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层建筑防火存在的问题与解决对策

高层建筑防火存在的问题与解决对策

高层建筑防火存在的问题与解决对策姓名:郎顺锋班级: 08给谁排水工程 2班学号: 0836240031高层建筑防火存在的问题与解决对策(姓名:郎顺锋学号:0836240031 班级:08给谁排水工程2班):高层建筑防火设计是现代城市规划管理的重要内容。

扼要分析了建筑防火存在的主摘要要问题和现代城市高层建筑火灾特点,对引发火灾的诸多因素做了系统分析,对性提出高层建筑防火设计应遵循的原则,并针对易引起火灾的几个重要成因提出了较全面的解决方法,以消除消防隐患。

:高层建筑,防火安全,防火间距关键词1高层建筑的火灾危险性分析从以往火灾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到高层建筑一旦发生火灾,往往造成严重的伤亡事故和经济损失,如1980年美国27层的米高梅饭店火灾,烧死84人,烧伤679人;2009年我国央视新址北配楼火灾,造成1死7伤,直接经济损失50亿元;2010年11月15日上海大火致58人遇难70余人受伤。

可见高层建筑的火灾危险性是极大的。

高层建筑节约用地,美化城市,给我们带来了更加广阔的生活工作空间。

但同时高层建筑火灾危险性大,发生火灾扑救困难,对建筑防火设计和消防工作提出更高的要求。

1.1可燃物较多,高层建筑火灾蔓延速度快高层建筑的楼梯间、电梯间、管道井、风道、电缆井、排风道等竖向井道部位,偌防火分隔或防火处理不好,一旦发生火灾易形成竖向的“烟囱效应”,造成火势蔓延途径多、速度快,使火势迅速波及到较高楼层。

据测定,在火灾初起阶段,因空气对流在水平方向造成的烟气扩散速度为0.3m/s;在燃烧猛烈阶段,由于高温状态下的热对流而造成的水平方向烟气扩散速度为0.5~0.8m/s,烟气沿楼梯间或竖向管井扩散速度为3~4m/s。

如一座高100m的高层建筑,在无阻挡的情况下,烟气能在半分钟内达到顶层。

1.2建筑高度较高,平面结构复杂,安全疏散困难高层建筑层数多,垂直疏散距离长,疏散到地面需要较长的时间;人员集中,疏散时容易出现拥挤的情况;发生火灾时烟气和火势向上蔓延快、且易窜入楼梯间,而火灾发生时人们大量涌向楼梯,加之火灾中人们的恐慌心理,无形中增加了疏散的难度。

火灾案例分析表明,被烟薰死的(包括被烟薰倒后烧死的),占火灾死亡人数的一半以上。

1996年11月20日,香港九龙嘉利大厦(16层,总高度60m)电梯维修时起火,火势顺管道间迅速蔓延,不到1分钟就遍及整幢大楼,致使大楼内的人来不及逃生,最终造成40人死亡,80多人受伤。

1.3火灾扑救难度较大高层建筑发生火灾时,消防队员使用的灭火救护设施往往不易达到建筑高度,由于其结构复杂,空间体积大,给消防灭火带来特殊困难。

当火沿着建筑内空间发展时,消防员会因烟雾阻碍和垂直攀登距离过长,如果建筑物没有安装消防电梯,消防队员则需要“全副武装”的通过楼梯冲上高层,不仅体力消耗大、速度慢,还会与向下疏散的人流发生对撞而延误时间;当火沿建筑外墙向上蔓延时,消防月份东8年1989员会因消防云梯高度不够和供水不足而无法扑灭凶猛的火焰。

.京1幢28层大楼位于20层的1位住户因电视机起火引发家庭火灾,由于该楼防火分隔设计不好,室内大火沿建筑外墙和楼内走廊迅速蔓延,很快波及到大楼24个层面。

消防云梯高度无法达到火源,消防员只得一步步爬登20层楼梯,使救火行动十分困难和危险。

1.4 高层建筑火灾危害面大现代城市规模日益扩大,人口众多,建筑物密集。

新建建筑物与其他建筑之间应有一定的合理距离即防火间距,否则一旦发生火灾容易造成“火烧连营”的恶果。

1985年冬,哈尔滨市一高层建筑起火,当时正遇8级大风,火势迅速蔓延,波及5条街道,数百幢房屋被毁。

1.4发生火灾概率较大高层建筑内部功能一般较为复杂,用电设备繁多,存在多种着火源和大量可燃物,如管理不善,很容易发生火灾。

特别是一些建筑面积较大、层数较多的高层公共建筑,情况就更为复杂,存在大量的火险隐患,一旦发生火灾,将会造成严重后果。

2高层建筑防火设计对策高层建筑防火设计已成为现代城市防火减灾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根据国内外高层建筑发展趋势和我国消防的实际情况,结合近年来发生的高层建筑火灾案例来谈谈高层建筑防火设计的对策。

2.1 合理设计高层建筑的防火间距为了有效防止火灾蔓延,并为消防扑救创造条件,在设计之初必须确定合理的防火间距。

防火间距应保证在建筑物发生火灾时,其相邻建筑在辐射热的作用下,不加任何保护而又不被火侵入,同时又满足消防扑救需要。

2.2 设计消防楼梯间高层建筑的楼梯间必须设计成防烟楼梯或封闭式楼梯。

这样既能保证火灾时人员的安全疏散,又能阻止火势蔓延。

电梯间必须用非燃烧材料制作,材料耐火极限不低于3小时。

电梯间内设2部及以上电梯时应用墙隔开,墙体采用非燃烧材料。

竖向井道如管道井、电缆井等必须采取防火分隔措施,每隔2或3层用不低于楼板耐火极限的非燃烧材料密封堵塞。

高度超过100m的建筑即超高层建筑的管道间应每层进行防火分隔。

在施工过程中,一方面因管道安装需要,只有在所有管道安装完成后才能分隔封堵;另一方面在布满管道的竖井内封堵密实操作上困难较多,一些设计施工单位常常忽略此项内容。

因而在设计和施工中应加强监督检查,特别在竣工验收时要作为重点检查事项。

2.3 设计严密的阻隔火设施为阻止火势通过窗子向上蔓延,相邻两个楼层窗间墙高度不得小于lm。

若相邻两楼层窗间墙高度小于lm,墙体不起阻火作用。

走廊两侧的隔墙用非燃烧材料砌筑,耐火极限不小于1小时。

高层建筑内的防火墙不宜开设门窗洞口,可燃材料严禁穿越防火墙。

公共面积超过1000m,的较大空间应在适当位置设防火卷帘。

防火卷帘由钢板或铝合金制作,平时不影响建筑内空间使用,发生火灾时自动落应在设但当防火卷帘的耐火极限达不到防火墙的耐火极限时,下进行防火分隔。

.计中加上自动喷水灭火系统,喷头距离防火卷帘水平距离不能大于2m。

2.4 设计防排烟系统为了有效控制火灾时烟气流动蔓延,给扑救工作减少难度,应进行防排烟系统设计。

首先划分防烟分区,每个防烟分区建筑面积不超过500m',而后选择防排烟方式。

目前国内外常用的有自然排烟、加压送风排烟和机械排烟,可根据具体情况选择。

2.5 设置消防电梯和避难层消防电梯在发生火灾时用来运送消防人员、消防器材和抢救伤员。

因为发生火灾时为保障消防人员安全,必须切断电源,平时使用的工作电梯全部停止运转,只有靠消防电梯才能及时进行扑救活动。

同时在设计时还可设置安全辅助设施如疏散阳台,高空救生缓降器等。

超高层建筑楼层多,人员密度大,火灾时很难保证在短时间撤出火场。

加之出现意外阻塞等情况,应当在适当位置设计临时避难的安全区即避难层,这是当前国际防火设计的一项重要内容。

两个避难层之间不宜超过15层,避难层净面积应能满足避难人数要求,可按5人/m2计算。

避难区的建筑装修材料应采用非燃烧体,严禁可燃气体管道穿过避难区。

2.6 设计直升飞机停机坪目前世界上登高消防车最大工作高度是60m,直接吸水扑救火灾的最大供水高度24m。

高层建筑发生火灾,特别在有风天气,风势多变,仅凭常规消防器械很难接近火灾现场。

同时,从火灾现场看,人员的疏散不是向上就是向下,而火势常将人逼上屋顶。

因而可以考虑在高层建筑顶部设计直升飞机停机坪,用直升飞机疏散受困人员。

如美国哥伦比亚市1幢40层大楼发生火灾,4架直升机用3个小时救出500人。

直升机还可运送消防器械,必要时载水灭火。

实验表明,直升机一次可载水2t,对付7m/s以下的中等风力火灾是完全成功的。

高度超过loom 且标准层面积大于1000m,的高层建筑必须设停机坪。

3高层建筑防火安全对策3.1严把消防设计关在进行高层建筑设计过程中,必须结合建筑的各种功能要求,认真考虑防火安全,做好防火设计。

设计人员应严格按照GB50045~1995(2005年版)《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的要求,进行防火设计。

设计单位的各级负责人应对工程的防火设计负责,凡不符合设计防火规范的工程设计,不得上报审批或交付使用。

在进行高层建筑的防火设计时,应着重考虑以下几方面:①总体布局要保证畅通安全;②合理划分防火分区;③安全疏散路线要简明直接;④尽量做到建筑物内部装修、隔断、家具、陈设的不燃化或难燃化,控制可燃物的存放数量,以减少火灾的发生和降低蔓延速度;⑤构造设计要使建筑物的基本构件(墙、柱、梁、楼板、防火门等)具有足够的耐火极限,以保证火灾时结构的耐火支持能力和分区的隔火能力;⑥做好建筑物室内、外消防给水系统的设计,保证足够的消防用水量和最不利点的灭火设备所需要的水压;⑦采用先进可靠的自动报警和灭火系统并正确地处理安装位置及联动控制功能。

3.2加强施工阶段的消防监督检查凡承揽工程的施工单位,对建筑工程的防火构造、技术措施和消防措施等,必须严格按照经消防设计审核合格的设计图纸进行施工,不得擅自更改。

对防火结构的保护层、设置于吊顶或管井内防火分隔物、以及暗敷的消防电源线路等,必须认真做好施工和监督检查记录。

施工中,如因材料、设备等不满足设计要求,需要变更设计时,施工单位应与设计单位、建设单位、公安消防监督机关共同协商,采取相应的变更措施。

3.3认真履行各级消防安全责任,建立健全各项防火安全检查制度通过对高层建筑火灾原因进行分析,80%以上的火灾是由于人的疏忽大意或操作上的不当造成的。

起火因素大多是由于用火不慎,如液体、气体燃料的泄露引起爆炸;吸烟不慎,烟头未熄使可燃物阴燃起火;电气设备的短路或超负荷用电,以及照明灯具或电热设备靠近可燃物等引起火灾。

除此以外,还有特殊工程人员违章操作、无证上岗或临时动用明火作业等违章行为造成的火灾。

因此,每个经营者、管理者和居住者应该增强责任意识和防火意识,把预防工作作为整个管理工作的一个重要部分,使防火工作经常化、制度化、社会化。

3.4认真做好消防设施的日常维护管理和保养,确保其在火灾时能发挥应有的作用高层建筑在使用过程中,其设备一般都有定期的维修检查制度,包括结构安全、设备更新等,对于消防设施,更应定期检查维修,因为消防设施都在发生火灾时发挥作用,平时不用易暴露问题,然而一旦需要其发挥作用时失灵,将会造成不可弥补的损失。

特别是现代化的消防设施,如火灾自动报警和灭火系统、防排烟设备、防火门、防火卷帘、消防泵和消火栓、消防控制室和仪表设备等,都应该有严格的检查制度,设专人定期测试检查,凡失灵损坏的要及时维修、更换,确保完整好用,并建立档案记录每次检查情况。

4结束语“居安思危,防患于未然”,认真做好高层建筑防火安全设计,减少城市火灾的发生。

而且要在主观意识上预防火险隐患,遏制和杜绝群死群伤等重特大恶性火灾事故的发生,不要让血的悲剧一次次重演。

参考文献[1]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1998年9月1日实施[2]GBJ1 6-87,建筑设计防火规范〔S].[3]GB 50045-95,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S].[4]GBJ1 6-872001,建筑设计防火规范[S].[5]包世华.高层建筑设计.清华大学出版社,1994[6]吴良铺.城市规划.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1[7]张永胜.高层建筑疏散安全.(第4版).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8]王增长.建筑给水排水工程.(第4版).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8[9]厉声均.高层建筑防火、灭火与安全程度的评定.(第1版).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