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三毛流浪记》导读课

《三毛流浪记》导读课

《三毛流浪记》导读课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推荐优秀儿童书目,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教学重点:
介绍书中主要人物、作者,激发课外阅读《三毛》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
书中故事背景与学生现有的生活感知相距甚远,穿越6、70年,切身地走近三毛,体味三毛的生活。

四、课前准备:
教师购买,并阅读《三毛流浪记》,《三毛从军记》等。

五、教学流程:
(一)有奖竞猜:
1.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册漫画书,猜猜看?
(获奖励:课下老师的这本借给同学)
2.出示图书。

《三毛流浪记》黑白版
生:三毛、三毛
师:你认识他,谈谈你的这位三毛小朋友!
(形象:长得又瘦又小,只有脑袋大大的,上边就有三根稀稀拉拉的头发,。

(二)走进《三毛流浪记》
1.师:是啊,在解放前的旧中国,政府腐败,社会混乱,穷苦的人特别多,吃不饱,穿不暖,那些没有父母,无家可归的儿童生活更是悲惨。

…….三毛流浪到了老爷爷家,在老爷爷家,三毛又经历了什么,为什么离开呢?(给学生留下伏笔,激发阅读的兴趣)
给学生初步认识三毛的空间。

明白三毛为什么来到上海?
2.就这样三毛来到了大上海,在大上海三毛经历了什么呢?(教师播放电影《三毛流浪记》中三毛初来上海的影片片段,目的调动学生的视觉感受留给学生更多的想象空间)3.看完这个片段,你有什么话说吗?
学生谈出自己的感受,初步认识三毛的可怜、旧社会的黑暗。

教师:在大上海三毛会经历什么?谁来大胆猜测一下。

学生猜测,
4.那么三毛在大上海到底经历了什么,你想知道吗?如果你想知道,那么就来读一读三毛流浪记吧?(给孩子留下伏笔,调动起兴趣,激发阅读的渴望)
5.刚才我们通过自己的猜测和观看影片片段了解到了一个可怜的孩子,其实我们通过读书,还发现三毛其他的性格特点(向学生讲解三毛路灯读书和河边救人的图片,让学生通过图片来讲述故事,这样就让学生练习了语言的表达能力)
6.在这本书中,还有许许多多关于三毛在大上海流浪的故事,如果你想知道,就需要来读一读这本《三毛流浪记》了。

(三)介绍作者,推介阅读
1.这么好看的一本书,她的作者就是张乐平先生,出示张乐平先生的资料
2.介绍不同的版本和不同的系列。

适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

《三毛流浪记》的创作,起因于一个令张乐平刻骨铭心的悲剧故事。

1947年初的一个晚上,上海风雪交加.天气奇冷。

走在回家路上的张乐平,在一个弄堂口发现3个流浪儿正围靠在一个火堆旁烤火,他们紧缩着身子,使劲地鼓着腮帮子吹火,以便把火烧得更旺一点温暖自己。

此情此景,使画家黯然神伤。

当时张乐平自己的日子也很艰难,可怜这3个孩子,但又心有余而力不足。

他怔怔地在那里呆立了许久。

回家后,张乐平躺在床上翻来覆去睡不好。

第二天早上,当他又走过昨天晚上经过的那个弄堂口时,他惊讶地发现3个流浪儿中的两个已被活活冻死了。

看着收尸车上垂下的孩子的摇摆的手臂,张乐平禁不住潸然泪下。

想到上海以至全中国还有千千万万个流浪儿正挣扎在饥寒交迫的死亡线上,想到正在忍受着内战煎熬的四万万苦难同胞,画家遏制不住内心的激愤,他决定立即创作一个反映流浪儿童和被压迫被剥削者生存状况的系列连环漫画。

于是,《三毛流浪记》问世了。

3.师讲述第一页《孤苦伶仃》
4.作者的故事。

师:三毛之父----张乐平由由于
张乐平原名张昇,1910年11月10日出生在浙江省海盐县。

父亲是一位乡村小学堂的教师,在破庙改作的教室里教村里的孩子读书。

父亲微薄的薪水难以维持一家6口人的生计,乐平的母亲就常为人家缝补衣服和做刺绣手工来贴补家用。

孩提时代的张乐平因为常常帮着母亲剪纸样、描图案而渐渐喜欢上了美术。

因家贫买不起作画用的纸笔,小乐平就以杭州湾的海滩为纸,以野地里的芦柴作笔,自由自在地在松软的沙滩上画画,并常常因此乐而忘返。

由于家境窘迫,张乐平没有进过中学,只在城里读完小学。

小学的美术老师很赏识他的
绘画才能,画了第一幅漫画,这年他13岁。

小学毕业后,15岁的张乐平被送往临近家乡的一家木材行当学徒。

在木材行他一边干活,一边利用空闲时间偷偷学画。

木材行的老板吸水烟用纸煤取火,纸煤相当于现在的草纸,卷起来一吹就着火。

平时连一碗豆腐汤都喝不起的小乐平,哪有纸笔画画呢?于是他就偷着在老板的纸煤上画画,画完后就将纸煤卷好,留条边在外面。

有一次,纸煤因用墨过多而发生粘连,老板吹火吹不着,便摊开了纸煤,结果是张乐平为此蒙受了皮肉之苦。

为了避免墨汁粘连纸煤这样的事情再次发生,张乐平改用铅笔作画。

有一天晚上,天气很热,蚊虫肆虐,小乐平照例把自己关在小屋子里点着油灯画画。

为了躲避蚊虫的叮咬,他找来两只口小肚大的空瓮,把双脚藏在里面,然后坐下来专心致志地作画。

不料这时老板突然敲门,惊慌之下,小乐平直接起身去开门,只听扑通一声,人倒瓮破,怒气冲冲的老板闯进门来,一脚将乐平踢倒在地,乐平的耳根被戳破,从此留下了一道深深的疤痕。

第二天,老板就要他卷起铺盖走人。

后来,姐夫将他介绍到上海一家私人画室学画,他喜欢画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众生相,于是常拿了画板到画室外去写生。

这种“不务正业”的做法引起了画室老师的不满。

之后,张乐平又到了一家广告公司的印刷厂做学徒,印刷厂老板性格暴戾,对工人动辄打骂,年少气盛的张乐平不堪忍受,不久又不得不放弃这个职业。

“小小年纪,谋生之难,真是不堪回首。

我的这些经历,都画在《三毛流浪记》中。

如果没有切身的感受,我是画不出那套连环漫画的。

”忆及往事,张乐平如是说。

30年代初张乐平开始跻身于上海漫画界,不断地在《时代漫画》、《独立漫画》等报刊上发表漫画作品,激起了张乐平创作人物漫画的欲望。

于是他先做了一个光头小孩的造型,然后又添了三根头发,这便是三毛。

1945年抗战胜利后,张乐平从广东重返上海,开始了新的漫画创作。

1946年,他的反映国民党军队生活的连环漫画《三毛从军记》在上海《申报》上发表,受到读者的普遍欢迎。

师:直到刚才那一幕,《三毛流浪记》就诞生了。

张乐平创造的经典形象“三毛”走进千家万户,深受中国几代读者的喜爱,传播到世界各地,解放以后,他有创作了《三毛迎解放》、《三毛学雷锋》、《三毛爱科学》等等三毛系列漫画。

1992年9月27日,一代宗师张乐平病逝于上海,享年82岁。

三毛爷爷人走了,但“三毛”的故事却永远留侠传下来。

6.希望学生购买并阅读,把更多的三毛故事讲给大家听。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