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矿事故频发的主要原因分析及其预防对策吴红波,颜事龙(安徽理工大学,安徽淮南232001)摘 要:针对我国煤矿安全生产的现状,在对煤矿事故频发的主要原因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要从根本上改变我国煤矿事故多发的局面,实现煤矿安全生产的稳定好转,应该采取的预防对策。
关键词:煤矿安全;人员素质;事故;预防对策中图分类号:T D77+1;X928.03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8-4495(2007)03-0086-03 收稿日期:2006-10-27作者简介:吴红波(1975—),男,湖北红安人,讲师,主要从事爆炸安全技术与管理的教学与科研工作。
E -mail :hbwu@ 。
煤炭行业是一个高危行业,煤矿安全工作是关系到煤矿职工生命安全、家庭幸福,社会和谐、稳定的一件大事。
我国是一个产煤大国,也是一个煤矿事故多发的国家,煤炭产量约占世界的35%,事故死亡人数则约占世界煤矿事故总数的80%,百万吨死亡率是美国的100倍,南非的30倍,印度的10倍,当前我国国有重点煤矿平均每百万吨死亡1人左右,地方煤矿5人左右,私营小煤矿17人[1]。
据统计,2006年1月1日—8月13日,全国煤矿发生一次死亡10人以上的特大事故21起,死亡402人,同比减少13起,计670人。
重、特大事故的频繁发生,不仅给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了重大损失,而且在国内外产生了不良的影响,其教训极为深刻[2]。
在此,对煤矿事故频发的主要原因进行分析,并从长远的角度提出减少煤矿事故应采取的措施。
1 煤矿事故频发的主要原因我国煤层地质条件复杂,自然灾害严重,煤矿生产力水平低,安全投入不足,安全基础薄弱,从业人员素质差,行业管理弱化等,是造成煤矿事故频发的主要原因。
1.1 地质条件复杂,自然灾害严重全国绝大多数煤矿地质条件复杂,开采难度大,灾害类型多、分布面广,多数矿井同时具有瓦斯、水、火、煤尘、顶板等灾害,是世界各主要产煤国家中开采条件最差、灾害最严重的。
据统计,我国高瓦斯和瓦斯突出矿井占全部矿井的一半左右,每年瓦斯事故造成的死亡人数占煤矿事故总死亡人数的1Π3。
其中,国有重点煤矿现有的600多个矿井中,煤与瓦斯突出危险的矿井有125个,约占20%;高瓦斯矿井有173个,约占28%;自然发火危险的矿井有363个,约占58%;瓦斯煤尘爆炸危险的矿井有555个,约占88%。
并且随着开采深度的延伸,煤层瓦斯含量逐渐增加,其防治难度越来越大,煤矿事故发生的可能性也增大。
1.2 煤矿安全相关的法律法规不健全近年来,我国煤矿安全生产形势一直得不到明显好转的一个重要原因之一,笔者认为就是煤矿安全法规标准体系还不健全。
到目前为止,虽然我国煤矿安全立法已形成了以《宪法》和《矿山安全法》为主干,以《刑法》、《工会法》、资源法、企业法相关条款和大量行政法规、部门法规和地方法规立法为枝叶的较为完整的法律体系[3]。
但由于多种原因,在这一宏观体系内,还存在着法律内容滞后、法律空白、法律之间的相互矛盾等许多问题,有待于进一步改进和完善。
由于法律内容滞后、法律空白和法律之间相互矛盾,一些煤炭企业和个人就趁机钻法律的漏洞和空子,给执法上带来了较大的困难,因为执法部门无法可依或者是有法难依。
另外,我国煤矿安全生产相关技术标准、规范、规程,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未作全面系统的修改,煤矿准入门槛低,不能完全适应煤矿安全生产的需要。
因此我国的《煤炭法》、《矿山安全法》、《煤矿安全监察条例》、《职业病防治法》及一些相关的法律、法规需要修订和完善,并制定配套法规和实施细则。
只有做到有法可依,才能从根本上改变煤矿事故高发的状况。
1.3 煤炭行业管理弱化,安全监管体制不健全1998年国务院机构改革时,九大产业部被撤销,每个行业里的安全管理部门也被撤并,随后造成了行业安全管理弱化的局面。
原煤炭工业部管理的94・68・个重点煤矿在1999年被下放给地方,各地煤炭工业局不再直接管理这些企业。
目前,全国共有各类煤矿近3万家,从业人员达500多万人,各地不同职能部门对煤炭企业进行不同分工管理,一个煤炭企业同时归多个部门管理,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谁都管,谁都不管”的混乱局面。
由于缺乏必要的约束手段,造成很多企业超产、违规生产等,埋下大量安全隐患。
2005年4月全国人大执法检查组对《安全生产法》的实施情况进行检查后发现全国煤炭行业安全管理的弱化程度十分严重,并认为造成当前煤矿事故多发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行业管理弱化,安全监管体制不顺。
2005年11月,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完成了“煤炭工业发展与管理问题”的专题调研。
作为专题调研组的组长之一,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副主任张宝明认为:“煤炭工业开发建设缺乏统筹规划,资源管理混乱、安全生产形势严峻等是影响煤炭工业健康发展的突出问题。
煤炭工业存在的这些突出问题有其客观因素,但重要原因是煤炭行业管理体制不顺、管理机构不健全、管理职能弱化、多头分散管理”。
煤炭行业现在分属国土资源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商务部、工商总局、环保总局、安监总局等部门分头管理。
国土资源部门管理资源的探矿权和采矿权设置与煤炭开发规划不衔接,使煤炭规划难以实施,造成资源管理的混乱。
在煤矿安全监管方面,煤矿安全监察机构负责实施国家监察的职责,煤炭行业管理部门负责行业安全监督管理职责,职责难以划清。
这种多头管理既浪费国家行政资源,又降低了行政效率,因此有必要将多家的分散管理集中到一个部门,强化煤炭行业的管理,健全安全监管体制。
1.4 安全投入不足,矿井抗灾能力差1.4.1 国家对煤矿安全投入不足在原煤炭部撤销之前,国家对安全生产问题较为突出的矿山行业曾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建立并形成了矿山安全生产技术的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安全检测检验等较为系统的矿山安全科技开发和技术支撑体系。
煤炭行业的煤炭科学研究总院、中国矿业大学,非煤矿山行业的长沙矿山研究院、武汉安全环保研究院等研究机构和科研院所,长期从事矿山安全研究与技术开发工作,并在矿井瓦斯、通风防灭火、矿山水害及冲击地压、机电防爆、露天采矿、救灾救护、安全检测和职业危害等方面取得了一批重大的安全技术成果,积累了大量的安全技术资源,拥有大量的科技人才[4]。
在煤炭行业的主管部门撤销后,由于原国家投入的事业经费减拨,行业科研经费和基本建设经费全部取消,使得这些以社会公益性为特点的安全生产科研单位不得不转向高收益、高回报的领域,致使矿山安全生产科研力量弱化,对事故灾害发生的机理及预防措施研究落后,矿井抗灾能力减弱。
1.4.2 煤炭企业对安全投入不足由于历史原因,国有重点煤矿安全欠帐严重。
根据专家对45个重点监控煤炭企业调查分析,仅国有重点煤矿安全欠账高达689亿元,一些矿井防灾系统不健全,防范伤亡事故方面能力不强。
地方国有煤矿安全欠账问题更为突出,煤矿技术和安全保障水平低,抵御事故灾害的能力差。
许多国有煤矿,经过几十年的开采,已经进入衰老期,主要生产设备老化。
一些老煤矿井下使用的通风、提升运输和防爆电器等设备,许多还是20世纪60年代的产品,不能保障生产的安全。
而为数众多的小煤矿,建设初期投入太少,开采方式原始落后,设施设备简陋,从业人员素质低,远远不能满足安全生产的需要。
一些小煤矿业主盲目追求利润,只顾赚钱,不顾职工的死活,许多应该配备的设备没有配备,应该维修或更换的设备没有及时维修和更换,结果酿成事故。
1.5 煤矿技术人员匮乏,从业人员素质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到2001年以前,由于煤炭市场严重不景气给煤炭企业带来了极大的困难,造成煤炭企业技术人员大量流失,如某煤矿集团10年流失人才900多人,其中技术人员270人,10年内未进1名大学生[5]。
根据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研究中心调查,目前国有煤矿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技术人员仅占职工总数的3%,而发达国家为60%以上,在近40个年产500万t以上的大中型煤炭企业中,工程技术人员不足2000人,而一些中小型煤矿,尤其是一些乡镇煤矿和私人小煤矿,其文化素质更是低得难以想象。
据调查,许多矿主文化程度低,很少是高中以上文化程度,更谈不上是煤炭专业人才,且很多人都是短期投资行为,最近几年煤炭效益好,投资煤炭,不愿意在煤矿安全生产上投入过多的资金,能省则省,哪怕冒着搭上几条人命也不愿意加大对安全方面的投入。
而在采掘第一线的工人很多是农民工,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占大多数,因此安全意识差,对煤矿瓦斯、煤尘爆炸、透水等事故的认识程度不够,违规生产作业严重,最终导致煤矿安全事故的发生。
2 煤矿事故的预防对策1)尽快修订和完善煤炭安全生产相关的法律・78・法规,制定和修订相关的煤矿安全生产技术标准,梳理其他与煤矿安全有关的法律法规,保证法律之间的协调一致。
2)加强煤矿安全监察执法力度,严肃追究事故责任,严格落实煤矿安全生产主体责任。
依法加大事故查处力度,严格实行责任追究,不仅要对事故责任人进行追究,而且要依法实行权责追究制度,对于在煤矿安全监督过程中的官煤勾结、腐败渎职行为,根据国家“安全生产法”和《关于重大安全事故行政责任追究的规定》进行处分,情节严重的应移交公安机关追究刑事责任。
煤矿要建立健全各种规章制度和企业决策层、管理层、执行层、操作层的安全生产责任制,并严格落实。
按照“四不放过”的原则,严肃查处各类煤矿事故,对非法开采、违法生产酿成事故的,特别是事故发生后瞒报、逃匿的要依法从重查处,并向社会公示。
3)国家要进行煤矿安全生产技术支撑体系的建设。
建立煤矿安全生产技术支撑体系是尽快改变我国煤矿安全生产形势严峻的有效途径。
国家要进一步建设和完善国家级煤矿事故预防与技术分析鉴定中心、安全生产基础研究中心。
加强煤矿应急救援基础设施、技术装备和干部专业队伍建设。
开展瓦斯煤尘爆炸机理、瓦斯灾害监测预警与控制技术、瓦斯抽排放及其综合利用的关键技术及装备的研究。
建立煤矿安全生产信息系统,开发煤矿安全生产政策法规检索系统。
4)加大对煤矿安全生产的科技投入,提高煤炭行业从业人员的文化素质。
国家要大力加强对煤炭安全生产的科技投入,提高采煤过程中的机械化程度,淘汰本质安全性差的生产工艺设备和仪器,加大煤矿安全教育培训,提高煤炭行业从业人员的文化素质,提高煤炭行业的准入门槛,建立现代化的本质安全型的矿井。
3 结语煤矿安全生产是关系到职工生命安全,煤炭工业健康发展,社会和谐稳定的大事。
认真分析煤矿重、特大事故的原因,采取切实可行的预防措施,有效地遏制煤矿事故的频繁发生,实现煤矿安全生产的稳定好转。
参考文献:[1]马胜斋.矿难频发的深层次原因[J].矿山机械,2006,34(5):13-15.[2]赵苏启.煤矿事故多发的主要原因[J].劳动保护,2005(9):84-86.[3]刘超捷,汤道路.论我国煤矿安全立法的不足和完善[J].煤矿安全,2005,36(6):48-51.[4]李学来.我国矿山安全生产技术支撑体系建设探讨[J].煤炭学报,2005,30(3):273-277.[5]王毓文.试论大力培养煤炭专业技术人才和提高煤矿全员文化素质的重要性[J].煤矿安全,2005,36(7):44-47.(责任编辑:卫 蓉)(上接第85页)4 结论1)在对采矿作业安全隐患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综合运用事故树、事件树等安全分析方法对系统的安全状态进行分析,找出引发事故的基本事件,并根据事故发生机理对基本事件的安全重要度进行定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