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十大发明
火药
北宋年间,火药在中国已较普遍地用于战争。
火药主要原料是木炭,硝石和硫磺,它被火点着或用力敲打之后即刻产生化学反应,生成比原有体积大数千倍的气体,产生猛烈的爆炸。
公元1132年南宋人陈规发明了火枪,它是近代枪炮的前身。
至公元14世纪初,中国火药武器的制造和使用技术经由阿拉伯传入欧洲。
活字印刷
公元1040年前后,毕烧土制造了已知的最早的活字。
元代著名农学家王祯创造了木活字印刷术,并于1293年用此法试印了他本人的著作《旌德县志》。
活字印刷术通过维吾尔人传入高加索,再传到小亚细亚和埃及的亚里山大里亚以及欧洲。
公元1450年以后,欧洲才开始了活字印刷的历史。
指南针
指南针的制造技术在沈括(公元1031—1095年)的《梦溪笔谈》中最早提出。
沈括讨论了磁针装置的四种方法,而且他在制造指南针的过程中还发现了磁偏角。
他写道:磁针“常微偏东,不全南也”,这是磁学史上一个重要的发现。
有了指南针,远洋航行才成了可能。
船闸
船闸在我国北宋时期得到了较大的发展。
公元1000年前后,在京杭大运河的西河第三堰上创建了一座大型船闸,史称西河闸,有上下两个闸门,结构原理与现代船闸相同。
西方到12世纪才在荷兰出现第一座船闸。
算盘
珠算的正式出现并推广应用是在宋元时期。
最详细记载算盘的制造方法及规格是十五世纪中叶的《鲁班木经》。
16世纪柯尚迁《数学通轨》(1578年)中有“初定算盘式”,所绘十三档的珠算盘,其形制与现今通行的算盘相同。
明代时珠算开始流行,并因其简单易学,运算方便而流传于东亚各国。
简仪
由元代科学家郭守敬于至元十三年(公元1276年)创造发明。
简仪是类似浑仪的一种天文观测仪器。
由赤道经纬仪、地平经纬仪和日晷三部分组成。
仪器除了北天极附近之外,全部天空都可不受遮拦地观测。
简仪的设计和发明在世界上领先了三百多年。
直到1598年丹麦天文学家第谷才制造出能与之相比的仪器。
现陈列在南京紫金山天文台的一架简仪,是明正统年间(1437—1442)年所造。
炼焦
南宋时期,中国发明了炼焦和用焦炭冶炼金属,这样冶炼成的金属纯度大大提高。
焦炭是用煤经高温干馏后所得的固体产物,主要成分为碳,含挥发物(硫分、灰分)很少。
用焦炭冶金,保留了煤的长处,避免了煤的缺点。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炼焦和用焦炭冶金的国家。
欧洲人直到18世纪初才知道炼焦并把焦炭用于冶金,比中国晚了400多年。
元代大纺车
元代人发明的大纺车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纺车。
这种纺车以人力、畜力或水力作动力。
与旧纺车相比,纺车的锭子大大增多,达到32枚,生产力显著提高。
大纺车的传动已经采用现在的龙带式传动相类似的集体传动,西方的同类机械要比中国的这种水力大纺车晚几个世纪。
人工全合成牛胰岛素
由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物化学研究所、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钮经义等人,于1965年获得人工全合成牛胰岛素。
这是世界上人工合成蛋白质首次获得成功。
人工全合成牛胰岛素的成功,标志着人类在探索生命奥秘的征途中向前跨进了重要的一步,为世界蛋白质的基础研究和实际应用开辟了广阔的前景。
籼型杂交水稻
1973年由全国杂交水稻科研协作组袁隆平等发明。
获1981年国家发明特等奖。
该项发明是利用普通野生稻的雄性不育株作母本,矮杆籼稻为父本,经过连续回交,育成二九南一号、V20、珍珠97等保持系及其同型不育系。
通过广泛地测交筛选,选育一批优良恢复系,完成雄性不育系、保持系、恢复系“三系”配套,配制南优二号、三号;籼优二号、三号,V优6号等杂交组合,还研究出一整套有关杂交稻繁殖制种和杂种一代的高产栽培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