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吉林省中考语文古诗词鉴赏模拟精编一、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被春天的阳光赶逐着,雪已经从附近的山上汇成许多道混浊的小河向着淹没了的牧厂奔流。
自然用欣然的微笑睡梦xīng松地迎接一年的初晨,蔚蓝的天空发着光辉。
树林还透着,微微地现出绿色。
蜜蜂飞出了蜡质的蜂房去征收田野的贡奉。
山谷干了并且斑lán起来;一群群牛羊吵闹着,夜莺已经在夜的静寂里歌唱过了。
(普希金《叶甫盖尼·奥涅金》)(1)根据拼音写汉字,给加点的字注音。
奔.()流xīng()松斑lán()(2)文中有错别字的词语是“”,它的正确写法是“”。
(3)“贡奉”的意思是;“静寂”中“寂”的意思是。
(4)仿照画线语句,写两句小诗。
【答案】(1)bēn;惺;斓(2)牧厂;牧场(3)贡献的物品;静,没有声音(4)示例一:蝉儿爬上高高的树枝,去歌唱夏季的美好;示例二:蚯蚓走出自己的寓所,去展示优美的身段。
【解析】【详解】(1)字音题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遇到多音多义字时,要先弄清楚它们在词语或句子中的意义,再根据音义对应的规律辨别读音。
对于字音题型,平时要注意积累,读准字音,标准调号。
拿不准的字要查字典。
如“惺忪”:.因刚睡醒而眼睛模糊不清;从睡梦中醒来并恢复意识。
读“xīng sōng”,注意据义定音。
字形题的辨析方法主要有对举、组词、读音、形旁辨形。
如“惺”“斓”都是左右结构的字,造字法为形声字,可根据形声字的特点来辨别字形。
(2)字形题中音近字注意据义定形,形近字可以以音定形。
如“牧场”:适于放牧的草场;经营畜牧业的生产单位。
注意据义定形。
(3)考查对词语的释义。
答此题,没有什么较好的解决办法,就是看学生平时的积累。
对词语含义的把握。
注意对词语的整体意义的理解和记忆。
当然有的词语运用的语境不同,也会产生新的意义,这要根据情况而定。
在平时的学习中,多积累词语,多查字典,多识记。
如“贡奉”是“贡献的物品”的意思。
而“静寂”中“寂”根据“静”去推断,应该也是“静,没有声音”之意。
(4)仿句,要求有三:一是所述事物属于同类事物,二是句子的结构要相同,三是句式和语气要一致。
有的还要求写作手法相同,比如修辞方法相同。
抓住前例句“蜜蜂飞出了蜡质的蜂房/去征收田野的贡奉”的句式结构。
内容要与例句构成并列,且要注意两个分句之间的关系,富有诗意,饶有诗味。
一定要符合神形兼备的要求。
2.对下面这首词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渔家傲李清照天接云涛连晓雾。
星河欲转千帆舞。
仿佛梦魂归帝所。
闻天语。
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
学诗谩有惊人句。
九万里风鹏正举。
风休住。
蓬舟吹取三山去。
A.词的前两句展现一幅辽阔、壮美的海天相接的图画。
“舞”字化静为动,描绘了船摇帆舞、星河欲转的情景,既富有生活的真实感,也具有梦境的虚幻性。
B.“殷勤问我归何处”,塑造了一位态度温和、关心民意的天帝,暗含了词人对现实美好生活的殷切赞美。
C.“九万里风鹏正举”,作者联想到《庄子·逍遥游》的“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说“鹏正举”,是进一步对大风的烘托,由实到虚,形象愈益壮伟,境界愈益恢宏。
D.本词气势磅礴、格调豪迈,是婉约派词人李清照的另类作品,具有明显的豪放派风格。
【答案】B【解析】【详解】B对这首词分析不恰当。
“殷勤问我归何处”:天帝殷切地问我:你打算到何处去?在幻想的境界中,词人塑造了一个态度温和、关心民瘼的天帝。
所以“现实美好生活”说法不妥。
3.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小题使至塞上王维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1.下列对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是唐代诗人王维被贬谪到西北边塞途中所作的一首纪行诗。
B.首联写了诗人轻车简从,经过辽远的边疆地区,奔赴目的地。
C.颔联借蓬草和归雁自喻,既言事又写景,表达了诗人飘零之感。
D.颈联把广阔的自然景象同诗人的孤寂情绪巧妙地融合在一起。
2.尾联运用“窦宪大破匈奴记功燕然山”这个典故,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答案】1.A2.表达了诗人为前线大捷而欢欣鼓舞的心情以及对将士们保家卫国的赞美之情。
【解析】1.A项错误,此诗时作者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出使凉州时所作。
2.要求学生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的意思是“到萧关时遇到侦察骑士,告诉我都护已经到燕然。
”燕然:东汉窦宪北破匈奴,曾于此刻石记功。
这里代指前线。
所以运用“窦宪大破匈奴记功燕然山”这个典故表达了诗人为前线大捷而欢欣鼓舞的心情以及对将士们保家卫国的赞美之情。
4.阅读下面古诗,完成后面小题旅宿杜牧旅馆无良伴,凝情自悄然。
寒灯思旧事,断雁警愁眠。
远梦归侵晓,家书到隔年。
沧江好烟月,门系钓鱼船。
1.从题材看,与这首诗相近的是()A.《商山早行》B.《春望》C.《过零丁洋》D.《游山西村》2.颈联是怎样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的?3.联系全诗的情感,对尾联作简要赏析。
【答案】1.A2.虚写乡愁令人难眠,渐入梦境,梦回故乡,可因路远,醒来时天已大亮,实写的是远离故乡,书信难达,表达羁旅中的思乡之情。
3.用沧江美景、渔人垂钓与诗人长途跋涉、行旅艰辛形成鲜明对比,反衬自己风尘仆仆难与家人团聚的愁绪,表达了诗人对家乡自由自在闲适生活的向往。
【解析】1.这首诗和《商山早行》都属于羁旅怀乡之作,题材相同。
B项表达忧国伤时、念家悲己之情;C项表达视死如归的崇高民族气节;D项表达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故选A。
2.颈联是设想之词,虚实结合,想象奇特,表现出此时此地此情此景中诗人因愁思难耐、归家无望而生出的怨恨。
故乡远在千里,只能梦中相见,也许是短梦,也许是长梦,但梦中醒来却已到天明。
字里行间,流露出梦短情长的幽怨。
3.体会诗词情感的方法:①结合作者的生活背景,窥测诗词的情感;②分析诗眼,透视诗词的情感;③解读意象,挖掘诗词的情感;④借助典故,探寻诗词的情感。
本诗最后两句的“烟月”与“鱼船”是让人心生欢乐之景,但却曲折的表达出作者内心的愁苦,这是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表达诗人对家乡自由自在闲适生活的向往。
5.诗文赏析。
晚春韩愈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这是一首描绘暮春景色的诗,诗人运用了的修辞,请任选一处结合具体诗句分析。
【答案】拟人例如:“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诗人使用了拟人化手法,通过“草木”有“知”,惜春争艳的场景描写,反映了是自己对春天大好风光的珍惜之情,“草木”本属无情物,竟然能“知”能“解”还能“斗”,想象奇特。
【解析】【详解】要求学生在理解是跟内容的基础上。
首先指出修辞方法。
然后具体分析。
结合“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分析,运用了拟人的修辞。
过“草木”有“知”,惜春争艳的场景描写,反映了是自己对春天大好风光的珍惜之情,“草木”本属无情物,竟然能“知”能“解”还能“斗”,想象奇特。
结合“惟解漫天作雪飞”分析运用了比喻修辞。
把“杨花榆荚”比作“雪花”,生动形象的写出了杨花榆荚飘落的情景。
6.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小题行路难(其一)李白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的开头两句描绘了隆重而丰盛的宴会场面,体现了诗人愉悦的心情。
B.“冰塞川”“雪满山”比喻自己的仕途受到阻塞,济世安民的理想无法实现。
C.“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表达了诗人高昂乐观的思想感情。
D.这首诗反映出诗人当时既苦闷、迷惘、愤慨又积极、乐观、执着的复杂心理。
2.请结合诗句,分析前四句是如何融情于景、以乐景写哀情的。
【答案】1.A2.第一二句写出朋友用金杯盛着昂贵的美酒,玉盘装满价值万钱的佳肴,盛宴为李白饯行,营造欢乐的宴饮气氛;但三四句急转而下,写出李白面对美酒佳肴却停杯扔筷不能食,拔出宝剑心里茫然形成强烈的反差,反衬出诗人内心的悲苦,乐景写哀情,强化了哀的程度。
【解析】1.要求学生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分选项,BCD三项正确。
A项错误。
前两句朋友为诗人设盛宴款待,可诗人端起酒杯,却又把酒杯推开了;拿起筷子,却又把筷子撂下了。
停、投、拔、顾四个连续的动作,形象地显示了内心的苦闷抑郁。
所以“营造了欢乐的宴饮气氛,体现了诗人愉悦的心情”是错误的。
2.要求学生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得基础上赏析。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的意思是:金杯中的美酒一斗价十千,玉盘里的菜肴珍贵值万钱。
心中郁闷,我放下杯筷不愿进餐;拔出宝剑环顾四周,心里一片茫然。
诗的一开头,“金樽美酒”,“玉盘珍羞”,让人感觉似乎是一个欢乐的宴会。
这是盛景,乐景。
李白嗜酒,要是在平时,因为这美酒佳肴,再加上朋友的一片盛情,肯定是会“一饮三百杯”的。
但紧接着“停杯投箸”、“拔剑四顾”两个细节,就显示了感情波涛的强烈冲击。
这是哀情。
7.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后面小题雁门太守行李贺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1.请任选一个角度赏析下面的诗句“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答案】1.修辞角度:运用典故,借用“临易水”的典故,既交代了战斗的地点,又暗示了此去有可能有去无回,表现了将士们视死如归的精神。
炼字角度:“重”“寒”二字,营造了肃杀的氛围,也暗示将士们内心的沉重。
描写角度:运用环境描写,渲染了战斗的惨烈和悲壮。
2.表达了诗人英勇杀敌、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和誓死报效国家的爱国情怀。
【解析】1.赏析诗句。
可通过分析词语的表现力或修辞手法或描写方法赏析。
首先要读懂诗句大意。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红旗半卷,援军赶赴易水;夜寒霜重,鼓声郁闷低沉。
“半卷”二字含义极为丰富。
黑夜行军,偃旗息鼓,为的是“出其不意,攻其不备”。
“临易水”既表明交战的地点,又暗示将士们具有“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不复还”那样一种壮怀激烈的豪情。
接着描写苦战的场面:驰援部队一迫近敌军的营垒,便击鼓助威,投入战斗。
无奈夜寒霜重,连战鼓也擂不响。
面对重重困难,将士们毫不气馁。
答案比较开放,合理即可。
2.考查对诗歌思想感情的把握。
《雁门太守行》全诗激昂,浩大的战争场面让人读起来热血奔腾。
我们可以通过对全诗的通篇赏析,感受鲜活的战争场面,同时结合作者个人经历和时代背景,体会作者在全诗中抒发的思想感情。
当年唐宪宗以张煦为节度使,领兵前往征讨雁门郡之乱,李贺即兴赋诗鼓舞士气,写成了这首《雁门太守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