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德育原理练习题

德育原理练习题

一、选择题:1.德育的价值标准是()。

A.善B.美C.真D.丑2.德育过程的真正开端和起点是()。

A.提高品德认识B.激发品德发展动机C.陶冶品德情感D.培养品德行为习惯3.我们国内和国外关于德育基本内容序列化安排大多采用的模式是()。

A.结构迁移说B.螺旋循环说C.阶段连续说D.社会适应说4.作为德育的出发点和归宿,为德育活动指明发展方向的是()。

A.德育目标B.德育内容C.德育方法D.德育效果5.在原始社会,德育采用的是“口耳相传”、“长者施教”;随着文字的产生,竹简绢帛的出现,特别是造纸术和印刷术的发明和应用,读书指导法引进古代学校德育实践;在现代,电影、电视等视听设备的出现并引进教育,运用于德育。

这说明()。

A.社会生产和科学技术发展水平对德育目标具有制约和影响作用B.社会生产和科学技术发展水平对德育内容具有制约和影响作用C.社会生产和科学技术发展水平对德育方法具有制约和影响作用D.社会生产和科学技术发展水平对德育社会形式、规模和结构具有制约和影响作用6.人的品德发展的动力是()。

A.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B.环境影响与个体接受的矛盾C.教育影响与个体接受的矛盾D.人在积极活动过程中引起的品德发展需要与已有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7.在影响人的品德发展的各种条件和因素中,生物因素是()。

A.前提因素B.决定性因素C.主导性因素D.动力性因素8.德育的四项基本内容是指思想教育、政治教育、法纪教育和()。

A.理想教育B.劳动教育C.人生观教育D.道德教育9.德育原理的研究对象是()。

A.德育个别问题B.德育一般问题C.德育规律D.德育原理10.马卡连柯教育思想的核心是()。

A.爱国主义教育B.国际主义教育C.共产主义教育D.集体主义教育11.在对德育内涵的理解上,有人提出了“守一而望多”的原则,其中“守一”意即严格意义上的德育只能指().A.思想教育B.政治教育C.公民教育D.道德教育12.道德教育基本上采取不成规定的师徒授受方式进行,道德教育的内容也是对宗教或圣贤经典思想的解释、理解与实践,这决定了古代学校德育()的特征。

A.经验性B.神秘性C.阶级性D.非专门性13.涂尔干的()往往被视为独立的德育学产生的标志。

A.《教育论》B.《品德概念与品德教育》C.《道德教育论》D.《教育上的道德教育原理》14.孔子认为道德修养的方法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克已内省”,也就是说要()。

A.“过则勿惮改”B.“躬自厚而薄责于人”C.“言必信,行必果”D.“一以贯之”15.学校德育功能从其作用的形态上看,可以分为()。

A.显性功能和隐性功能B.直接功能和间接功能C.理论功能和实践功能D.适应性功能和超越性功能16.以下()不属于班华教授的关于品德“三维结构说”的内容。

A.品德的心理形式B.品德的心理活动C.品德的心理内容D.品德的心理能力17.少年期品德发展的主要特征是( )。

A.适应性B.情境性C.协调性D.动荡性18.从教育学意义上说,()实际上是学生实现完全的道德社会化的起点和前提。

A.集体主义教育B.文明习惯和行为规范的教育C.家庭美德教育D.基本道德品质的教育19.德育过程中的双主体性和交互主体性的关系特性也就是德育过程所具有的()特征。

A.引导性B.正面性C.复杂性D.整合性20.()之间的矛盾常常被认为是德育过程的主要矛盾。

A.德育主体与德育对象B.学校道德教育影响与一般社会道德影响C.德育目标要求同学生的道德发展实际D.学生的道德认知、道德理想、道德实践21.主张“小学学其事,大学穷其理”的德育内容顺序的教育家是()。

A.孔子B.孟子C.王充D.朱熹22.在德育过程的诸多矛盾中,有些学生常常会出现好心办坏事的现象,这往往反映的是()层面上的矛盾。

A.认识性质B.能力性质C.思想性质D.态度性质23.“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中突出体现的德育原则是()。

A.教育影响的一致性与连贯性相结合B.方向性与现实性相结合的原则C.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原则D.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原则24.学生品德形成过程中的成人化、一般化做法,是对()德育原则的违反。

A.知行统一B.说理疏导与纪律约束相结合C.因材施教D.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25.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认真读书、独立思考品德问题和进行自我品德教育的德育方法是()。

A.讲解法B.阅读指导法C.讨论法D.谈话法26.下列哪个不属于陶冶教育法的方式()。

A.人格感化B.环境熏陶C.隐性课程D.艺术熏陶27.麦克菲尔编写的教科书是实施体谅模式支柱的是()。

A.《生命线》B.《生日》C.《学会关心》D.《医院的风》28.主要功能是训练学生品德行为的德育方法是()。

A.品德修养法B.实际锻炼法C.品德评价法D.示范陶冶法29.德育的本质是( )。

A.培养人的活动B.培养人的品德的活动C.培养人的法纪观念的活动D.培养人的思想政治观念的活动30.古代学校德育思想产生于( )。

A.原始社会B.奴隶社会C.封建社会D.资本主义社会二、名词解释:1.德育模式:2.思想品德形成过程:3.德育内容:4.知行统一原则:5.德育方法:6.品德:7.说服教育法:8.集体教育模式:9.螺旋循环说:10.自我教育:三、判断说明题:1.德育过程中教育者只需按照社会要求施加教育影响,不用考虑受教育者的要求。

()2.柯尔伯格的认知性道德发展模式侧重的目的是道德认知,而与学生的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毫无关系。

()3.德育内容具有社会历史性,要随着社会发展变革而变化,因此不能进行系列化安排。

()4.德育目标就是德育目的。

()5.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矛盾。

()6.道德认识和道德动机是判定个体品德的根本尺度。

()7.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相分离。

()8.德育过程同智育过程、美育过程是不相干的。

()9.德育过程就是教育者主宰和控制的过程。

()10.制定正确的德育目标,必须坚持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四、材料分析题:1.让幼儿园的孩子回答改编了的阿莱克斯问题:小明的父亲向他哥哥许诺,如果哥哥可以挣到外出游玩的50元钱,就可以去玩。

后来,父亲改注意了,要哥哥把挣到的钱给父亲。

哥哥撒谎说他只挣到了10元钱,并用剩下的40元钱去游玩了,他在出去游玩前,把这件事告诉了弟弟小明,弟弟小明该不该把这件事告诉父亲?结果:大部分孩子认为应该告诉,因为不告诉爸爸,爸爸知道了,会批评小明和哥哥。

有一部分儿童则认为,如果哥哥对小明好,给小明买好吃的就不告诉,如果对小明不好,不给小明买好吃的就告诉。

极个别的儿童回答说,应该告诉,应为撒谎不是好孩子,好孩子是不应该撒谎的。

请用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对此进行分析,并提出自己的有针对性的教育措施。

2.亚洲太平洋地区教科文组织提出过各国公认的12个核心价值观和5个工具价值观。

12个核心价值观:关心他人,包括家庭和社会成员;关心社会、民族及人类的福利;关心环境;关心文化传统;自尊与自立;社会责任感;精神性或灵性;和平解决冲突;平等、公正、真理、自由。

5个工具价值观:不屈不挠;勇气;合作;是非感;宽宏慷慨。

请结合上述内容谈谈德育内容设计应坚持的方法论原则。

3.在接手三年级的一个新班后,我发现班里有个比较“特别”的孩子:他不仅性格孤僻,而且几乎与班上所有同学发生过摩擦。

经了解,这个孩子的家庭成员文化水平不高,父亲是某娱乐场所的部门经理,性格暴躁,母亲因不堪忍受父亲的个性,在孩子4岁时与孩子父亲离婚。

父母离异后,爷爷奶奶非常疼爱孙子,在物质生活上尽量满足他。

通过家访,我发现这个孩子家的VCD片几乎都是有关枪战、爆炸、打斗等暴力影片,他说自己也最喜欢看暴力电视节目。

针对这些情况,我婉转而客观地与家长分析了孩子的攻击性行为,认为家庭环境对孩子个性形成影响较大,孩子年龄较小,可塑性较强,可及时进行干预以帮助其矫正。

经过协商,他父亲与爷爷奶奶表示愿意支持、配合对孩子的教育,一是决不打骂孩子,二是尽量限制孩子观看暴力影片,三是尽可能多地与孩子进行沟通交流。

同时根据他的实际情况,在学校我们通过合理宣泄、榜样训练等对他进行教育疏导。

实践说明,效果非常明显:他的攻击性行为明显减少,还交上了几个好朋友。

看到他的进步,我感到很满足。

请结合有关德育途径知识分析上述案例成功的原因。

五、简答题:1.运用德育方法有哪些基本要求?2.简述童年期儿童品德发展的主要特点。

3.为了更好地发挥各科教学间接的、隐性的德育影响应该注意哪些方面的问题?4.为什么说学校德育在学生品德发展中起着主导作用?5.你认为在中国出现德育概念泛化现象的弊端是什么?6.构建学校、家庭和社会三结合德育网络的主要模式有哪些?7.阐述德育工作中贯彻严格要求和尊重信任相结合原则的依据和要求。

8.德育主体的素养主要包括哪些内容?9.简述幼儿品德发展的主要特点。

10.选择德育途径的主要依据有哪些?11.在中小学德育工作中,确定德育内容的依据是什么?12.谈谈中小学德育工作中如何贯彻教育的连贯性与一致性原则?13.你认为德育主体的分化给德育工作带来了哪些方面的影响?14.如何理解德育的社会性功能?15.在使用奖励法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时应当注意哪些问题?16.简述德育过程中组织活动和交往时的注意事项。

六、论述题:试论述德育过程是引导受教育者在活动和交往中统一各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

试论述德育过程是教育和自我教育相统一的过程。

试述当代学校德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尝试给出相应的改革对策。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