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鲁氏菌病防治知识
布鲁氏菌病(简称布病),是由布鲁氏杆菌引起的人畜共患性全身传染病,其临床特点为长期发热、多汗、关节痛及肝脾肿大等。
在我国属乙类传染病。
主要是由患了布病的羊、牛、猪等家畜传染给人的,羊种致病力最强,人与人之间一般不会传染。
人得了布病后,布鲁氏杆菌可以侵入人体各个部位,引起各器官组织发生病变,发病时全身困倦、四肢乏力,全身肌肉关节游走性疼痛,反复发热,体温可达39-40℃,影响劳动力和生活质量,严重的可造成终身劳动力丧失。
那么如何预防布魯氏菌病呢:
1、控制传染源:对牧场、乳厂和屠宰场的牲畜定期卫生检查。
对饲养的牲畜及时进行疫苗免疫,是预防畜间布病最效、最
彻底的方法。
检出的病畜,及时隔离治疗,必要时宰杀之,病畜的流产物及死畜必需深埋。
对其污染的环境用20%漂白
粉或10%石灰乳消毒。
病畜乳及其制品必需煮沸消毒后,方
可使用。
2、切断传播途径:加强对畜产品的卫生监督,禁食病畜肉及乳
品。
防止病畜或患者的排泄物污染水源。
接触病畜时,应着
防护装备:工作服、口罩、帽子、围裙、乳胶或线手套和胶
鞋等。
工作后要用消毒水或肥皂水洗手,工作期间不吃东西,饭前洗手等。
3、保护易感人群:饭店、家庭用的菜刀、菜案,要生熟分开;
切了生肉的刀、案,要用热水消毒,避免污染其它餐具。
洗
碗用的抹布,应单独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