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常识200题第56至60题讲解56、如果在华佗去世后不及,曹操还想寻找一位名医为自己治病,他可以找下列的哪一位?A、扁鹊B、孙思邈C、李时珍D、张仲景 (D)华佗(约公元145年—公元208年),名敷,字元化,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是东汉末年卓越的医学家,与董奉、张仲景并称为“建安三神医”。
后人还以“华佗再世”、“元化重生”来称誉有杰出医术的医师。
华佗精于内、外、妇、儿、针灸各科,尤其擅长外科,是世界上第一个运用全身麻醉进行腹腔手术的人,被后世尊之为“外科鼻祖”;所使用的“麻沸散”是世界上最早的麻醉剂。
他创造了一套叫“五禽戏”(模仿虎、鹿、熊、猿、鸟动作)的保健体操,曾把自己的医疗经验整理成医学著作《青囊经》,可惜现已失传。
传说华佗晚年因遭曹操怀疑要谋害他,被下狱被拷问致死。
扁鹊(公元前407年—公元前310年),姓秦,名越人,又号卢医。
战国时著名医学家,当时人们借用了上古神医扁鹊的名字来称呼他。
齐国渤海莫(今河北任丘)人,一说齐国卢邑(今山东长青)人。
后为秦武王治病,遭秦国太医令李醯xī嫉妒,派人把他杀死。
扁鹊少时学医于长桑君,尽传其医术禁方。
扁鹊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创立望色、听声、写影和切脉的诊断疾病的方法,即后来中医的四诊法:望(看气色)、闻(听声音)、问(问病情)、切(按脉搏);他精于望色和切脉,精于内、外、妇、儿、五官等科,应用砭刺、针灸、按摩、汤液、热熨等综合疗法治疗疾病,被尊为“医祖”。
据《汉书·艺文志》载,扁鹊有著作《内经》和《外经》,但均已失佚。
扁鹊巡诊列国时,随各地的习俗,变化医治范围:在赵为妇科,在周为五官科,在秦为儿科。
他行医看病还有“六不治”原则:一是依仗权势,骄横跋扈的人不治;二是贪图钱财,不顾性命者不治;三是暴饮暴食,饮食无常者不治;四是病深不早求医者不治;五是身体虚弱不能服药者不治;六是相信巫术不相信医道者不治。
孙思邈(生于隋开皇元年即公元581年,卒于唐永淳元年即公元682年,享年102岁),唐朝京兆华原(现陕西铜川耀州)人,是隋与唐代医药学家,被后人誉为“药王”;也是一位地位很高的道教人物,道号妙应真人,在很多道观里都有“药王殿”。
孙思邈为了解中草药特性,走遍深山老林,还十分重视民间的医疗经验,不断积累走访、及时记录,最终完成了不朽著作《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补早期《千金要方》之不足,故名翼方),合称为《千金要方》;《千金要方》是唐代以前医药学成就的系统总结,也是我国最早的临床医学百科全书。
孙思邈还与唐朝廷合作开展医学活动,公元659年完成了世界上第一部国家药典《唐新本草》。
孙思邈医德高尚,把“济世活人”作为终生事业。
他认为医生须以解除病人痛苦为唯一职责,其它则“无欲无求”;对病人一视同仁“皆如至尊”,“华夷愚智,普同一等”。
他身体力行,用毕生精力实现自己的医德思想,是我国医德思想的创始人。
李时珍(1518—1593),字东璧,晚年自号濒湖山人,湖北蕲(今湖北黄冈蕲qí春)人。
明代著名医药学家和博物学家。
李时珍为修改古代医书中的错误,以毕生精力对本草学进行全面的整理总结,前后历时27年(1552年至1578年),三易其稿始成《本草纲目》,万历二十三年(1596年)在南京正式刊行。
《本草纲目》是对16世纪以前中医药学的系统总结,被誉为“东方药物巨典”;也是一部具有世界性影响的博物学著作,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称之为“1596年的百科全书”。
《本草纲目》书中不仅考正了过去本草学中的若干错误,也在药物分类上改变了原有上、中、下三品分类法,采取了“析族区类,振纲分目”的科学分类;书中还广泛涉及医学,药物学,生物学,矿物学,化学,环境与生物,遗传与变异等诸多科学领域。
张仲景,名机,字仲景,东汉南阳郡涅阳县(今河南邓州市与镇平县一带)人。
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被后人尊称为“医圣”。
张仲景广泛收集医方,写出的传世巨著《伤寒杂病论》,创造性地确立了辨证论治的原则,奠定了理、法、方、药的理论基础;辨证论治原则,是中医临床的基本原则及中医的灵魂所在;辨证论治的基本原则,可以归结为“八纲辨证”和“六经论治”。
《伤寒杂病论》创造了三个世界第一:首次记载了人工呼吸、药物灌肠和胆道蛔虫治疗方法。
书中还精选了三百多的方剂,经过千百年临床实践的检验,都证实是有较高疗效的方剂,并为中医方剂学提供了发展的依据。
57、在我国风俗中,常常避讳73和84这两个岁数,因为这是两位历史人物去世的年龄,他们是:A、孔子和孟子B、老子和庄子C、汉高祖和汉武帝D、周武王和周文王 (A)对古稀之年老人的年龄,民间一直流传着这样的说法:“七十三、八十四,阎王不请自己去”。
其实,这俗语与我国古代的两位圣人孔子和孟子的死亡年龄有关。
孔子生于公元前551年,死于公元前479,周岁为72岁,虚岁是73岁;孟子生于公元前372年,死于公元前289年,周岁是83岁,虚岁是84岁。
因为古人的年龄都是以虚岁来计算的,所以孔子是73岁死的,孟子是84岁死的。
古人对孔子和孟子十分推崇,孔孟学说在民间也有巨大的影响,二人被尊为“圣人”和“亚圣”。
古人认为连圣人和亚圣都无法迈过去的年龄坎,对普通人来说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于是这种说法便世世代代流传下来了。
“七十三八十四”也被用来形容说话东一句,西一句,唠唠叨叨,没完没了。
58、“一问三不知”出自《左传》,说的是哪“三不知”?A、天文、地理、文学B、事情的开始、经过、结果C、孔子、孟子、老子D、自己的姓名、籍贯、生辰八字 (B)“一问三不知”,现指不管怎样问,都说不知道,比喻对实际情况了解太少;另,也指装糊涂,假装不知道的意思,有明哲保身的意味。
“三不知”出自先秦·左丘明的《左传·鲁哀公二十七年》:晋荀瑶带领大军伐郑,齐军前去援郑。
齐军中荀寅进谏不被主将采纳,自我反省,他说道:“君子之谋也,始、中、终皆举之,而后入焉。
今我三不知而入之,不亦难乎?”【典故】公元前468年,晋国的苟瑶率兵攻打郑国,齐国为防止晋国强大,就派陈成子带兵援郑。
两军对垒之际,齐军部将苟寅报告陈成子:“有个从晋军来的人告诉我,说晋军打算出动千辆战车来袭击我军的营门,要把我们全部消灭。
”陈成子听了,骂道:“出发前国君有令,不要追赶零星的士卒,不要害怕大批的人马。
晋军就是出动千辆战车,我也不能避而不战。
你刚才的话是壮敌人威风、灭自己志气,回国后我要报告给国君。
”苟寅自知失言,于是感慨:“君子之谋也,始、中、终皆举之,而后入焉。
今我三不知而入之,不亦难乎?”意思是:聪明人谋划一件事情,对事情的开始、经过、结果这三方面都要考虑到,然后才向上报告;而我对这三方面都不知道就急忙向上报告,难怪没有好结果。
59、“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出自哪篇目哪篇古文?A、《醉翁亭记》B、《岳阳楼记》(B)《醉翁亭记》是北宋文学家欧阳修创作的一篇散文。
宋仁宗庆历五年(1045年),范仲淹等人遭谗离职,欧阳修上书替他们分辩,被贬到滁州做知州。
欧阳修在滁州实行宽简政治,发展生产,使当地人过上了和平安定的生活,《醉翁亭记》就作于这段时间。
文中描写了滁州山间的朝暮变化和四季自然景色,百姓和平宁静的生活,以及作者与民一齐游赏宴饮的乐趣。
全文贯穿一个“乐”字,而其中包含着:一则暗示作者作为地方长官能“与民同乐”的情怀,一则作者在寄情山水背后隐藏着难言的苦衷。
作者自号“醉翁”,和他那“饮少辄醉”、“颓然乎其间”的种种表现,表明他是借山水之乐来排谴谪(zhé)居生活的苦闷。
文中名句“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意思是醉翁的情趣不在于喝酒,而在山光水色中。
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喝酒上。
《岳阳楼记》是北宋文学家范仲淹应好友巴陵郡太守滕子京之请,于北宋庆历六年(1046年)九月十五日为重修岳阳楼所作。
其时,范仲淹贬放河南邓州,滕子京遭诬陷而被贬巴陵,同是被贬之人,因而有共同的思想情感。
所以文中既表现作者忧国忧民的远大抱负,又表达对好友的慰勉和规箴之意。
《岳阳楼记》超越了单纯写山水楼观的狭境,文章通过迁客骚人登楼时或喜或悲的览物之情的分析议论,含蓄规劝好友要“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试图以自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济世情怀和乐观精神感染好友。
表达了范仲淹“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博大胸怀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而成为传世名篇。
欧阳修人物介绍见9题讲解,范仲淹人物介绍见51题讲解。
60、“水则载舟,水则覆舟”是谁的名言?A、老子B、荀子(B)“水则载舟,水则覆舟”见36题讲解。
荀子人物介绍见20题讲解。
老子(约公元前570年—公元前500年),姓李名耳,字聃dān,春秋时期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人,我国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被道教尊为教祖。
传说他晚年乘青牛西去,并在函谷关前写成了五千言的《道德经》,最后不知所终。
老子思想的精华是朴素辩证法。
在修身方面,讲究性命双修、虚心实腹、不与人争。
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不言之教。
老子的思想被庄子所传承,并与儒家和后来的佛家思想一起构成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核心。
道家见46题讲解。
《道德经》,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历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学著作。
书中以“道”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道”为客观自然规律,同时又具有“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的永恒意义。
道法自然见42题讲解。
《老子》中的朴素辩证法观点,认为一切事物均具有正反两面,并能由对立而转化,如“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又认为世间事物均为“有”与“无”之统一,“有、无相生”,而“无”为基础,“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出处】《老子》第七十四章:“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畏:惧怕。
奈何:怎么。
惧:使畏惧、威胁。
意思是:人民已经到了九死一生的地步了,也就不怕死了,又怎么能用死来威胁他们呢?轻诺必寡信。
《老子》(六上语文拓展三)【出处】《老子》第六十三章:“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
”意思是:那些轻易发出诺言的,必定很少能够兑现,而把事情看得太容易,势必遭受很多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