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青少年犯罪心理学论文
浅析基于学校心理学视角的青少年犯罪行为
摘要青少年犯罪行为为各国的普遍现象,是由于其年龄阶段和心理发展特点引起的。
如何发挥学校的作用,降低青少年犯罪率,引导青少年健康发展为学校心理学研究的重要
课题。
关键词青少年犯罪学校心理学预防和干预
学校心理学主要是研究身心有缺陷和学习有困难的5~18岁的“问题”青少年。
作为
学校心理学最主要的任务和目标是通过心理诊断,把握学生异常行为的原因,为学生身上
出现的异常表现进行干预,提供咨询。
据统计,在我国中小学中,有相当大一部分儿童约
占10%左右学习不良。
我们从调查研究中了解到,学习不良儿童不但是中小学教育的一个“顽症”,而且引起了诸多问题如辍学、逃学、青少年犯罪等问题。
在众多对学习不良儿
童进行的研究来看,学校心理学的贡献是独特且令人鼓舞的。
1 青少年犯罪高峰现象概述
“青少年的犯罪率远高于其它年龄段的犯罪率”为各国共同面临的问题;一旦迈入青
少年期,犯罪率就飙升至高峰,随后逐渐降低。
Moffitt通过对官方统计数据的分析发现
对于犯罪青少年而言,实际上存在着两种不同类型的犯罪:一种犯罪称作终身型反社会行为,具体表现为其一生都会持续犯罪;另一种是仅在青少年时期犯罪,其被称为青少年暂
时型反社会行为。
这也就意味着,在青少年犯罪高峰现象中的大部分的青少年犯罪只是暂
时的,仅有少部分的青少年会选择终身犯罪。
2 青少年犯罪的心理学原因分析
为什么会出现青春期的大量反社会行为呢?有几种理论对这个现象进行了解释。
Moffitt提出的成熟代沟理论认为:
由于生理成熟与社会角色的发展不匹配而引起的矛盾引起了行为的偏差。
而Newman 和Ferracuti对青少年犯罪的心理学说进行整理后,将其分为人际因素论和个体因素论两
大类。
持人际因素论者认为青少年在人际交往中出现的问题为青少年犯罪行为产生的重要
影响因素。
人际交往问题可能呈现两种情况,要不是与青少年关系密切的家庭、社会团体
本身有问题,要不是他们与青少年之间的交流出了问题。
个体因素论又被分为可变和不可
变两种,不可变个体因素论的学者将青少年犯罪行为产生归因于青少年的内在特质或一些
难以改变的因素,如遗传基因与生理特质。
可变个体因素论的学者将青少年犯罪主要归因
于少年个体可改变的内在特质。
他们认为如果能够较好的解决这些因素,个体则不会步入
歧途。
目前国际上通用的解释青少年犯罪原因的范式为一般犯罪理论。
一般犯罪理论认为所
有的犯罪都有共同的特质:为了追求利益。
绝大多数会采取犯罪行为的人,只不过是想追
寻立即满足,不顾长远后果,行动缺乏计划的犯罪性倾向者。
又有人称低自我控制者。
Gottfredson与Hirschi认为犯罪人低自我控制归咎于不良或无效的社会化,而学校的教
育与家庭的教养为个体社会化主要途径。
3 青少年犯罪行为的预防与干预策略
3.1 重视家庭教育
事实证明:生长在不和睦的家庭的孩子,由于关爱的缺乏,就难以养成活泼外向热情
的性格;父爱母爱的残缺,也必然难以形成健全的性格;家长们尤其是长辈们对孩子溺爱,
导致孩子自我中心严重,自私自利;另外有些家长的教育方式简单粗暴,或是忽视等,都
会对孩子的良好成长造成不健康的影响,从而成为青少年犯罪的诱因。
抚养子女,教育子
女是作为父母应尽的责任和义务,是父母家庭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最基本的要求和体现,
同时也是青少年犯罪预防的基础。
3.2 依仗学校教育
学校作为青少年活动的主要场所,学校教育与学生的心理活动及行为有着密切关系。
因此,要落实抓好学校教育,把学校作为青少年违法犯罪控制的依仗。
思想政治教育的辅导:行为上的改变主要源自于思想上的改变,因此,除了在学校进
行优秀传统教育和社会公德教育外,还需要加强对学生思想的教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
等的教育。
学校要把德育工作放在突出位置,增强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辨别真假的能力
及辨别善恶的能力。
形成良好的社会道德意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下
转第231页上接第229页
道德品格的辅导:形成良好的行为规范是青少年适应社会的必要条件和前提,不良的
行为规范是引发青少年适应不良的重要因素。
对青少年进行道德品格的辅导就是为了使青
少年将社会公认的道德原则和规范内化,提高其道德境界。
不做有违社会公德与道德的行为,从而达到减少和预防青少年犯罪的目的。
健康成长指导:青少年在心理上处于一个急剧变化的阶段,在这个时期,他们的身体
技能迅速成熟,而他们的心理成熟发展的速度相对于身体成熟的发展较为落后,处于这种
矛盾之中的青少年极易引发心理问题。
关注学生的心理问题,重视对学生的心理教育应该
成为学校的必然工作。
除了开展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和进行心理咨询活动外,还要注重对
学生进行理性与自控内省教育。
培养学生养成多思考,少冲动,多分析的习惯。
明确班主
任的责任,以班主任对班上的学生情况的了解,加强班主任与心理老师的沟通与协作。
注
重对青少年人格的培养,尊重青少年人格,保护学生自尊。
生活方式辅导:由于经历和社会阅历的局限,青少年还难以选择足够正确的生活方式,需要家长或老师等对其加以指导。
正确的生活方式有利于青少年的成长和发展。
正确的生
活方式的培养首先要引导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积极参与多种文
娱活动。
学校适当组织开展社团活动,指引学生合理利用课余时间,充实学生生活。
日常交往辅导:学校周边往往充斥着游戏厅、KTV、酒吧等,并且良莠不齐。
基于这
种情况,学校应该适当联系社会力量,整顿周边环境,创造良好的校园分为,适当限制学
生的外出。
3.3 家庭、学校、社会“三结合”
家庭、学校和社会是青少年生活与学习的重要场所,他们的有机结合为青少年提供教
育和成长。
因而,他们对预防青少年的违法犯罪行为起着重要的作用。
家长要对学校教育
予以支持,学校也要认真考虑与采纳家长对教育的有效建议。
学校在教育管理过程中,需
要与家长经常沟通。
另外,也不要忽视社区的建设。
学生的生活与就业等都与社区息息相关,社区环境深深影响着青少年的成长。
因而学校要重视与社区部门的沟通,重视与其合作,争取共同努力为学生营造良好的环境。
要经常与社会有关部门沟通,建立稳定的协作
关系,共同努力,为青少年学生营造一个健康的社会环境。
参考文献
[1] 俞国良,罗晓路.学校心理学与学习不良儿童[M].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1391:30-36.
[2] 郑红丽,罗大华.青少年犯罪成因心理学研究新进展[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11:110-115.
[3] 余益兵.初中生逃学行为:基于学校心理学视角的研究[J].心理天地,2021.1431:63-65.
[4] 周芳.学校社会工作视野下的预防青少年犯罪行为�究[D].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
位论文,2021.
>>>下页带来更多的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