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教师资格证考试必背简答题123

教师资格证考试必背简答题123

1.近代教育的变化(公立十一) ①国家加强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公立教育崛起②初等义务教育的普遍实施③教育的世俗化④重视教育立法,以法治教。 3.调查研究步骤 ①明确调查目的②制定调查计划 ③准备调查材料和工具④实施调查 ⑤整理调查材料和撰写调查报告。 4.行动研究步骤 ①发现问题②分析问题③设计研究方案 ④研究实施与资料收集 ⑤总结与反思,确定下一步研究问题 ⑥整理和分析资料,撰写研究报告。 8.学校教学的独特功能 ①学校教育为个体发展作出社会性规范 ②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具有特殊功能 ③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具有即时和延时价值④学校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9.小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及其教育意义 ①顺序性☞循序渐进 ②阶段性☞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特征选择合适的教育方法 ③不平衡性☞抓关键期 ④互补性☞长善救失 ⑤差异性☞因材施教 10.教育目的的功能(向鸡评选) ①导向功能②激励功能 ③选择功能④评价功能 教师劳动的特点: 复杂性和创造性;主体和示范;延续和广延;长期和间接;个体和群体; 13.教师知识素养包括哪些方面 (1)学科专业素养 ①精通所教学科的基础性知识和技能 ②了解该学科的发展脉络 ③了解与该学科相关的知识 ④了解该学科领域的思维方法和方法论 (2)教育专业素养 ①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 ②具有良好的教育能力 ③具有一定的研究能力 14.福勒和布朗的教师成长阶段理论 ①关注生存阶段:②关注情境阶段 ③关注学生阶段: 15.新教师成长的途径 ①加强理论学习,优化知识结构(职前) ②借鉴他人经验,加快自身发展(职后) ③参与行动研究,提高自身素质(进修) ④反思教学经验(自我教育) 16.制约课程的因素 ①社会需求②学科知识水平③学习者身心发展特点④课程理论 19.课程实施结构 ①安排课程表②确定分析教学任务 ③研究学生的学习特点④选择确定教学模式 ⑤规划教学单元和课的类型⑥组织并开展教学活动⑦评价教学活动与结果。 20.影像遗忘的因素 ①学习材料的性质 ②识记材料的数量和学习程度 ③记忆任务的长久性和重要性 ④识记的方法 ⑤时间因素 ⑥情绪和动机 21.提高记忆效果的方法(人理解加工三个方法) ①明确记忆目的,增强学习的主动性 ②理解学习材料的意义 ③对材料进行精细加工,促进对知识的理解 ④运用组块化学习策略,合理组织学习材料 ⑤运用多重信息编码方式,提高信息加工处理的质量 ⑥重视复习方法,防止知识遗忘 22.如何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①培养和保护学生的好奇心 ②丰富学生知识,扩大表象储备 ③创设想象情景,引发想象 ④利用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唤起学生的想象 23.如何科学掌握概念 ①感性材料②过去经验③变式④语言表达 ⑤实践 25.学习动机功能 ①激发功能②指向功能③维持功能 28.促进学习迁移教学(三教一学) ①精选教材 ②合理编排教学内容 ③合理安排教学程序 ④教授学习策略,提高迁移意识性 29.加涅学习结果分类 ①言语信息②动作技能③智慧技能 ④态度⑤认知策略 30.建构主义学习论 ①知识观:质疑知识的客观性和确定性,强调知识的动态性 ②学习观:强调学习的主动建构性、社会互动性和情境性 ③学生观:强调学生经验世界的丰富性和差异性 ④教学观:强调情境式学习、合作学习 31.怎样有效对知识进行概括(正反辩论赛科比来启发) ①配合运用正例和反例 ②正确地使用变式 ③科学地进行比较 ④启发学生进行自觉概括 32.操作技能的形成过程(定摸证书) ①操作定向阶段②操作模仿阶段 ③操作整合阶段④操作熟练阶段 33.操作技能培训要求(试讲练范文) ①准确讲解与示范 ②合理安排练习、复习 ③充分有效的反馈 ④建立稳定清晰的动觉 34.加里培林心智技能形成过程 ①活动的定向阶段 ②物质化活动阶段 ③出声的外部言语阶段 ④无声的外部言语阶段 ⑤内部言语活动阶段 35. 影响态度与品德的条件 外部条件: ①家庭教养方式②社会风气③同伴群体 内部条件: ④认识失调⑤态度定式⑥道德认知 36.皮亚杰道德发展阶段论 ①自我中心阶段②权威阶段 ③可逆性阶段④公正阶段 37.科尔伯格道德发展理论 前习俗阶段:①惩罚与服从②相对功利 习俗阶段:①寻求认可②遵守法规 后习俗阶段:①社会契约②普遍伦理 38.小学生品德发展特征 ①逐步形成和谐的道德认识能力 ②言行逐步分化 ③自觉纪律的形成 49.小学德育的方法 (1)说服教育法 (2)榜样示范法 (3)陶冶教育法 (4)指导实践法 (5)品德评价法 (6)品德修养指导法 40.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 ①德育过程是具有多种开端的对学生的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 ②德育过程是促使学生思想内部矛盾斗争变化的过程。 ③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与交往,对学生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 ④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不断前进的过程 41.德育原则(正像制裁一尊书记长) ①方向性原则 ②知行统一原则 ③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相结合原则 ④教育的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 ⑤因材施教原则 ⑥长善救失原则 ⑦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相结合原则 ⑧疏导性原则 ⑨正面教育和纪律约束相结合原则 46.班主任了解学生哪些方面 ①学生个体②群体关系 ③学习和生活情境 47.班主任了解和研究学生的方法 ①书面材料分析法②调查访问法 ③问卷法,谈话法 ④观察法(最常用) 48.良好班集体的特征 ①明确的共同目标 ②健全的组织结构 ③共同的生活和活动准则 ④班级成员之间平等,心理相容的气氛 49.常见班级模式都有哪些? ①常规管理:制定和执行规章制度 ②平行管理:集体和个人的管理结合起来 ③民主管理:调动学生,发挥每一个学生的主人翁精神,每个人参与到班级事务 ④目标管理:总体目标、小组目标、和个人目标 50.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都有哪些? ①备课②上课③作业的布置和批改 ④课外辅导⑤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 51.一堂好课标准 ①目标明确②重点突出③内容正确 ④方法得当⑤组织严密⑥表达清晰 ⑦气氛热烈 52.认识论的特点(简述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的表现 ①间接性②交往性③教育性④简捷性 53.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①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相结合 ②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相统一 ③传授知识与提高思想相结合 ④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相结合 54.教学过程的结构* ①心理准备(引起学习动机) ②领会知识(中心环节) ③巩固知识 ④运用知识 ⑤检查效果 55.小学常用教学原则 ①直观性原则 ②启发性原则 ③巩固性原则 ④循序渐进原则 ⑤因材施教原则 ⑥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⑦量力性原则(可接受性原则) ⑧思想性和科学性相统一原则 56.直观性教学原则的要求有哪些? ①正确选择直观教具和现代化教学手段; ②直观要与讲解相结合; ③重视运用语言直观 57.启发性原则要求有哪些? ①教师应讲的少而精,给学生留出思考的空间; ②调动学生的主动性; ③设置问题情境,使学生处于积极思维的状态; ④培养学生的思维方法,使学生学会思考 58.谈话法要求有哪些? ①要准备好问题和谈话计划 ②要善问 ③要善于启发诱导 ④要做好归纳,小结 59. 班级管理的原则(材料题) 方向;全面管理;自主参与; 教管结合;全员鼓励;平行管理 60.影响学制的因素 ①生产力和科技发展②社会制度③人口 ④年龄特征⑤外国学制 61.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 ①加强当前教育与小学教育的衔接 ②义务教育年限延长 ③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综合化 ④高等教育大众化 ⑤终身教育体系的构建 62.训练原则(煮花生特见效) ①主体性原则②内化性原则③特定性原则 ④生成性原则⑤有效监控⑥个人效能感原则 63.促进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策略 (1)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2)课堂中正确引导 (3)注重激励与表扬,对学生进行正强化教育 (4)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在活动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5)发挥家长的作用,形成家庭与学校共同培养学生学习习惯的合力 (6)分层渐进,注重对学生进行个别辅导 (7)建立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评价体系 19.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 (1)在对待师生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尊重,赞赏(2)在对待教学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帮助,引导(3)在对待自我上,新课程强调反思(4)在对待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合作 教师观 (1)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具体来说,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参与者。(2)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3)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4)从学校与社区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社区型的开放教师。 新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 (1)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2)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3)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4)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5)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6)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 2.古代学校教育的特征 (1)阶级性(2)道统性(3)专制性(4)刻板性(5)象征性(6)宗教性 5、简述影响身心发展的因素及作用 (1)遗传素质,遗传素质为个体身心发展提供生理前提和物质基础,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可能 (2)社会环境,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包括机遇、条件和对象 (3)学校教育,学校教育在个体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4)个体的主观能动性,促进个体发展从潜在的可能状态转向现实状态的決定性因素 8、简述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及代表人物 (1)个人本位论,确定教育目的应从人的本性、本能需要出发,使人的本性和本能得到高度发展。 其代表人物有卢梭、洛克、 夸美纽斯、福禄倍尔、斐斯泰洛奇及中国古代的孟轲等人; (2)社会本位论,确定教育目的不应该从人的本性需要出发,应该从社会需要出发,社会需要是确定教育目的的[性一依据。其代表人物有孔子和斯宾塞、涂尔干、孔德、赫尔巴特、凯兴斯泰纳等; (3)教育无目的论,教育过程就是教育目的,教育之外再没有什么教育目的。其代表人物是美国的实用主文教育家杜威; (4)教育目的的辩证统一论,主张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教育目的要考虑人的身心发展的各个要素。这是马克思主义的教育目的论。 9、简述素质教育的内涵 (1)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教育 (2)素质教育是全面发展的教育 (3)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 (4)素质教育是以增养创新精神为重点的教育 10、简述我国近代学制及特点 (1)1902年壬寅学制,首次制定了近代学制,但是末实施 (2)l904年癸卯学制,这是我国第一个正式颁布实施的学制,体现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 (3)l9l2年壬子癸丑学制,第一个具有资本主文性质的学制,倡导在小学实行男女同校 (4) l922年壬戌学制,即“刘三三制”,以美国学制为蓝本,首次兼顾了升学及就业 40、简述响能力形成和发展的因素 (1)遗传素质(2)环境和教育(3)实性活动 (4)个人的主观能动性 43、简述耶克斯多德森定律 答:又称“倒U曲线”,是指中等程度的动机激起水平最有利于学习效果的提高。最佳的动机激起水平与作业难度密切相关:任务较容易,最住激起水平较。在比较容易的任务中,工作效率随动机的提高而上升;随任务难度的増加,动机的最住水平有逐渐下降的趋勢。一般来讲,最住水平为中等强度的动机。 44、简述影响迁移的因素 (1)学习情境的相似性 (2)学习材料的性质 (3)学习活动的多样性 (4)学习的熟练和理解程度 (5)年龄特征及智力水平 45、促进学习迁移的教学策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