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英国建筑风格
摘要:第一次工业革命过后,英国正式踏入世界强国的舞台,它的科技与政治制度影响着整个欧洲,甚至影响整个世界,而英国的建筑风格也在不同地区起着不同的影响。
而英式别墅作为一种尊贵生活的代表符号,代表的已不仅仅是纯建筑形态,而是融入了更多精神层面的东西。
这些建筑也因此显示了极强适应性和极好融合性,在满足东方人的居住基础上,更产生了精神上的沟通和情感上的共鸣。
也许,这才是最重要的——体现着一种文化的融合,在传承中获得了新生的力量。
下面我就几种建筑浅谈一下英国的建筑风格。
关键词:建筑风格;哥特建筑;巴洛克,哥特,古典主义,文艺复兴
英国是产生资本主义最早的国家。
资本主义促进了英国建筑业的迅速发展,使英国建筑从原来的阴暗笨重的城堡型转向新式样的、大规模的、水平高的公共建筑。
英国古典建筑在古希腊、古罗马建筑风格的基础上吸收了意大利文艺夏兴时期建筑和法国古典建筑风格。
英国从中世纪向文艺复兴过渡时期的建筑风格是外形对称柱式取得控制地位,水平分划加强,外形简洁,窗子宽大,窗同墙根窄,几乎只剩下一个壁柱的宽度,外形上仍然保留塔楼、雉堞,体形凸凹起伏;室内用深色木村做护板,板上作成浅浮雕。
一些重要大厅用华丽的锤式屋架,由两侧向中央排出,逐级升高,每级下有—个弧形的撑托和—个下垂的装饰物。
英国建筑主要潮流是“古典复兴”。
“古典夏兴”是指古罗马复兴和古希腊复兴。
在这种潮流的影响下,英国建筑了一批著名的古典建筑,为英国建筑发展奠定了基础。
英国盛行的另一种潮流是浪漫主义建筑,又称哥特复兴,主要是在庄园府邸中复活中世纪建筑,模仿寨堡和哥特式教堂。
在古典复兴主义潮流流行的同时,在英国又出现了建筑的折衷主义,就是把古典复兴、浪漫主义捏合在一起,弥补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的局限性,这也称集仿主义。
中国的、印度的、土耳其的和阿拉伯的建筑风格也被英国建筑所引用,在英国建筑中出现了“东方情调”,引起了欧洲人对东方建筑的喜爱和羡慕。
英国建筑融合了世界各国的建筑风格,影响欧洲浪漫主义建筑风格的发展过程。
圣保罗大教堂
圣保罗大教堂位于伦敦泰晤士河北岸纽盖特街与纽钱吉街交角处,巴洛克风格建筑的代表,以其壮观的圆形屋顶而闻名,是世界第二大圆顶教堂,它模仿罗马的圣彼得大教堂,是英国古典主义建筑的代表。
圣保罗大教堂最早在604年建立,后经多次毁坏、重建,由英国著名设计大师和建筑家克托弗.雷恩爵士在17世纪末完成这伦敦最伟大的教堂设计。
1675~1710年建造的英国国教的中心教堂,被誉为古典主义建筑的纪念碑。
大教堂原方案的平面是希腊十字形,带有一个突出的门廊。
教会要求有一个较长的大厅,以适应传统礼仪的需要,因而改成中世纪典型的拉丁十字形平面。
建筑总高108米,教堂的平面由精确的几何图形组成,布局对称,中央穹顶高耸,由底下两层鼓形座承托。
穹顶直径34.2米,有内外两层,可以减轻结构重量。
正门的柱廊也分为两层,恰当地表现出建筑物的尺度。
四周的墙用双壁柱均匀划分,每个开间和其中的窗子都处理成同一式样,使建筑物显得完整、严谨,但两旁仍有两座
有明显哥特遗风的钟塔,为英国古典主义建筑的代表。
圣保罗大教堂是世界第二大圆顶教堂,仅次于罗马的圣彼得教堂,中世纪的罗马教堂从古典建筑中汲取的特殊的、略带冷峻的、严肃而端庄的美,采用了拜占庭时代第一批教堂、寺院的结构,重新组合了门厅、后殿及堂内的祭坛、凯旋拱门,给了它们一种新的秩序,创造了一种新的模式。
大教堂正门向西, 门前有一道由6对高大的圆形石柱组成的走廊。
正门上部的人字墙上, 雕刻着圣保罗到大马士革传教的图案, 人字墙顶尖处立着圣保罗的石雕像。
教堂正面建筑的两端, 有一对钟楼彼此呼应。
西北角的钟楼里, 挂着一组教堂用钟;西南角的钟楼里, 吊着一口重17吨的大铜钟。
这是英格兰最大的铜钟,每天凌晨1点, 由教堂人员敲打5分钟.整座大教堂结构严谨, 造型庄重, 气势宏大, 是英国古典主义建筑的代表作.
圣保罗大教堂内, 是用方形石柱支撑起来的拱形大厅, 厅内有牧师的讲坛和长条椅。
窗户以彩色玻璃镶嵌, 四壁挂着耶稣、圣母和信徒的巨幅油画, 天花板上有各种精美雕刻, 大厅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和艺术感染力。
唱诗班席位的镂刻木工、圣殿大门和教长住处螺旋形楼梯上的精湛铁工, 都反映了当年高度的艺术水平和装饰技术水平。
圣保罗大教堂是英国人民的精神支柱, 被视为火焰中飞舞的凤凰再度升起的地方。
伦敦塔桥
伦敦塔桥是从英国伦敦泰晤士河口算起的第一座桥(泰晤士河上共建桥15座),也是伦敦的象征,有“伦敦正门”之称。
该桥始建于1886年,1894年6月30日对公众开放,将伦敦南北区连接成整体。
伦敦塔桥是一座吊桥,最初为一木桥,后改为石桥,现在是座拥有6条车道的水泥结构桥。
河中的两座桥基高7.6米,相距76米,桥基上建有两座高耸的方形主塔,为花岗岩和钢铁结构的方形五层塔,高40多米,两座主塔上建有白色大理石屋顶和五个小尖塔,远看仿佛两顶王冠。
两塔之间的跨度为60多米,塔基和两岸用钢缆吊桥相连。
桥身分为上、下两层,上层(桥面高于高潮水位约42米)为宽阔的悬空人行道,两侧装有玻璃窗,行人从桥上通过,可以饱览泰晤士河两岸的美丽风光;下层可供车辆通行。
当泰晤士河上有万吨船只通过时,主塔内机器启动,桥身慢慢分开,向上折起,船只过后,桥身慢慢落下,恢复车辆通行。
两块活动桥面,各自重达1000吨。
从远处观望塔桥,双塔高耸,极为壮丽。
桥塔内设楼梯上下,内设博物馆、展览厅、商店、酒吧等。
登塔远眺,可尽情欣赏泰晤士河上下游十里风光。
假若遇上薄雾锁桥,景观更为一绝,雾锁塔桥是伦敦胜景之一。
伦敦塔桥的设计颇为合理,在世界桥梁建筑业中有口皆碑。
两岸两座用花岗石和钢铁建成的高塔,高约60米,分上下两层。
上层支撑着两岸的塔,下层桥面可让行人通过,也可供车辆穿行。
如果巨轮鸣笛而来,下层桥面能够自动往两边翘起,此时行人可改道从上层通过。
桥内设有商店、酒吧,即使在雨雪天,行人也能在桥中购物、聊天或凭栏眺望两岸风光。
从外表来看,塔桥的两端是维多利亚时代的砖石塔,但实际上塔身的结构主要是钢铁的。
里面装有用来开合各重1000吨桥梁的水力机械。
塔桥自建成至今,机械功能一直正常,从未发生故障。
巨轮鸣笛致意后,上升机械只需一分钟便能使桥面升起。
塔桥的设计是为了同时满足航运和路面交通两方面的需要。
塔桥博物馆工作人员
解释说,当时所有的桥都建在塔桥的西面,维多利亚中期随着贸易的发展伦敦开始向东扩展,考虑要再建一座桥缓解交通,但码头老板反对,认为桥会阻止他们船只通过,讨论了多年终于建成了塔桥,她张开桥面时可以让大船通过,而水平的桥面又利于马车的行走。
可以翻转的每半个桥面的重量都在1000吨以上。
塔桥从1895年全面投入使用以来桥面一共张开过6000多次,平均每星期张开十次。
塔桥需要25个人负责它的操作和维护。
负责人帕特森说,打开桥面需要五个人,控制室里有一个人,另外四个人在外面监控路面情况。
塔桥两端由4座石塔连接,两座主塔高35米,方正厚重,风格古朴,远望如两顶皇冠,雄奇壮伟。
结语
追溯建筑艺术的源头,古埃及的莲花式柱头和古希腊的多立克柱式、爱奥尼亚柱式支撑起日后整个欧洲的建筑风格,在罗马帝国的铁蹄之后,则是哥特风格的高耸的尖顶、意大利文艺复兴充满人文主义精神的大型装饰画,以及英国绅士建筑的舒适和自在。
然和每种风格建筑都有着自身独特的特色,而英式更是由于资本家的推动,集各家所长,不单单有西方传统风格,更融进东方特色,致使英式建筑至今仍是更个贵族选择建筑装修的向往。
参考文献:《世界建筑风格史》(钱正坤编著出版社: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