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故事1:点赞也能点成一位作家在朋友圈发照片,最高兴的莫过于收获许多点赞。
可你知道吗,当我们在朋友圈发一张照片,期望得到几十个赞的时候,一个90后的日本女大学生已经获得70多万个赞。
不仅如此,她还因为人们的点赞点出了一本畅销书。
这个女孩名叫诗步。
2020年时,诗步在日本早稻田上大学,正准备实习。
她的实习老师给所有同学布置了一个任务:各自创建一个Facebook页面,以获得点赞数量为目的去经营这个页面。
许多学生听到这个任务立即产生不满情绪。
他们个个都在抱怨:我现在对未来一片迷茫,老师居然还让我去创建什么网页,并以获得点赞为目的,这不是教我们玩物丧志吗?只有诗步,不发一言,立即按照老师的指示去创建网页。
一直以来,诗步最喜欢做的事情就是当个背包客,到处旅行,欣赏美丽风景。
于是,她从兴趣出发,创建了一个名为“绝景”的Facebook页面。
她的想法是:在自己的Facebook主页上贴出最美旅游景点照,以吸引人们的目光,继而收获点赞。
既然需要美丽的景点照,那就少不了要去发现,继而拍摄下来。
实习期第三天,诗步就背着背包上路,进行“日本一周游”。
可游了几天她就发现一个问题:日本各地的景色确实都很不错,可都称不上绝美。
她觉得,想要赢,想要获得更多的点赞,就必须去世界各地寻找美景。
可现实很残酷。
诗步不可能像小鸟一样,绕世界飞一周,找到各种美丽的景色,然后拍摄下来。
网页里倒是充斥着各种绝美的世界著名景点的照片,可诗步不想拿现成,因为那些著名景点早已被人熟知,即使自己贴出,也不会有几个人去点赞。
现在只剩唯一的选择——去挖掘那些鲜为人知的美丽景点的照片。
诗步给自己订下一个目标:每天用心寻找一处世界美景,更新在Facebook主页上。
她的寻找方式各种各样。
有时上网浏览世界各地景点图,有时上图书馆翻看与旅游景点相关的书籍,有时则干脆上街做问卷调查,询问人们去过哪些美丽的景点、可有照片,等等。
基本上,诗步每天都会找到3~10张绝美景点图。
然后她会进行严苛的淘汰,最终只选出一张最美的贴在自己的Facebook主页上。
有时,一些图片十分唯美,诗步却没有贴出,因为这些图不是实际地址无从得知,就是图中的风景已经成为过去式,已被破坏或者已被更改。
诗步的努力没有白费。
第一天,她晒出的是位于西班牙安达卢西亚郊外的向日葵园的照片,上面成片的向日葵连绵不绝,就像金黄色的海洋。
这张照片贴出后,诗步获得了99个赞。
接下去的每一天,诗步白天挖掘美景照,晚上更新Facebook主页。
可以将南非第二大城市开普敦一览无余的南非信号山、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认为可以作为地球外生物生息地的美国莫诺湖、神秘莫测的伯利兹大蓝洞、像生物一样改变颜色的澳大利亚的乌鲁鲁……那一张张罕见却又美到令人窒息的图片,吸引了无数网友的目光。
于是,点赞数量猛涨。
半个月之后,诗步获得了几千个赞;两个月之后,她获得了近两万个赞;半年之后,她获得了20多万个赞。
而一年之后,她Facebook 主页的点赞数已经超过70万!收获这么多点赞,诗步非常开心。
许多网友不仅点赞,还给诗步留言。
不少网友这样留言:每天晚上我上网的目的好像只剩下一个——期待着你贴出更美丽的景点照片。
而随着点赞越来越多,留言越来越多,诗步冒出了新想法——我何不将Facebook主页上的这些景点照片及介绍编撰成一本书,让其成为一本独特的旅游攻略书,让更多人与更多的美景相遇?下定决心后,诗步精挑细选出市面旅游书少见和点赞人数超高的64个世界绝景,外加当地必赏风光、延伸景点、适合前往的季节、行程范例、旅行小建议、预算等内容,编撰成《绝景之美》这本书。
没想到,这本书一经出版,就以其唯美、独特、实用等特点高居日本畅销书榜。
此时,诗步已经从早稻田大学毕业了。
当别的同学还在为找工作而苦苦奔波时,她已经成为了一名畅销书作家。
当初,诗步只是从一个简单的收获点赞的任务开始,如今却收获满满。
诗步的成功,说难,其实也不难。
她不过是一直在坚守一个原则:把收获点赞当做一件重要的事情去做。
任何一个人做任何一件事,只要认真、投入,成功就离你不远了。
难道不是吗?励志故事2:从洗车工到一个商行巨锷他出生于密西西比州一个黑人家庭。
由于兄妹众多,加上父母收入低下,他们的日子过得捉襟见肘,以至于年少时想买一辆自行车也成了一个遥不可及的梦。
不过,贫困的生活并没有让他丧失信心,反而让他更加坚强。
16岁那年,他出去打工挣钱,在一家车行帮人洗车。
在常人眼里,洗车是一个没有前途的职业,这跟扫大街差不多,若非被生计所迫,绝对没有哪个年轻人愿意做这份工作。
起初,他也是抱着试一试的态度,毕竟他需要一份工作来养活自己。
这家车行一共有十几个洗车工,大家似乎都对这份工作不满意,但又显得无可奈何。
因为他们没有什么特殊的本领,只能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
除了每天重复着机械的动作外,他们最盼望的就是快到月末,可以从老板那里领薪水。
他每天都要工作十几个小时,经常累得连腰都直不起,还得遭受老板的责骂和客户的白眼。
即便这样拼命,他每天也只能得到十美元左右的报酬。
一个夏天过去了,他变得更黑更瘦了,内心也更加失望。
于是,他萌生了离开的念头。
这天,约翰逊去拜访一位朋友,这个朋友住在一座山上,连接他家的是一段高高的石阶。
走着走着,他若有所悟,每个人都渴望成功,都希望站在令人仰慕的塔尖上,可要想到达最高处,又必须从最低处拾阶而上。
虽然洗车工是一份让人不屑一顾的职业,它却是一次很好的锻炼机会。
只要干好了,每一份工作都是一级通往成功的台阶。
试想,一个连小事都干不好的人,又如何能干出一番大事业呢?从那以后,他坚定决心,重新回到了车行。
洗车的经历,让他明白了,要想成为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人物,就得尽快熟悉每一个环节,掌握每一种技能。
于是,他虚心地向老工人学习车厢吸尘的技术、清洁轮胎的技术、擦拭车身的技术。
没多久,他就成了车行里的头牌,许多人都争着要他洗车。
其间,他还学会了团队协作精神,与工友们配合得亲密无间。
他知道,很多时候,要干好一件事情,不是光凭一个人的努力就能办到,还要依靠集体的智慧和力量。
与此同时,他还努力交际。
一个人应该广交朋友,因为不知道什么时候会需要他们。
他还经常鼓励自己,困难就像下雨的天气,如果每次一下雨就说“我不能出门了,只能在家里睡觉”,那什么也做不成了。
对待挫折,他总是抱着一种积极的态度。
后来,他离开车行,成了普林斯顿大学的研究生。
再后来,他创立公司,成了纽约证券交易所第一家黑人控股公司的创始人。
他就是美国黑人娱乐电视网的创始人罗伯特·约翰逊。
从一个不起眼的洗车工到一个商行巨锷,约翰逊一步步地实现了自己的人生理想。
在谈及创业的经验时,约翰逊说:“要想取得成功,必须有自信、决心和意愿把一件事情做好。
”励志故事3:小角色也能成为大明星话剧院贴出告示,为“圣诞之夜”剧组招演员。
他在话剧院门口蹲了整整20天,终于被导演招了进去。
导演告诉他,如果愿意的话,就请他饰演一只宠物狗。
他听了导演的话,心里酸酸的,但还是在合约上签了字,因为这是他这么多天来苦苦守来的第一个角色。
签完字,他强颜欢笑地回到了和她合租的简易房。
她和他同样是戏痴,两个人小时候过家家时就爱演戏。
他小时候霸道,演戏非要演皇帝,喜欢呼风唤雨;而她则每次都要演皇后,图的是和皇上一起八面威风。
所以,当他把自己将要饰演一只宠物狗的消息告诉她时,她叹了口气,真的不知道是该恭喜还是该安慰他。
他第二天一早强打起精神去排练了,她则待在家里伤心。
晚上回来的时候,她说,还是算了吧,我们回家。
他看了她一眼,没有说话,拿出剧本,自顾自地看着。
她又叹了口气。
虽然他能在剧组蹭饭吃,但来的时候带的钱已经花得差不多了,她想回去了。
除了钱的原因,还有一个原因是她觉得这样的日子看不到希望。
她忍着没走,觉得自己应该最后看一眼他的演出。
快演出了,她偷偷地到附近的饭店刷了几天盘子。
演出那天,她攥着票,偷偷地进了剧场。
灯光转暗,演出开始了。
所有的主角都出场后,一个穿着一套黄色的、毛茸茸的道具服的狗手脚并用地爬进场。
但这不是简单的爬,而是蹦蹦跳跳、摇头摆尾地跑进客厅,先伸了个懒腰,然后在火炉旁安静下来,开始呼呼大睡。
很多观众注意到了,四周传来轻轻的笑声。
突然,轻微的响声从屋顶传来,那是圣诞老人来送礼物了。
昏昏入睡的宠物狗惊醒了,好像觉察出了异样,仰视屋顶,喉咙里发出呜呜的低吼。
这时,观众已经不再注意主角们的对白了,几百双眼睛全都盯着那只狗。
因为宠物狗的位置靠后,其他演员又都是面向观众,所以观众可以看见宠物狗,而其他演员却无法看见宠物狗的一举一动。
他们的对话还在继续,而那只宠物狗的精湛表演也没有间断,台下的笑声更是此起彼伏。
从剧场出来,她无意听到很多观众都高兴地议论着今晚的演出,他们都在说着那条狗演得实在是太好了。
听着这些话,她感到一阵宽慰。
晚上,他给她带来了更好的消息,导演说,他今天晚上的表演非常成功,导演已经决定在下次排戏时让他出演重要角色了。
她问他这次演出为什么会如此成功,他淡淡地说,如果你用演主角的态度去演一只狗,狗也会成为主角。
的确,命运赋予了我们不同的角色。
与其怨天尤人,不如全力以赴。
那样,再小的角色也有可能变成主角,哪怕你连一句台词也没有。
励志故事4:卖米者都能成为大老板在浙江永嘉的一个小镇上,一个孩子辍学了,为赚钱养家糊口,他决定用所有积蓄开家小的米厂,厂店合一的那种。
虽说只是小米厂,但经营却一点也不马虎。
那时,别人100公斤稻谷总是打出80多公斤米,10多公斤糠,而这家小米厂却打出70多公斤米,20多公斤糠。
众所周知,米的价钱贵,糠的价钱便宜,米多糠少才能多赚钱,糠多米少就赚得少。
可这个刚开张的小米厂为何要干这种“赔本”的买卖呢?人们百思不得其解,同行们更是等着看他的笑话。
可小米厂非但没有赔,生意反而日渐兴隆,直到若干年后人们才知道其中的奥秘。
100公斤稻谷打出的米少,颜色就好,质量就高,所以买米的人不管路有多远,都愿意到小米厂买米。
稻谷打出的糠多,意味着糠里面就有好多的小米粒,营养就多,买糠的人就觉得划算,当然也愿意到小米厂来买糠。
这样一来,不管是买米的还是买糠的,都成了最愿意光顾这家小米厂的主顾,生意哪能不兴隆呢?在台湾也有个类似的小米店。
当时,在小县城已经有大大小小近30家米店了。
这家穷后生的米店开业最晚,规模最小,生意冷冷清清,他只能背着米挨家挨户去推销。
上世纪30年代的台湾,由于稻谷收割与加工技术的落后,沙子、小石子之类的杂物很容易掺杂在米里,人们在做饭前,都要淘好几次米,很是麻烦。
后生花时间将这些杂物一点点捡出来,再卖给顾客。
时间一长,人们都夸他的米质量好,省去了淘米的麻烦,于是生意日渐红火起来。
那时候,许多顾客都是上门买米的,自己运回家。
买米的顾客以老年人居多,对他们来说,自己运米非常不方便,所以后生便主动送米上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