一整套疯狂英语学习材料。

而且定价很高。

以前李阳是比较老实的,出过几本书,总价也就几十块钱,卖出五百套才能赚个万把块钱。

现在出的材料都很贵,就靠演讲现场的那个疯狂劲头开卖,而且只能在现场买,书店里面没有,过了这个村就没这个店了。

当时离到湖南演讲可能只有两个星期。

这倒难不倒李阳,这个人天生就是创造奇迹的,无非就是几天不睡觉罢了。

然后,李阳就到了湖南演讲。

3.到手的第一桶金飞了李阳的湖南之行取得了空前的成功。

欧总这个人,虽然脾气暴躁,看起来很难与人相处,但是却具有洞察我们这个国家教育行政机制的睿智。

他明白一个道理:在中国这个集权制国家里面,从上往下走是很容易的,从下往上爬是很痛苦的。

李阳的演讲本来极具煽动性,但是如果靠在低端一场一场的积累是很难打出名的。

所以他把当地教育局长和各个校长请来集中的一听,这些人跟着几千学生一起被煽动得热血沸腾。

教育局长一点头:“好!”——要的就是这个字。

然后根本就不用推广了,当地几乎所有学校都向李阳发出邀请。

这样一个月之内就在湖南讲了几十场,由于得到了教育部门和学校的鼎力支持,卖产品也就很容易。

加上现场宣布书店里面买不到,大家几乎就是抢购。

一个月下来,李阳赚了六十万。

这是李阳这辈子靠演讲挣到的最大的一笔钱。

我之所以说是李阳赚了六十万,而不是“他们”赚了六十万。

因为这个时候欧总还是学校的体育老师,算是给学校办事从外面请李阳来讲课,他和李阳不是合伙人,没资格分钱。

李阳倒是挺慷慨,要分二十万给他。

但这个人身上既有霸气,也有正气,按照他的地位,他觉得自己不能要着二十万。

所以他决定给李阳退回去。

实际当时这六十万全在他手里,李阳已经回广州了。

他就和李阳商量好,给他拿过去。

他从来没有经手过这么多钱,就和学校的教导主任一起——居然还是坐火车,他们那里没有直接到广州的飞机,把六十万现金装在一个破麻袋里面,轮流睡觉照看。

一路都非常小心,到了广州,那个时代的广州社会治安是非常混乱的。

他们两个在路边吃了碗面条,吃的时候都是把麻袋夹在两个腿中间。

等他们把面条吃完一看——麻袋不见了!4.第一次飞跃六十万在现在也不是小数,何况在十年前。

这两人被吓得不轻,赶紧报案,但在当时的广州,这种案件层出不穷,丢点钱根本不算什么,只要不缺胳膊少腿就基本没人管。

那个教导主任被吓破了胆,根本就不敢去见李阳——万一被李阳一口咬定说他们两个私吞了这笔钱,那可就吃不了兜着走了。

这个欧总还是鼓足勇气,觉得无论如何总要给人家说清楚,所以就一个人跑去见李阳,告诉了他这个不幸的消息。

李阳得知之后,确实挺心疼,他这辈子还没有挣到过这么多钱呢,说没了就没了。

但要是说怀疑欧总他们私吞了,他当时心里还真没有这种想法。

正是对这件事情的反应决定了李阳和疯狂英语的命运——李阳沉默了一小会儿,就表示没关系,丢了就丢了,以后再赚回来就是,至于他们两个来回的路费,本来说是从六十万里面扣的,现在他仍然给他们。

李阳知道,面前这个姓欧(区or欧阳?)的人,价值远远不止六十万。

他乐呵呵的请欧总吃了一顿饭,并邀请他到家里聊了一下午。

面对李阳家里堆积如山的书籍和满墙的英文纸条,这个欧总确实被震撼了,在经过一下午的长谈之后,他终于决定辞去教职,到广州跟着李阳干。

这两个人的优点和缺点都如此明显,所以他们在一开始就分工明确:欧总主要负责策划、组织、外联,李阳则专心做好演讲和教材。

从繁琐的日常管理工作和宣传推广中抽身而出以后,李阳的演讲天赋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发挥。

而那个欧总也将自己“从上往下走”的理念加以发扬光大。

彻底摒弃以前那种一个学校一个学校推广的模式。

改为一次性攻克一个地级市(一个省对他们而言还太大了),先通过成本较高的公关,拿下当地教育部分的主要领导,在全市校长开会或者其他时间,组织一场由市县教育部门领导、校长、教导主任还有一些学生一起,来听一场李阳的演讲。

然后现场填写调查问卷和请领导发言。

在被李阳煽动得晕乎乎的之后,领导一般都是当场拍板要大力推广。

这样一下吃掉一个地级市的几十所学校,高成本高效率,疯狂英语进入了一个高速发展的时期。

5. 误入德隆如果继续这样发展下去,李阳会赚很多钱,疯狂英语会成为一个比较有名的英语培训公司。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