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构成要素:1.教育者、2. 受教育者(学习者)、3. 教育影响(教育中介)教育与生产力:1.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制约)作用、2.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用
3.育相对独立于生产力
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制度:1.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
2.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
3.教育相对独立于社会经济制度
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1.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的性质
2.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的领导权
3.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受教育的权利
4.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目的
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1.教育为政治经济制度培养人才
2.教育本身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制度的舆论力量
3.教育科研促进民主
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1.科学技术能够改变教育者的观念
2.科学技术能够影响受教育者的数量和教育质量
3.科学技术可以影响教育的内容,方法和手段
教育与文化关系:1.文化对教育的发展的制约作用
2.教育对文化发展的促进作用(教育的文化功能)
文化对教育发展的制约作用:1文化影响教育目的的确立
2文化影响教育内容的选择
3文化影响教育方法的使用
4文化影响人们的教育观念
(内容的念法)
教育对文化发展的促进作用(教育的文化功能):
1教育具有筛选,整理,传递和保存文化的作用。
2教育具有传播和交流文化的作用
3教育具有更新和创造文化的作用
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
规律启示1不平衡性:(1)同一方面的不同年龄阶段发展不均衡关键期:(劳伦兹)
(2)不同方面在相同年龄阶段发展不均衡
2顺序性循序渐进
3阶段性根据年龄特征开展教育
4互补性扬长避短
5个别差异性因材施教
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遗传(第二重要)、环境、教育(最重要)、个体主观能动性
教育—主导地位
教育占主导地位的原因(重点)
(1)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培养人的活动
(2)学校有专门负责教育工作的教师,相对而言教育效果好
(3)学校教育能有效地控制和协调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
教育在个体身心发展过程中的特殊功能:
(1)学校教育按社会对个体的基本要求对个体发展的方向与方面作出社会性规范
(2)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3)学校教育,尤其是对基础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不仅具有及时价值,且具有延时价值
(4)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教育目的的功能:
(1)对教育活动的定向(导向)功能
(2)对教育活动的调控功能
(3)对教育活动的评价功能
(4)对教育活动的激励功能
确立教育目的基本依据:
(1)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背景
(2)人们的教育理想
(3)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
(4)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思想
素质教育的内涵:
(1)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2)素质教育是全面发展的教育
(3)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
(4)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为重点的教育
我国现行学制的改革:
(1)基本普及学前教育,重点发展农村学前教育
(2)巩固提高义务教育水平,实现区域均衡发展
(3)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
(4)发力发展职业教育
(5)全面提高高等教育
学制建立的依据(影响教育制度的因素)
(1)生产力水平和科学技术发展状况
(2)社会经济制度
(3)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
(4)本国学制的历史发展和国外学制的影响
现代学生观:
(1)学生使发展中的人,要用发展的观点认识学生
(2)学生是独特的人要因材施教
(3)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有学习的需要要尊重学生的需要
教师职业角色:
(1)传道者
(2)授业,解惑者角色
(3)示范者角色
(4)管理者角色
(5)研究者角色
(6)父母与朋友角色
教师职业素养:
1.职业道德素养、
2.知识素养、
3.职业心理健康
4.能力素养
(1)语言表达能力
(2)教育教学能力
(3)组织管理能力
(4)自我调控和自我反思能力
(5)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
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容:
(1)专业理想的建立
(2)专业知识的拓展与深化
(3)专业能力的提高
(4)专业自我的形成
提高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
(1)师范教育
(2)入职培训
(3)在职培训
(4)自我教育
教师成长与发展的基本途径:
(1)通过师范教育培养新教师作为教师队伍的补充
(2)通过实践训练提高在职教师的素质
新型师生关系的特点:
(1)尊师爱生
(2)民主平等
(3)教学相长
(4)心理相容
课程内容(课程内容的三种文本表现形式):
1.课程标准、
2.教材
3.课程计划(教学计划):
(1)教学科目的设置
(2)学科顺序
(3)课时分配及学年编制和学周安排
教科书编排的原则:
1.科学性余思想性、
2.基础性与实践性、
3.实用性
4.衔接性5、系统性课程目标的特点:1.时限性、2.具体性、3.预测性、4.可操作性
教学的任务:
一.使学生掌握系统的现代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形成基本技能,技巧二.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三.发展学生智能,特别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四.发展学生体能,提高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
五.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和能力
教学过程的特殊性
1.间接性、
2.交往性
3.教育性、
4.简约型
教育过程的基本规律
一,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想统一——特殊性
二,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想统一——发展性
三,教师的主导作用于学生的主体作用相统一的规律——双边性
四,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相统一的规律-----教育性
常用的教学原则
1.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统一、
2.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3.直观性原则
4.启发性原则
5.循序性原则
6.巩固性原则
7.因材施教原则 8.发展性原则
常用的教学方法(重点)
1.讲授法
2.谈话法
3.讨论法
4.读书指导法
5.练习法
6.实验法
7.实习作业法 8.实践活动法
上好课的基本要求,标准(重点)
1.目标明确
2.重点突出
3.内容正确
4.方法得当
5.表达清晰
6.组织严密
7.气氛热烈 8.板书有序
9.教态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