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 -
中国海洋大学本科生课程大纲
课程名称 国际环境法 International Environmental Law 课程代码 030103201375
课程属性 专业知识 课时/学分 32/2
课程性质 选修 实践学时 0
责任教师 董跃、王金鹏 课外学时 0
课程属性:专业知识,课程性质:选修
一、 课程介绍
1.课程描述(中英文):
国际环境法课程主要讲述国际环境法的基本概念、理论与研究方法、国际环境各
领域的法律制度与发展现状。此外,还将结合相关国家战略和主张以及本学科的研究
积累对于国际环境法一些前沿问题与领域向学生加以介绍。
The course of international environmental law mainly describes the basic concepts,
theories and research methods of international environmental law, the legal system and
development status of various fields of international environmental law. In addition, some
frontier issues and fields of international environmental law will be introduced to students
based on relevant national strategies and propositions and the research accumulation of this
discipline.
2.设计思路:
本课程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首先介绍国际环境法的概念、历史、原则、渊源
等基本知识,接着围绕国际环境法的不同领域展开相关教学,并介绍相关的国家战略
和主张。
3. 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
基于课程总体需要,一般应在修习国际法课程后,再选修国际环境法课程。
- 4 -
二、课程目标
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首先使学生对国际环境法的知识体系有所了解和掌握,能
够运用国际环境法相关知识对于现实问题进行初步分析;其次通过专题讲解,使学生
对于前沿理论问题有所涉猎,为以后进一步深入研究打下基础;最后是使学生明晰国
际环境法的特殊性,培养其关注边缘领域开展交叉学习研究的能力。
三、学习要求
要完成所有的课程任务,学生必须认真参与课堂教学,包括认真听讲,积极参与
课堂讨论、随堂练习和测试。完成课下预习和阅读要求,完成教师布置的一定量的阅
读文献和背景资料等作业。
四、教学进度
序号 专题或主题 计划课时 主要内容概述
1
国际法环境法概述 2 1. 环境与国际法
2. 国际环境法的挑战
3. 国际环境法的相关概念
2
国际环境法的历史 2 1. 国际环境法的产生与发展
2. 国际环境法的体系
3
国际环境法的主体 2 1. 国家
2. 政府间国际组织
3. 非政府国际组织和个人
4
国际立法 2 1. 国际环境法的渊源
2. 辅助渊源
5
遵守、实施与争2 1. 国际环境法的实施
- 4 -
端解决 2. 国际争端解决
6
国际环境法基本原则 4 1. 尊重国家主权和不损害国外环境原则
2. 国际合作原则
3. 可持续发展原则
4. 预防原则
5. 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
7
大气保护与气候变化 2 1. 空气污染防治
2. 臭氧层
3. 气候变化
4. 外空
8
水资源保护 2 1. 习惯法
2. 区域规则
9
海洋与海洋生物资源 4 1. 海洋环境保护
2. 海洋生物资源养护
3. 南北极环境保护
10
生物多样性 4 1. 生物多样性公约
2. 全球机制
3. 区域机制
4. 特定物种或栖息地的保护
11
危险物质和活动管制 2 1. 危险化学品管制
2. 危险废物管制
3. 核物质与与核活动管制
12
环境损害责任 2 1. 国家责任
- 4 -
2. 国际法下环境损害所致民事责任
13
环境与贸易 2 1. 国际环境协定中的贸易措施
2. 多边环境措施与国际贸易
五、参考教材与主要参考书
1、选用教材:
《国际环境法学》,刘惠荣、董跃主编,中国法制出版社,2006年出版。
2、 主要参考书:
(1) [法]亚历山大•基斯著,张若思编译:《国际环境法》,法律出版社2000年。
(2) 帕特莎·波尼、埃伦·波义尔著,那力等译:《国际法与环境》(第二版),高
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
(3) 王曦:《国际环境法》,法律出版社2005年。
六
、成绩评定
(一)考核方式 B :A.闭卷考试 B.开卷考试 C.论文 D.考查 E.其他
(二)成绩综合评分体系:
成绩综合评分体系 比例%
1.课下作业、课堂讨论及平常表现 30
2.期末考试成绩 70
总计 100
七、学术诚信
学习成果不能造假,如考试作弊、盗取他人学习成果、一份报告用于不同的课程
等,均属造假行为。他人的想法、说法和意见如不注明出处按盗用论处。本课程如有
发现上述不良行为,将按学校有关规定取消本课程的学习成绩。
八、大纲审核
教学院长: 院学术委员会签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