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课外阅读练习题-精选含答案1.课外阅读。
筷子①说起中国的筷子,话可就长了。
②据史料记载,最早的筷子出现在距今三千多年的新石器时代。
到了商代,筷子称为“箸”(zhù),大约过了上百年后改为“筷”。
从读音和字形上可以看出,筷子最原始的作用是帮助进食。
③使用筷子不只是能吃饭那么简单,还有很多好处呢!通过实验发现,用筷子时要牵动手指、手腕、手臂,甚至肩膀等30多个关节和50多处肌肉。
由此可见,用筷子吃饭()进食方便,()可以锻炼手指的协调性,增强脑力,十分有益身心健康,真是一举多得啊!④中国的筷子原料各异、做工精细。
杭州天竺筷,是由佛教名山天竺山的细白竹做成。
花纹清晰、浓淡相映,令人爱不释手的福州漆筷选用上等毛竹或优质楠木做原料,以国内特产的生漆打底、附面。
漆筷头上印有寓意吉祥的鸟兽花草和各地名胜图案。
[ A ] 陕西省商洛地区生产的商洛冬青木烙花筷,是陕西省一项著名特产。
它利用当地生长在悬崖峭壁上的多年生“崖冬青木”为原料。
制作时,烙花艺人用300~500℃的电热钢火笔,在细细的筷子上绘出明快雅致的花纹。
[ B ]⑤中国筷子深受世界各国人民的喜爱。
[ C ]现在,在国外凡吃中餐者,几乎都用筷子。
大家以学习使用筷子为乐趣。
许多来中国旅游观光的外国客人总愿带回几双中国筷子作为纪念。
小小的筷子传承了中华民族的悠久文化,传递了浓浓的友谊之情。
(1)短文是从哪几方面介绍“筷子”的?________(2)选择正确的关联词语填入第③自然段的括号中。
(3)短文中标出了[A][B][C]三个位置,如果把下面这句话放在文中,最合适的位置是()。
“1972年2月,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总理在人民大会堂举行国宴使用的商洛冬青木烙花筷,就被一位加拿大记者带回了自己的国家。
”(4)第③自然段中划横线的语句能不能删去?结合短文内容写出理由。
________【答案】(1)围绕“①筷子历史悠久;②使用好处很多;③原料各异做工精细;④深受世界各国人民喜爱”这四方面回答。
(2)不但……而且……(3)C(4)不能删去。
运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准确具体地写出使用筷子的好处。
【解析】【分析】(1)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
解答时要带着问题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再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即可。
(2)考查关联词的运用。
解答时要先理解分句前后表示的是何种关系,再根据句子的意思来选择恰当的关联词语填写。
此题分句前后是递进关系。
故选“不但……而且……”。
(3)此题主要考查了语句衔接,结合上下文进行分析判断,并且结合所给三处内容进行分析即可。
(4)考查学生的辨析能力。
此类型的题目答案一般都是否定的。
把二者做一对比,表达效果方面考虑。
然后结合具体语境进行分析。
故答案为:(1)围绕“①筷子历史悠久;②使用好处很多;③原料各异做工精细;④深受世界各国人民喜爱”这四方面回答。
(2)不但……而且……。
(3)C。
(4)不能删去。
运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准确具体地写出使用筷子的好处。
【点评】(1)此题考查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前提下筛选相关信息并加以概括的能力。
(2)本题考查学生对关联词语的使用。
理解句子,分清分句前后之间的关系。
然后再来选择恰当的关联词语,使句子连贯。
(3)此题主要考查结合语境补写句子的能力。
(4)此题考查学生的辨析能力。
2.读小伙伴的习作,学方法。
(三)樱桃不仅外表漂亮,它的味道也是香甜可口的。
红红的樱桃让人看了就忍不住流口水,摘一颗樱桃放进嘴里,一股香甜的汁水沁人心脾,甜中略带点酸,让人回味无穷。
(1)请把文中描写樱桃的味道的句子画上横线。
(2)读了这段习作,我知道观察水果时还可以尝一尝________。
【答案】(1)它的味道也是香甜可口的。
摘一颗樱桃放进嘴里……让人回味无穷。
(2)味道【解析】【分析】(1)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
解答时要带着问题细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就能找到答案。
(2)解答时要带着问题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再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即可。
故答案为:(1)它的味道也是香甜可口的。
摘一颗樱桃放进嘴里……让人回味无穷。
(2)味道【点评】(1)此题考查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的能力。
(2)此题考查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并加以概括的能力。
3.专项阅读。
阅读下面绘本的封面示意图,回答问题。
(预测故事情节,感受阅读的乐趣)(1)这本绘本的名字是《________》,由这个名字我可以猜想到书中发生的事情为:________。
(2)从这本绘本封面示意图上的图画来看,兔妈妈和小兔的感情怎样?【答案】(1)逃家小兔;小兔从家里出走了(2)兔妈妈十分爱小兔,小免也爱妈妈。
【解析】【分析】分析图表应注意:①注重整体阅读.对这类考题,应当先对材料或图表资料等有一个整体的了解,把握一个大主题或方向.要通过整体阅读,搜索有效信息.②重视数据变化。
数据的变化往往说明了某项问题,而这可能正是这个材料的重要之处,这也是得到观点的源头.③注意图表细节.图表中一些细节不能忽视,它往往起提示作用.故答案为:(1)逃家小兔、小兔从家里出走了(2)兔妈妈十分爱小兔,小免也爱妈妈。
【点评】此题考查识图获取信息的能力。
解答时,先从给出的材料里提取答题的信息点,然后予以综合解答。
4.阅读课文片段,完成练习。
我走在院墙外的水泥道上。
水泥道像铺上了一块彩色的地毯。
这是一块印着落叶图案的、闪闪发光的地毯,从脚下一直铺到很远很远的地方,一直到路的尽头……每一片法国梧桐树的落叶,都像一个金色的小巴掌,熨帖地、平展地粘在水泥道上。
它们排列得并不规则,甚至有些凌乱,然而,这更增添了水泥道的美。
我一步一步小心地走着,一片一片仔细地数着。
我穿着一双棕红色的小雨靴。
你瞧,这多像两只棕红色的小鸟,在秋天金黄的叶丛间,愉快地蹦跳着、歌唱着……当我背着书包去上学时,第一回觉得,门前的水泥道真美啊!(1)在横线上填上恰当的词语。
________的叶丛 ________的水泥道 ________地排列 ________地歌唱(2)根据选文内容填空。
①每一片法国梧桐树的落叶像________,表现出“我”对梧桐落叶的________;一双棕红色的小雨靴像________,体现了“我”________的心情。
②读画线句子,句中“小心地”“________”体现出“我”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3)从哪里可以看出门前水泥道的美?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 水泥道上有很多的小鸟。
B. “我”可以在上面穿小雨靴。
C. 水泥道上有很多的落叶。
(4)你上学时,会路过怎样的道路呢?观察下边的图片,发挥想象,写出几个词语和一个句子来。
【答案】(1)金黄;美丽;规则;愉快(2)一个盒色的小巴掌;喜爱;两只棕红色的小鸟;愉快;仔细地(3)C(4)词语:阳光明媚,秋高气爽句子:略【解析】【分析】(1)词语搭配就是修饰语和中心语搭配得当,能将意思表达得更好,更准确。
这道题从结构上看是“形容词(或限制词)+的+名词”和“修饰词语+地+动词”,应按照语言习惯合理搭配即可。
(2)本题主要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
解答本题,需要回顾课文的内容,然后结合前后句(题目提供的信息)进行补充填空即可。
(3)解答此类题目关键是抓住各项表述的要点,仔细阅读短文内容,比较判断正误。
(4)看图写话要通过仔细观察,展开想象,能够写出每幅图“最重要的情节”,并能够用上恰当的语言。
别人一看就知道这句话写得就是这幅图的内容,而不是其他图的内容。
写话的字数没有限制,只要能把故事写完整就可以。
但要写完整。
故答案为:(1)金黄、美丽、规则、愉快(2)一个盒色的小巴掌、喜爱、两只棕红色的小鸟、愉快、仔细地(3)C(4)词语:阳光明媚,秋高气爽。
句子:略【点评】(1)从给出的词语中找规律,掌握词语的结构,做题就容易了。
平时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积累好词好句。
增加词汇量。
(2)这道题是按课文内容填空,一定要熟悉课文,边读边思考,才能填好每一空。
(3)此题考查学生对短文的内容的理解的能力。
(4)主要考查学生看图写话的能力。
发挥合理的想象,运用流畅的语言,写出了图画所展现的中心内容。
5.阅读课文片段,完成练习。
a.上课了,不同民族的小学生,在同一问教室里学习。
b.大家一起朗读课文,那声音真好听!这时候,窗外十分安静,树枝不摇了,鸟儿不叫了,蝴蝶停在花朵上,好像都在听同学们读课文。
最有趣的是,跑来了两只猴子。
这些山林里的朋友,是那样好奇地听着。
c.下课了,大家在大青树下跳孔雀舞、摔跤、做游戏,招引来许多小鸟,连松鼠、山狸也赶来看热闹。
(1)在下面的横线上填上表示动作的词语。
________课文 ________舞 ________热闹(2)选段中a、b、c三个画线句子分别应该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语气来读。
A.自豪 B.平静 C.欢快(3)这一段描写了民族小学的学生________的两个情景。
A. 安静时和热闹时B. 上课时和下课后(4)比一比,填一填。
①这时候,窗外十分安静。
②这时候,窗外十分安静,树枝不摇了,鸟儿不叫了,蝴蝶停在花朵上,好像都在听同学们读课文。
第②句与第①句相比,你喜欢哪一句?为什么?(5)大青树下的小学和你的学校一样吗?如果不一样,请你说说不一样的地方。
【答案】(1)朗读;跳;看(2)B;A;C(3)B(4)我喜欢第②句。
因为第②句通过描写树枝、鸟儿、蝴蝶的状态,具体地写出了窗外安静的场景。
(5)不一样。
①这是一所多民族小学。
②这所学校在山上。
③上课是敲古老的铜钟。
【解析】【分析】(1)本题对课文内容的考查,仔细阅读,找出正确答案。
(2)本题对句子朗读语气的考查,第一个句子是陈述句,朗读时用平静的语气,第二个句子是感叹句,朗读时用自豪的语气,第三个句子描写的场景十分欢快活跃,自然要用欢快的语调。
(3)本题是对课文内容的考查,要熟练掌握课本知识,这一段描写了民族小学的学生上课时和下课后的两个情景。
(4)本题是对语言表达的考查,第一句简单概括窗外安静的特点,而并不具体,第二句则通过几方面来表现如何安静,表述上更加详细具体。
(5)结合自己学校的特点作答,合理即可。
故答案为:(1)朗读、跳、看(2)B、A、C(3) B(4)我喜欢第②句。
因为第②句通过描写树枝、鸟儿、蝴蝶的状态,具体地写出了窗外安静的场景。
(5)不一样。
①这是一所多民族小学。
②这所学校在山上。
③上课是敲古老的铜钟。
【点评】(1)本题是寻找词语搭配中的动词,仔细阅读短文逐个寻找。
(2)本题是对句子朗读语气的考查,平时朗读是注意每个句子是哪类句子,例如陈述句,反问句,感叹句各自的语调区别,还要注意所描写的情景是什么。
(3)本题是对作者描写场景的考查,一定要对课文内容熟练掌握。
(4)本题是让学生语言表达的巧妙之处,同样的一句话,不同的表达方式效果是完全不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