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报告
以前高三写议论文时,苏轼就一直是一个万能的作文素材,用在哪一个论点上似乎都说得通。
他传奇的一生,经历了太多太多,实在是不能用三言两语说清。
最近有幸读了林语堂先生的《苏东坡传》,对苏轼这位文人志士有了更深的了解。
我总结出了几个关键词,概括一下我眼中的苏东坡。
清欢中的超然。
当身边的人都醉心于功名利禄的时候,唯独他,呷一口香茗,嚼一口菜根,于斜风细雨中畅游天地。
在他眼里,野菜的清香胜过山珍海味,破烂的布衣好过一品官服,只有在这秀美壮丽的大好河山中,他才能找到那个最真实的自己。
林清玄说过:“清欢是不讲究物质条件的,它只讲究心灵的品味。
我们拥有的物质世界愈大,清欢就愈容易失去。
”的确,现代生活难以寻觅清欢的踪影,也正是如此,他的清欢才难能可贵。
狩猎中的豪迈。
生是北宋人,死是北宋鬼。
无论这官场如何黑暗,如何令人厌倦,他心底终究是爱着他的民族,爱着他的国家。
“鬓微霜”的他,仍不灭豪情壮志,“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一个英武豪迈的英雄形象呼之欲出。
大敌当前,他高喊“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他会以博大的胸怀向后人展示自己的拳拳赤子心,铮铮爱国情。
幽梦中的柔情。
“十年生死两茫茫”,三千多个日日夜夜,他仍忘不了那曾经相濡以沫、举案齐眉的亡妻。
再铁血铮铮的汉子,对待自己爱的人,也会变得柔情似水。
她曾是他的贤内助,也曾是他的红颜知己,而如今他“尘满面,鬓如霜”,只怕“相逢应不识”了吧。
非也非也。
于梦中,她仅凭一个眼神,便认出了他。
十年后相见,要说些什么呢?“惟有泪千行。
”
这便是我眼中的苏东坡。
另外,从他坎坷的仕途和精彩的诗作当中,我发现了其间的一丝关联。
那些精妙绝伦的传世之作,几乎都是诞生于他被贬官流放的途中。
原来这就是所谓的“贬官文化”。
简单点说,就是古代的文人仕途坎坷,被官场放逐,满腹经纶从此无处施展,于是便寄情山水,乐游自然。
他们酒后颓然写下的愤懑之作,经过岁月的积淀,一不留神成了流传千古的华美章篇。
阅历尚浅的我,似乎无法考证的其中的历史背景,更没有资格对一个泱泱大国的政治制度评头论足。
于是,我看到的更多是那些文人身上所散发出出来的耀眼光芒。
“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
”古代的学子们十年寒窗苦读,为的就是金榜题名后万人羡慕的仕途人生。
但命运总爱就开玩笑,保不准哪天皇帝心情不好,一个手指随便往地图上一指,你就从巅峰跌至谷底。
你又能说什么呢?但文人毕竟是文人,骨子里依然透着那股不羁的傲气。
泛舟赤壁的苏轼啊,你的大半辈子都耗费在流放的路上,但你仍然豁达豪迈地吟唱着“一蓑烟雨任平生”;远观巴陵的仲淹啊,你的豪情壮志屡遭打击,但你仍然中气十足的高喊“先天下之忧而忧”;身处陋室的禹锡啊,你的身边充斥着达官显贵的冷嘲热讽,但你仍然积极乐观地写下“我言秋日胜春朝”......山是你们的化身,水是你们的知己,你们挥舞着手中的狼毫,绘出这壮美山河,也发出那不屈的呐喊:“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闭上双眼,我似乎能看到他们伫立在高山之巅,江河之边那个高大而孤独的背影。
长发在风中凌乱,脸庞被雨水打湿,唯一坚定的是他们那深邃的眼神和炽热的心。
他们用嚼遍菜根的嘴向后人发出警醒:朋友们啊,何苦自怨自艾,怨天尤人?要知道,低谷中也能恣意翱翔,淤泥中也能开出最艳丽的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