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11.26 “三位一体”模式 推动创先争优常态化、规范化、制度化

11.26 “三位一体”模式 推动创先争优常态化、规范化、制度化

“三位一体”模式
推进创先争优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
在窗口单位和服务行业深入开展为民服务创先争优活动中,荥阳市树立民生为重、服务为先导向,健全机制、强化管理、创新载体,让创先争优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成为广大党组织和党员的自觉行动。

三项机制,推进为民服务制度化。

在全市各窗口单位和服务行业建立健全服务机制,确保为民服务制度化。

一是建立限时办结机制。

对符合规定、材料齐全、手续完备的事项,能当场办结的要当场办结,不拖延不刁难;对不能当场办结的事项,告知办事人员原因;需呈报上级审批的项目,在报批材料齐全情况下,本级办理时限不得超过3个工作日。

二是健全监督问责机制。

从各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党代表、老干部、行风评议员和群众代表中聘请监督员,对窗口单位和服务行业工作人员进行监督评议。

对不作为、乱作为等违法违纪问题进行坚决查处,严肃追究有关部门主要领导、分管领导和直接责任人的责任。

三是建立群众评议机制。

对工作不认真,不能按照公开承诺事项如期办结、服务态度不好的窗口工作人员,群众可通过现场填写评议卡进行现场评议。

党支部每月对群众评议进行汇总,及时下达整改通知书,提出整改意见,并将群众评议结果作为党员评先评优的重要
依据。

三化管理,推进为民服务规范化。

围绕打造“优质、高效、规范”软环境的要求,推行制度化、绩效化管理,着眼于构建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

一是“体系化”管理。

整合市行政审批中心、市长热线、监察局等单位职能,进驻46个窗口单位,组建市为民服务中心,加强全市15个乡镇办和210个村(社区)为民服务中心建设,实现了市、乡镇办、村(社区)三级为民服务中心的信息资源共享、网上服务对接。

在全市构建起以市为民服务中心为龙头、乡镇办为民服务中心为节点、村(社区)为民服务中心为支撑的城乡一体化为民服务体系,城乡居民接受服务半径不超过3公里,极大地方便了城乡居民办事。

二是“绩效化”管理。

各窗口单位和服务行业按照日整理、周统计、月上报、季汇总的要求,对行政审批和管理服务项目办理情况进行动态统计上报,对已经办理完毕的事项做好整理归档工作。

各行业、各部门依照群众投诉、服务态度和考勤情况等多项指标对窗口服务工作人员进行绩效考核,为提高服务水平和效率提供了有力保障。

三是“定量化”管理。

为了提升考核的客观真实性,把考核权交给群众,全市购入了300套评价器,群众来中心办事都可以对工作人员的服务态度、服务质量等指标给予评价,采用专门的统计软件汇总统计,形成比较客观的定量化考核结果。

三项活动,推进为民服务常态化。

创新活动载体,引导各级党员干部走进群众、深入实际,知民情、解民忧、暖民心,确保群众“零距离”服务常态化。

一是开展党建“精品”创建活动。

建立窗口单位和服务行业党建服务品牌申报评选体系,全面开展“人民满意机关”、“十佳党员示范岗”、“十佳服务标兵”等创建评选活动,围绕“重点工作、特色工作、亮点工作”,发挥职业标兵和行业模范的示范效应,打造一批具有行业特色的优质服务品牌。

二是开展“集中帮扶”活动。

定期组织窗口单位和服务行业党员干部深入基层一线,进村入户“结穷亲”,每人帮扶1—2户贫困户,提供“零距离”服务。

同时,采取召开民情恳谈会、进家入户走访、发放民意调查表等形式,广泛征求服务对象的意见建议,通过认真研究、积极解决群众反映的突出问题,让群众切身感受创先争优带来的新变化。

三是开展“三亮三创三评”活动。

进一步抓好在窗口单位和服务行业广泛开展的“三亮三创三评”活动,做到阳光服务、微笑服务、高效服务,真正使窗口单位和服务行业创先争优活动在基层落实,在基层行动,在基层见效,努力把窗口单位和服务行业为民服务创先争优活动打造成群众满意工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