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文献综述范本 (1)

文献综述范本 (1)

文献综述1. 国外研究现状国际贸易融资的发展实际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从最初的企业与企业之间直接融资到银行作为第三方介入的融资;从国内的贸易融资发展为国际间贸易融资;从传统的贸易融资到结构性贸易融资。

从理论意义上来看,结构性贸易融资逐渐在自偿性贸易融资的基础上发展起来。

起源于西方国家的自偿性贸易融资理论,是在巴塞尔协议中作为一个理论而提出来的。

主要是以贸易融资的还款来源稳定作为基础,其风险主要在于贸易背景是否真实以及双方的资信状况是否正常。

而近几十年来兴起的结构性贸易融资,是利用组合的理论,通过结合传统的和新型的贸易融资方式,来降低整体业务的风险,来满足日益发展的国际贸易双方逐渐壮大的需求。

Schwartz(1974)在报告中主要以贸易双方作为研究对象,他认为贸易融资相对于其他的融资方式优点在于:首先,在还款来源稳定的情况下,贸易融资方式相比于其他的方式更经济,成本更低。

其次,贸易是建立在双方背景真实的情况下,因此双方的资信状况都较好;最后,若在贸易融资中存在风险,那么其中一方可通过控制另一方的还款来源来降低风险。

若是将资金提供方改为银行,那么他的理论同样适用于商业银行对企业的贸易融资。

巴塞尔协议是1988年首次订立的,推出了资本充足率的要求,主要是为了降低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使银行在市场稳定的基础上公平竞争。

在1998年提出了新的资本协议,内容涉及面更广,专门提出了标准法和内部评级法来处理信用风险。

标准法也即是外部评级法,是由外部的较权威的评级公司来评级,内部评级是指由银行内部来对客户的违约概率进行计量。

由于我国较为权威的评级公司较少,且成本高,因此标准法较少使用,各银行都有其对客户的评级法。

Altman(1968)运用财务比率的方法,提出了可以差别是否为破产公司的模型,即多元z计分模型。

该模型的数据是用统计的方法进行取舍,并运用多元判别法来分析已筛选出的变量,由此得出Z判别函数。

再根据各个公司的变量值代入,得出Z值的大小,以此来判断是否为破产公司。

Altman等人在1977年建立了ZETA信用风险模型,该模型可在公司即将破产前5年判别出是否将破产,准确度在70%以上。

Richard A.Daveni (1994)认为企业的竞争环境在不断的变化中,企业不可能永远保持着优势。

企业需要采取一系列的行动去改变企业竞争的环境,从而建立短时间的竞争优势。

针对如何建立竞争优势,他认为有七个点必须要做到:首先定位市场,提出自己的战略目标,并对目标进行预测,然后呈现完整的战略方案,再以出其不意的速度和竞争手段施行,以期达到股东满意度。

他认为在取得一定的竞争优势后,需要发现新的竞争优势,使企业能够持续处在一个有活力的环境下。

西方商业银行针对客户的违约概率问题进行了不断的探索,至今主要有四种测试违约概率的方法,第一种是基于历史资料的信用评级制度,商业银行把长期以来的历史违约概率均值作为企业的违约概率;第二种是1995年美国的KMV 公司研发的KMV模型,该模型可以预测客户的违约概率,银行以此来界定客户是否会违约,是否要归类于贷款损失类别。

该模型可以通过计算企业资产及企业资产的波动率来确定公司在同等标准差水平上的违约概率。

KMV认为最有可能违约的点的公司价值是负债的一半;第三种是基于保险思想的精算方法;第四种是在风险中性的原理上测度的,这种测试方法较具有前瞻性。

Xinkeerman(2002)对国际贸易融资方式进行了一定的研究,并对其中的几种方式进行了详细阐述。

他认为有保留追索权的出口押汇对于押汇来说风险较小,且此业务门槛较低,只要业务稳定的企业基本都可做。

而打包贷款的风险稍大些,所以其门槛也较高,企业不仅需要稳定的业务,而且需要一定的经济实力。

福费廷业务的风险性较高,尤其是买断式的福费廷业务,不仅涉及的金额较大,而且一般来说期限也很长,银行的工作人员需要有相当专业的素质。

Hughes 和 MacDonald(2006)曾经对贸易融资的现况作了论述,并详细阐述了商业银行贸易融资所面对的各类风险,针对当今竞争日益激烈的环境,他们提出了一些应对当前贸易融资所带来风险的策略,比如说将传统的贸易融资方式结合现代的融资方式,不仅可以为企业提供全程的贸易融资服务,减少企业的资金压力,同时也可以为银行减少风险,带来巨大的收益。

他们也就贸易融资的弊端,分别提出了改善的精辟见解。

1.2国内研究现状国内对国际贸易融资研究的相对较晚,而且大部分是集中在对国际贸易融资方式的创新和风险的分析。

姜学军(2009)主要从我国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变化中预测了其发展趋势,并分析了在新形势下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发展空间,并在此空间中,提出了银行所面临的风险问题。

他认为国际贸易融资业务将会越来越灵活,更加适应客户的需求,随着质和量的变化,再加以技术上的创新,二级市场也将形成。

笔者认为国际贸易融资的二级市场是很难形成的,进出口商之间的贸易背景其实是很复杂的,只有专业的机构才能调查清楚,而且贸易之间存在着很多的汇率风险、价格风险等,有些甚至是无法预料的,若在二级市场上转手,虽然流动性增加了,但是一旦发生风险,容易造成二级市场的恐慌。

蒋晓全和丁秀英(2006)共同讨论了商业银行的国际贸易融资资信风险问题,他们认为银行资信风险存在的类别主要有三类,分别是进出口商的资信风险、代理行资信风险和金融欺诈资信风险,并分别针对这三类风险,提出了自己的防范措施,尤其是对于其中的进出口商的资信风险,防范措施更为详细。

李仁安和夏林(2001)运用矩阵的分析方法讨论了国际贸易融资的额度问题,但文中只考虑了担保因素,影响额度的因素有挺多,比如说进出口商资信问题,笔者认为其所研究的矩阵模型中因素过少。

陈琅琅(2012)以某银行为研究重点,首先介绍了该银行传统的贸易融资产品和新兴的贸易融资产品。

并指出了该银行国际贸易融资主要存在的问题,他认为该银行的国际贸易融资业务地区结构差异化特别严重,沿海一带地区占比占90%,而且融资产品很单一,创新产品少且业务占比非常小。

同时他认为应该主要从银行国际贸易融资从业人员和贸易融资的管理模式两方面进行改善。

黄涛(2010)根据其在银行的工作经验,对国内外银行的的国际贸易融资现状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贸易融资所存在的流程管理和时效性管理的两大难题,同时针对贸易融资的各个流程缺乏针对性管理提出了一些具有可操作性的解决方案。

尹翔硕、李春顶和孙磊(2007)通过研究大量的文献,认为国际贸易的发展必然会带来贸易摩擦,他们不仅解释了产生这种贸易摩擦的原因,还分析了其对我国经济的影响,最后提出了一系列解决这类摩擦的方案。

夏燕(2012)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分析了宁波中小企业融资现状,发现资金短缺是其最大的瓶颈。

并从企业角度对如何选择融资策略进行了一定的分析,为适应日益发展的贸易环境,除使用较传统的融资方式外,还可使用新型的结构性贸易融资方式,以使整体资金使用成本减少,风险降低。

最后通过分析两个成功和失败的案例提出了一些建议,只有企业、银行和政府共同合作发展,国际贸易融资才能发展的越来越好。

崔艳梅(2006)通过理论与实践结合,从银行和企业两个方面,结合国际惯例和中国基本国情,深入的分析和探讨了国际贸易融资。

并通过分析贸易发展和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关系,针对我国企业和银行的特点,提出了融资的策略选择和基本的融资成本最小原则,并同时指出了我国贸易融资业务中所存在的问题,紧接着提出了一些措施,例如,银行与企业在相互了解的基础上,银行可以创新贸易融资产品,来解决企业的需求,同时,银行需不断加强自身员工的专业素质的培养。

封长志(2012)主要研究了国际贸易融资业务中的操作风险,并分别解释了操作风险在业务的各个流程中的表现形式。

同时为使我国的商业银行国际贸易融资业务上升到一定水平,他提出了一些完善操作风险的对策。

赛学军(2007)认为我国国际贸易融资目前存在着大量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业务门槛过高、企业对其认识不足和产品无法满足企业日益发展的贸易需求等,而这些问题都会制约着我国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发展。

陈静(2007)对国际贸易融资风险提出了一些自己的见解,并重点对其中的信用风险和汇率风险进行了分析,同时她认为贸易融资的授信管理也很重要,可以使用定性和定量的方法来确定敞口头寸,以期更好的为企业确定授信额度。

并对各类国际贸易融资可能遇到的风险提出了应对的措施。

最后为规避汇率风险,提出了推进外汇双向头寸共同发展管理的建议。

孙海来(2007)结合其在银行中的实际工作经验和贸易融资的理论知识,分析了我国的贸易融资产品与国外贸易融资产品的差距,并解释了产生差距的原因,主要是我国商业银行对贸易融资业务认识不足、操作上存在制约和对贸易融资风险无法有效的识别和控制。

最后,其结合实际,提出了一系列我国商业银行国际贸易融资创新的可行性途径,例如更新观念,用国际化的思维改善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发展模式。

和莹(2010)主要是以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风险为研究对象,针对各类风险问题,提出了解决的可实践性办法,并运用层次分析法,构建了一套国际贸易融资风险管理评价体系。

在最后提出了一些可加大国际贸易融资业务市场份额的措施。

1. 3 文献评述国外对于国际贸易融资业务及其风险问题研究时间较早,期间有很多学者对国际贸易融资的各类风险进行了实证研究,尤其是对操作风险、信用风险。

对于信用风险,也纷纷制定了不同的信用评级和计算违约概率的方法,来预测企业产生违约的概率及银行根据对企业的评级来确定是否对企业进行融资,这都为研究国际贸易融资的资信风险提供了理论基础。

在我国,国际贸易融资起步较晚,但随着国际贸易的飞速发展,国际贸易融资的风险问题也逐渐显现出来。

但国内大多数学者主要针对国际贸易融资的整体风险来分析,并针对所有的风险提出防范对策。

随着巴塞尔协议的广泛认可,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操作风险,并对操作风险的研究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针对资信风险的案例研究涉及较少。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