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十一讲 机动车机内机外净化技术

第十一讲 机动车机内机外净化技术


交通与环境
燃烧系统的设计
降低ε意味着加大了燃烧室容积,使S/V也下降,还使壁
面温度和排气温度有所提高,有利于HC排放量降低。
降低 ε ,使燃烧室容积Vc上升,残余废气增多,降低了
最高燃烧温度,从而NOx的排放也有所减少。
降低 ε 对排气净化有利,但与提高热效率存在矛盾。压
缩比越低,热效率越低,其燃料消耗就越高。
点火系统的改进
提高点火能量主要措施有:
1
2 3
增大极间电压,极间电压一般为10~ 20kV,目前最高的有35V; 增大火花赛间隙,如由0.8mm增大 至1.1mm; 延长放电时间等。
交通与环境
点火系统的改进
3
采用电子点火系统
电子控制点火系统可以通过计算机系统 对发动机的工况进行判断,调整点火时间和点 火能量,在保证发动机的动力性能的前提下, 降低油耗,减少排放。
3.改进点火系统
七项措施
5.采用电子控制 燃油喷射新技术 7.采用综合控制的 发动机管理系统
交通与环境
二.废气再循环
思考: NOx的生成条件?
温度:随着高温的形
成,NO平衡浓度也高, 生成速度也加快
NOx的 生成机理
氧的浓度:在氧
气不足的条件下, 即使温度高,NO的 生成也被抑制
滞留时间:因为NO的生成反应比燃
Burn)是指能燃用空燃
比为18∶1或更稀
(A/F≥18:1)的混合
气的汽油机。
汽油机排放与空燃比的关系
交通与环境
稀薄燃烧系统
缺陷: • 空燃比过大(A/F>18),HC会因混合气 过稀使燃烧不够完全而排放量大增; • 汽油机燃烧效率最高的经济空燃比为A/F= 16.6。大于此值,点火不顺,且HC增加。
交通与环境
燃烧系统的设计
3
燃烧室的激冷区--减少其面积 激冷区是指燃烧室中有两个以上冷表面 所形成的狭窄空间(如挤气间隙区),它能 阻止火焰向内传播(淬冷)。 激冷区大小对HC和CO排放有直接影响, 减少其面积,可以使燃料燃烧更充分,从而 减少HC的排放。
交通与环境
燃烧系统的设计
4
缸内气流运动
燃烧室内气流也是影响发动机排放HC和NOx的
1
概念
所谓机内净化技术,是指从发动机有害
污染物的生成机理及影响因素出发,通过对 发动机进行调整或改进,达到控制燃烧,减 少和抑制污染物生成的各种技术。
交通与环境
机内净化技术简介
2
主要措施
1.采用废气再循环技术(EGR)
2.改进发动机的燃烧室结 构,优化燃烧系统设计 4.改进燃料供给系统,调 制混合气和控制空燃比 6.积极开发分层充气及均 质稀燃的新型燃烧系统
烧反应慢,需要长的气体停留时间
交通与环境
二.废气再循环
1
原理及系统基本构成 所谓废气再循环:就是将一部分发动机排
气引入汽缸内重新燃烧,利用发动机含氧量低
和热容量大的特点,降低汽缸内氧气含量和最
高燃烧温度,从而降低NOx生成量的方法,简称
EGR(Exhaust Gas Recirculation)。
能利用各种传感器检测发动机的 转速、冷却水温度、进气管真空度和 废气成分等参数的各种状态,经微机 的判断、计算,来改变喷油量和点火
提前角,使发动机在不同工况下均能
得到合适空燃比的混合气,实现最大 限度的节油和净化排气,并提高发动
机的动力性。
交通与环境
七.稀薄燃烧系统
1
稀薄燃烧系统 稀薄燃烧(Lean
点火系统的改进
改进途径主要有:
减小点
火提前角
途径
提高点 火能量 采用电子 点火系统
交通与环境
点火系统的改进
1
减小点火提前角 -即延迟点火时刻 点火的时刻是用点火提前角来表示的。
所谓点火提前角是指从火花塞电极间跳火开 始,到活塞运行至上止点时的这一段时间内曲 轴转过的角度。 点火提前角的大小直接影响到气缸内最高 燃烧压力到达的时刻。
交通与环境
点火系统的改进
2
提高点火能量 点火能量是指发动机火花塞电极之间高压 放电的能量,是系统次级高压放电时作用在 火花塞电极之间随时间的电压与电流的乘积 对时间的积分。 提高点火能量,可以提高混合气着火的可 靠性,扩大混合气的着火界限,是改善燃烧 过程、降低油耗和HC排放的一项重要措施。
交通与环境
2005年9月4日
2005年9月4日 北京交通大学交通运输学院
第十一讲 机动车机内机外净化技术
黄爱玲 北京交通大学交通运输学院
本讲学习要求
掌握交通环境治理技术保障体系的一个
方面:机动车机内机外净化技术。 重点掌握机动车机内机外净化技术的主 要内容和对排放污染改善的原理。
交通与环境
目 录
交通与环境
二次空气喷射
采用空气泵的空 气喷射系统
方 式
利用排气压力 将空气导入的脉 冲空气喷射系统
使用时必须根据发动机的工况进行控制。
交通与环境
二.热反应器
基于高排气温度、足够的氧气及增加排 气停留时间能促使HC和CO在排气系统中高度 氧化的原理设计。是一种降低HC、CO排放的 后处理装臵。 它由壳体、外筒和内筒三层壁构成。 安装在发动机排气道的出口处,一般与 二次空气喷射一起使用,净化效率达50%以 上。但对NOX无净化效果。
交通与环境
机动车机外净化技术分类
第一类:排气后处理净化技术 第二类:非排气污染物净化技术
交通与环境
第一类:排气后处理净化技术
所谓后处理净化,是对已经排出发动机 燃烧室而尚未排到大气中去的废气,在排 气系统中作进一步净化处理。
交通与环境
一.二次空气喷射
二次空气喷射就是指将新鲜的空气喷 射到排气门附近,使高温废气和空气混合, 使没有充分燃烧的HC、CO进一步燃烧,降低 污染排放的方法。 可以使排气污染下降到50%。 能降低HC、CO的排放,在混合气较浓时 效果尤其明显。
交通与环境
燃料供给系统的改进
2
调整和改进化油器
化油器是利用吸入空 气流的动能来实现汽油雾 化的装臵。 作用是在发动机任何 工况下,都能配臵不同浓 度和相应数量的混合气, 以保证发动机正常工作。
交通与环境
燃料供给系统的改进
主要措施:
1
化油器的调整
2
化油器产品质量的提高和改进 新式化油器的采用
3
交通与环境
③在暖机过程中,一般也不进行EGR。 ④在高负荷、高速或油门全开时,不进行EGR或减
少EGR率。
⑤随着负荷的增加,EGR率应增加到允许的限度。 ⑥EGR对NOx排放和油耗的影响还受到空燃比、点
火提前角等因素的影响。
交通与环境
三.燃烧系统的设计
1 燃烧室形状--尽可能紧凑 要求:燃烧室面积和容积的比S/V要小,即 尽可能紧凑;火花塞尽可能布臵在燃烧室中 央,以缩短火焰传播距离。
交通与环境
废气再循环
2
EGR量对发动机性能的影响 废气混入的多少用EGR率表示: 废气还流量
EGR率 =
×100%
废气还流量 + 进气量
交通与环境
废气再循环
(1)随着EGR率增加:
① NOx有较大幅度的下降。
②HC排放和油耗ge增加。 ③烟度增加。
不同EGR率对油耗ge和排放的影响
(2)EGR过小,NOx排放 达不到法规要求,易产 生爆燃和发动机过热等 现象。
交通与环境
三.后燃法
后燃法是指在排气管中安装点火装臵, 使排气中的HC和CO燃烧,从而达到净化尾气 的目的。
后燃法不仅结构复杂而且要增加燃料消
耗,浪费能源,因此很少采用。
交通与环境
四.催化净化装置
催化净化装臵是一种内部装有催化剂的 装臵,安装在发动机的排气管中,通过催化 剂的用,将HC、CO氧化成H2O、CO2,并将 NOx还原生成N2,以减少尾气排放的装臵。
交通与环境
废气再循环
由此可见,EGR是以降低发动机的工作效 率、动力性和燃油经济性为代价,来减少NOx 排放的。因此,EGR的量必须控制在一定范围
内。
交通与环境
废气再循环
3
EGR率控制要求
(1)对于汽油机而言:
当EGR率>10%而< 20%时, 燃油消耗量基本不增加; 当EGR率=20%时,NOx浓度下降 60%~70%,油耗上升只有3%; 当EGR率>20%时,发动机燃烧不稳定,工作粗暴,HC将增加10%。
交通与环境
稀薄燃烧系统
2
分层进气――实现稀薄燃烧的关键技术 采用由浓至稀的分层进气燃烧方式。
通过缸内空气的运动,在火花塞周围形成
易于点火的浓混合气,混合比达12:1左右, 外层逐渐稀薄。这样,混合气空燃比最大值均 在18以上。
交通与环境
八.采用综合控制的发动机管理系统
在电控燃油喷射和电控点火 系统的基础上,发展了综合控制
重要因素。
提高缸内混合气的涡流和湍流程度,HC的排放就 得到减少。 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NOx的生成。
交通与环境
四.点火系统的改进
点火系统是点燃式内燃 机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对点火时间、点火 能量的控制,可以控制燃料 燃烧的时间、温度以及燃料 燃烧的效率,从而对减少尾 气污染有很大作用。
交通与环境
交通与环境
点火系统的改进
延迟点火对燃烧过程的影响 Φ――曲轴转角;p――缸内压力
交通与环境
点火系统的改进
NOx:由于燃气的最高温度与压力大致成
正比下降,可使NOx生成量减少。

HC:由于HC反应的有效温度时间加长,使
HC排放量降低。

CO:在全负荷工况下,当λ>0.95时,点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