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小学数学《鸡兔同笼》评课稿

小学数学《鸡兔同笼》评课稿

1 / 1
小学数学《鸡兔同笼》评课稿
“鸡兔同笼”问题是我国民间广为流传的数学趣题,成为教学广角的一个内
容。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假
设法的大凡性。葛老师这节课教学层次清晰,给学生提供了较大的思乡时间和
空间,在探究的过程中,切实落实了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教师扮演了学习的
组织者和引导者的角色,较好地体现了教学相长,使学生的知识、能力、数学
思想方法等方面都有所收获。

一、利用古代趣题激发学生兴趣,引发学生的探索欲望。
《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活动必须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
发学生的思考。”葛老师很好地利用《孙子算经》中“鸡兔同笼”这一古代广为流
传的数学趣题作为课的引入,教师既没有将文化思想渗透的脚步停止,而是在
学生得到解决该类问题的大凡方法后,提出:“鸡兔同笼问题在古代是怎样解决
的,让学生感受到古人精巧的解题思路,使学生体会研究“鸡兔同笼”问题的价
值。

二、尊崇学生的基础,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辩证地看待多种方
法,达到方法的最优化。由于学生知识基础的差异,,对于解决问题的方法上
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葛老师尊崇学生的差异,提出了开放性的问题:“用多种方
法解决问题?”打开了学生的思维,因此就产生了画图法、列举法、假设法、列
方程等多种方法的展示,再通过改数据之后让学生体会到画图法、列举法的局
限性,假设法的大凡性。三、以知识教学为载体,适时地渗透数学方法。

葛老师在引导学生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将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与知识
教学紧密结合,如在“鸡兔同笼”原题出示时,由于原题中的数据较大,我们可
以从小的数据研究起,很好地渗透了化繁为简的数学思想,在解题方法的展示
中,老师再次引导学生体验到化繁为简的数学思想,即假设全是鸡或全是兔,
使学生体会到,两种动物不能解决,我们可以把他们转化成一种动物,统一标
准了,问题也就解决了,在更高地层次体会了化繁为简的思想。商榷的地方
有:假设法验证在对算理的理解,能否增加数形结合的解题方法,可以利用圆
圈上画脚的方法,直观形象又易理解,让中下生也能体会到胜利的怡悦。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