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据法学第二讲方案
(注重当事人证词,还有证人证言、物证、勘验结果、 神示证据等,除重视采用当事人的证词外,还重视其他证 据的使用。)
6、物证技术发展较早
色听就是看他的脸色,这个人一进来面对法官的时候,就面红耳赤,这 也是人很紧张的一种反应,甚至那脸上都流出很多的汗水,那法官也可以以 此裁定他说的是假话,他有罪。
目听,是看他的目光,敢不敢与法官对视,就是当法官用目光注视犯罪嫌 疑人的时候,他的目光可能会躲避,那么这也可以反映出是他心里有鬼,他 说的是假话。
“十五贯”式思维
二十一世纪的中国:唐山 大冤案的主角李久明,因 为与被害人的妹妹曾有暧 昧关系,被认定有作案嫌 疑,而就在作案时间不明 (有不在场时间证人)、 动机不明(与被害人的妹 妹有隙不能作为证据)、 作案过程不明(口供交待 的细节严重不符),而且 有明显刑讯逼供的情况下, 判被告人死缓。
4、刑讯是获取被告人口供的法 定手段
偏重口供,刑讯逼供是必然的结果。审讯时可以依 法刑讯;在中国的历史上,刑讯是合法的取证手段,在欧 洲一些国家的历史上,刑讯也是一种合法的取证手段。所 以,刑讯逼供在很长历史时期内都是普遍存在的一种社会 现象。当然在中国历史上,对刑讯也曾经有过这样或那样 的限制,这是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比如说从宋朝到明朝, 对于刑讯有具体的规定。比如说,一次对被告人刑讯只能 打三十板,只能打三十下,有的时候呢还规定总数不能超 过二百下。如果你打三十下,一次打三十下之内,这是合 法的,打到三十下你必须休息,让被告人也休息休息,然 后再继续打。如果你一次超过三十下,那你就是违法的, 这是对刑讯的一种限制。同时,还存在大量的法外用刑。 辛亥革命后,刑讯逼供被明令废止,但是实践中未杜绝。
宋慈:《洗冤集录》
朴素的证据观 法庭科学之先驱
《洗冤集录》
狱事莫重于大辟,大辟莫重 于初情,初情莫重于检验。
狱情之失,多起于发端之差, 定验之误。
法庭科学的萌芽
《洗冤集录》成书于公元1247年,是世界上 第一部法医学著作
中国古代证据制度的特点
1.以有罪推定为基本原则。 在中国历史上,虽然有人在夏朝的时候
之
在执于涂
盟
丹之孟,
诅
山,涂司
。
西是之神
。
更多资料参考夏之乾:《神判》,上海三联书店出版
云南景颇族的神判
1.闷水:通常用于处理较大的盗窃案件。由山 官和寨中老人共同确定闷水的时间、地点等。 届时,双方亲友到场作证,先由巫师念咒后, 双方各沿插入深水里的竹竿闷入水底,谁先露 出水面即判为输方。
2.捞沸水锅(或油锅):烧一锅开水,投入铜 钱等物,由巫师念咒后,双方同时伸手入锅捞 取投放之物,谁的手烫伤重谁就输。
人断
智慧断案
包龙图:八十老翁生一子人皆言非是吾子家业 田园交付与女婿外人不得争
过于执:“看她艳若桃李,岂能无人勾引?年 正青春,怎会冷若冰霜?她与奸夫情投意合, 自然要生比翼齐飞之意。父亲拦阻,因之杀父 而盗其财,此乃人之常情。这案情就是不问, 也明白十之八九了。”——《十五贯》
古代公案《窦娥冤》
所谓“以五声听狱讼”,其实就是我们 现在讲的要察言观色。
五声,首先比如说要辞听、色听、目听、 耳听等等。
这些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你在审理案件的时候,面对犯罪嫌疑人的时 候,你要看一看,他的反应是什么。
辞听就是说他在说话的时候是不是很坦然,是不是很流畅,如果他讲话 吞吞吐吐那说明他可能说的是假话,他有罪。
(注:《唐律疏汉·断狱律》)唐律对证人制度的规定还 反映出古代诉讼中专横与擅断的特点。在审理案件中,不 仅可以刑讯被告人,还可刑讯证人。唐代对证人证言的证 明力还作出了相应的规定,一般案件“三人以上明证其事, 始告定罪”“三人证实,二人证虚。”
(注:《唐律疏汉·断狱律》)可见只有三人以上提供 的证言,在法律上才能作为定罪的证据,这种形式主义 “众证定罪”的原则,到明、清时仍沿用不致。
除了口供,其他形式证据也有不同程度的发展。(司 法官认定案情的时候,除五听外,还参照其他证据。)例 如证人证言问题,从秦代已开始注意询问证人,获取证人 证言,但对证人证言制度最为详尽规定开始要首推唐律。 唐律中明确规定证人资格问题。“旬八十以上,十岁以下 及笃疾”者,因缺乏作证能力,“皆不得令其为证”。
5、自由证明是法官认证的基本模式
法官对证据的采信和案件事实的认定 基本不受法律限制,享有很大的自由裁量权。 尽管有“断罪必取服输供词”和“据众证定 罪”(《唐律疏议》:众者,三人以上明证 其实,始合定罪。)等规定带有法定证明色 彩,但是这只是个别性的规定,从总体上来 说,中国古代的司法官员在评断和使用证据 上仍然享有很大的自由裁量权。
入罪罪杖明移检尸凡 人论亦八者易官变检 罪。如十,轻吏,验 论若之。正重相及尸 。受。仵官增见不伤 赃财因作杖减符亲, 重,而行六尸同临若 者故罪人十伤尸监牒 ,检有检,不状视到 计验增验首实,,托 赃不减不领,及转故 以以者实官定不委不 枉实,符杖执为吏即 法者以同七致用卒检 各,失尸十死心,验 从以出状,根检若, 重故入者吏因验初致 论出人,典不,复令 。
E.Adamson Hoebel, The Law of Primitive Man
2.1 制度变迁与法律发展
制度的合理性是在历史中展开的 制度的形成和更替实际上并非人类
有意识地创造 只有回头看才能理解制度,而制度
本身却永远是向前的 对历史上的法律制度的批判,要怀
着审慎和谦恭之心
2.2 中国古代的证据和断案
贞贞 :: 王王 闻闻 不唯 唯辟 辟? ?
“廌”
王 充
无令陶 罪羊治
︻ 论 衡
则触狱 不之, 触,其
·
是 应
。有罪 罪疑
篇 则者
︼ 触,
,
中国法的品格乃是非神非俗,亦神亦俗,神在俗中,俗蕴涵神。 梁漱溟
《卜筮正宗》
诅誓和血迹神判
有
请所于夏
狱
望,巴后
讼
,其。启
者
居衣巴之
,
山有人臣
则
上血二曰
使
,者讼孟
3.煮米:双方出同样大小的一包米,由巫师念 咒后将米包投入锅内煮,煮一会取出看,谁的 包内有生米则为输方。
4.鸡蛋清卦:若同时怀疑若干人有偷窃行为, 而又无法判明,失主就暗中到所怀疑的各家 取房顶茅草一根,请山官、长老作证,将所 怀疑的人找来;由巫师念咒后,将所取的茅 草放入碗内,再把蛋清倒入碗中搅,如蛋清 先粘在谁家的茅草上,就断定谁为行窃者。
唐代,口供这一证据制度已趋于成熟、完善。但同时 也规定,只要证据确凿,被告人即使不承认所控罪行,也 可以断案,而且还强调“疑罪从轻”。
唐代以后的宋、元、明、清在关于口供的规定上基本 与唐代一致,有时甚至有倒退的趋向。如在明朝,为加强 专制极权制度,设立了“东西厂”,“锦衣卫”特务机构, 刑讯逼供一度恶性化。至明、清时,“疑罪从轻”的传统 也被取消。
证据裁判主义的萌芽
“断罪必取输服供词”;“罪从供定”
“据众证定罪”;“亲亲得相首匿”
“赃状露验”;“两造具备,师听五辞”
其 眸 子 视 , 不 直 则 眊 然
则 惑 ) ; 五 曰 目 听 ( 观
耳 听 ( 观 其 听 聆 , 不 直
)
息 , 不 直 则 喘 ; 四 曰
(
)
然 ; 三 曰 气 听 观 其 气
昂格尔认为:
中国古代之所以不能产生西方式的法律体系的原因有 二:一是没有独立的社会集团,中国古代“士”的依 附性和商人的屈从性;其次是没有超验的观念和与之 相连的神法体系,也就是说,缺乏一种超出实在法之 上的更新的法——自然法,因而不具备西方式法律体 系的思想条件。 换言之, 是谓中华法系的形成乃是 在宗教外部产生的,中国法中的“礼”,如果说它与 宗教有什么关联的话,那仅仅是形式上的,在完全世 俗化和经验化为特征的中国法中并不存在西方式的超 验自然法。在天、人、神、俗的格局中,中国法的准 据便是在人心,即“天道、天理、人情”的贯通性。 而西方自然法乃是纯然外在、形式化的准据,人与上 帝永远存在距离,神法、假想自然法总是能作为赋予 法以神圣性的抽象理念而存在。
(
观 其 颜 色 , 不 直 则 赧
不 直 则 烦 ) , 二 曰 色 听
一 曰 辞 听 ( 观 其 出 言 ,
以 五 声 听 狱 讼 , 求 民 情
)
:
, ,
讼凡
以 图
民 讼
正以
之地
。比
正
之
;
地
司
厉 掌 盗
周 礼
贼
之
任
器
货
贿
审命
断理
,瞻 礼
决伤 记
狱、
讼 必 端 平
察 创 、 视
折
、
物证技术之滥觞
3、定罪重视被告人的供述
在中国古代的刑事审判活动中,被告人的口供一直被 视为最重要的证据,最有力的定罪证据。于是,“断罪必 取服输供词”成为封建法律中的一条审判原则,并遵从所 谓的“无供不录案”的诉讼规则。
秦汉时期,仍旧保留了对口供的一贯重视,为获取 被告的供述,可以不择手段。建立了合法化,制度化的刑 讯制度的,口供制度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耳听就是他的反应,有的犯罪嫌疑人在接受法官询问的时候,当然现在也
可能是接受侦查员询问的时候,总好像听力很迟钝,你问他,他总是反复地 问,你说的是什么,您再说一遍。这实际上反映出他心里在做一些防御的准 备,那么也可以看作是一种说假话,或者有罪的一种征象。
《周礼》中有关当时的法官以“五听”断案的论述。
自秦至清的诉讼中,比较重视 通过观察犯罪现场、检验尸体伤痕 来收集物证和其他证据。从睡虎地 《秦简·封诊式》所载的现场勘察 和尸体检验文书案例来看,当长官 接到辖地发案报告后,就必须立即 派官吏去现场进行勘验。勘验时不 仅要详细勘察现场情况,检验尸体 的伤痕,而且要向被害人及其家属 和邻人了解情况。到了宋代,更制 定了比较系统的勘验规则(见《洗 冤集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