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电影档八佰观后感想5篇
从电影院出来的时候。
我的口罩已经被我的泪水打湿。
眼睛都已经哭肿啦!心中百感交集。
影片所表达出来的这种爱国精神值得我们学习,不单单只是为了自己,还是为了我们整个国家!我爱中国!中国加油!中华加油!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接下来请欣赏:八佰观后感。
八佰观后感1
今天给大家分享一部电影——《八百壮士》。
请注意,这不是即将在8月21日上映的《八佰》,虽然这两部电影拍的是同一件事。
《八百壮士》是对岸的“中影”在1975年上映的电影。
也许是因为被对岸“捷足先登”,先用了“八百壮士”这个片名,导演管虎为了不拾人牙慧,只好取名“八佰”吧。
(这纯属本人瞎猜的哈)
读中学时,我在历史课本上知道了淞沪会战,也知道其中有八百壮士死守四行仓库的壮举,但是更多的细节就不清楚了。
因为那时能获取到的相关书籍和影视资源极其有限。
在我们这边,除了《地道战》、《地雷战》、《狼牙山五壮士》等,能够反映国军正面战场的抗战影片好像就只有《台儿庄战役》了。
在八一三淞沪会战中,国军88师524团团长谢晋元,为牵制日军,掩护大部队后撤,率领480名军人,号称八百壮士,固守四行仓库,达三个月之久。
本片叙述的就是他们英勇战斗的故事。
影片再现了当年战斗的惨烈和悲壮。
下次再去上海,一定要去四行仓库抗战纪念馆看看,缅怀英烈。
影片中的女童子军杨慧敏确有其人,林青霞在开机前还与真人合影。
看来这位女童子军后来也去对岸了。
上级要求谢晋元他们留下抵抗时,说了两个目的:一方面掩护部队撤退,一方面制造情况,提高日内瓦国际联盟的注意。
看到这里,我是感到既悲壮,又悲哀。
悲壮是因为以命相拼,以死相博;悲哀是因为弱国无外交啊。
花那么大的代价,就为了争取国联在上海进行所谓的“调查”。
难道当时的国民政府还没吸取前车之鉴吗?
之前的“九一八”事变和“伪满洲国”,当时的国联又调查出来个啥来呢?此后的纳粹德国吞并苏台德地区、瓜分波兰的行径,又再次印证国联的绥靖和无能。
当时积弱积贫的中国,哪还有寻求外交斡旋的实力和“本钱”呢?
只有抛弃一切幻想,全国军民一心,奋力抵抗才是正道。
二战结束后中国在联合国的“五常”地位,不就是靠自己硬打出来的么?
本来去年就在等管虎的《八佰》,谁知电影没过审,据说是因为片中“国旗”场面太多。
当时想在网上碰下运气,找一找流出版,没想到竟搜到了这部《八百壮士》,就赶紧下载收藏了。
最近看到《八佰》即将上映的消息,这才想起翻出来先看看《八百壮士》。
影片细节就不多说了,以免剧透。
强烈推荐各位这两部电影都看看,再对比一下,看看哪边拍得更好。
不过,无论对岸的这部有没有管虎拍的好,其意义都不同寻常。
彼时的对岸,还以正统自居。
可现如今,对岸连正统都懒得跟你争了,人家是“不统”的在执政,一直在不遗余力地“去中国化”。
估计对岸现在压根不想拍这种题材的电影了。
八佰观后感2
就在前天我和父母一同去看了《八佰》这部电影,网上都说这部电影十分好看,所以我们就前往了电影院去观看。
故事原型为1937年发生于上海的四行仓库保卫战,此战为淞沪会战最后一役,故事围绕“八百孤军血战四行仓库”展开。
1937年淞沪会战末期,中日双方激战已持续三个月,上海濒临沦陷。
第88师262旅524团团附谢晋元率420余人,孤军坚守
最后的防线,留守上海四行仓库。
与租界一河之隔,造就了罕见的被围观的战争。
为壮声势,实际人数四百人而对外号称八百人,“八百壮士”奉命留守上海闸北,在苏州河畔的四行仓库鏖战四天,直至10月30日才获令撤往英租界。
这部电影最让我感动的便是几位战士背着炸药包往下跳念
名字的时候,想一想他们也是有血有肉的人,他们也是有父母妻儿的人,所以他们都在那个时候往下跳也是十分勇敢的。
还有更多让我感动的片段,他们400多名战士都十分的勇敢,为了不让四行仓库变成他们的坟墓,他们只能在那里抵抗,最后他们赢得的胜利。
而这部电影充分的发挥了中华民族坚持不懈的精神。
八佰观后感3
昨天我看了八百这场电影,剧情开始当时的四行仓库和英法租界只一河之隔,租界里灯红酒绿,赌场、戏院正常营业,街道上熙熙攘攘。
然而就在河对岸团副谢晋元告诉大家:这里是我们最后的阵地,也是我们的坟墓。
坚守在这里的四百多人并不是想当英雄,也不想呈英雄,而是经过战火的洗礼变成勇敢的壮士,致死抵抗日本侵略者。
对岸观战的大学生看到战士们的英勇战斗被感召,偷偷渡河要加入他们的队伍。
战争不是浪漫,而是用生命去拼搏。
谢团长明知坚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