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汽油的混合物。
4、双组分聚氨酯(911)防水涂料浪费能源和污染环境每吨双组分聚氨酯(911)防水涂料需使用有机溶剂约80L,这些有机溶剂在涂料施工阶段排入大气,不但浪费了大量能源,还会造成环境污染,直接威胁人体的健康。
5、关于禁止使用双组分聚氨酯(911)防水涂料的建议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近年来,大量无污染的新型防水材料应运而生,其中水固化单组分聚氨酯防水涂料,无需现场搅拌配料,避免了人为操作、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其通过加水固化成膜,基面潮湿亦可固化成膜,有利于保证防水施工质量;在施工过程中,无需添加有机溶剂,从根本上避免了能源的浪费,环境的破坏和安全事故的发生。
且材料价格与双组分聚氨酯(911)防水涂料也相差无几,是其理想的替代产品。
因为这类产品过去在使用中多次出现施工人员中毒的伤亡事故和火灾事故,2004年3月,北京市第四批禁止和限制使用的建材产品目录中规定,在室内和其他不通风的工程部位禁止使用溶剂型建筑防水涂料(含双组分聚氨酯[911]防水涂料、溶剂型冷底子油)。
由于双组分聚氨酯(911)防水涂料在施工过程中,存在质量、安全隐患,并且存在浪费能源、污染环境等问题,为保障防水工程质量和安全、节约能源、保护环境,我们建议在防水工程中禁止使用双组分聚氨酯(911)防水涂料,推广应用水固化涂料等环保型防水材料。
■合成树脂乳液内外墙涂料的产品技术新标准及检测方法张 松 刘吉佑(深圳市龙岗区工程质量监督检验站坪山分站)【摘要】介绍了合成树脂乳液内外墙涂料产品新国标的修订内容以及贯标检测试验方案的落实【关键词】合成树脂乳液内外墙涂料;性能技术指标;检测方法。
1 前言合成树脂乳液内外墙涂料是以高分子合成树脂乳液为主要成膜物质,与颜料、体质颜料及各种助剂配制而成的墙面涂料,俗称乳胶漆。
按乳液制造方法的不同可分为两类,其一由单体通过乳液聚合方法生产工艺直接合成的乳液;其二由高分子合成树脂通过乳化方法制成的乳液。
是目前最重要也是最有发展前途的装饰涂料品种之一。
它具有安全无张松,男,深圳市龙岗区工程质量监督检验站平山分站,高级工程师地址:深圳市龙岗区工程质量监督检验站坪山分站邮编:518118毒、施工方便、干燥快速、耐水耐碱、透气性好、容易配色等优点。
GB/T9755-1995《合成树脂乳液外墙涂料》和GB/T9756-1995《合成树脂乳液内墙涂料》是于1995年6月12日由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批准发布并于1996年2月1日起实施的。
这些标准的制定为规范建筑涂料的生产与市场、促进其质量的不断提高无疑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但随着我国建筑涂料迅速向高档化、多功能化方向发展,不但注重其保护性能,对其装饰性能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因此全国涂料和颜料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对上述两个产品标准进行了修5758为合格。
3.2 施工性施工性是指涂料施工的难易程度,用于检查涂料施工是否产生流挂、油缩、拉丝、涂刷困难等现象。
涂料的涂装是通过刷涂、辊涂、喷涂或其他工艺手法进行的,能否容易施工是涂料能否应用的关键。
施工性的检测方法是:用刷子在试板平滑面上刷涂试样,涂布量为湿膜厚约100μm,使试板的长边呈水平方向,短边与水平面成约85o角竖放。
放置6h后再用同样方法涂刷第二道试样,在第二道涂刷时,刷子运行无困难,则可视为“涂刷二道无障碍”。
3.3 干燥时间涂料的干燥时间长短与涂料施工的间隔时间有很大关系,施工的间隔时间由涂料的干燥时间决定,故涂料干燥的快慢对施工进度有直接关系。
合成树脂乳液内外墙涂料的干燥时间用表干时间表述,表干时间是指在规定的干燥条件下,一定厚度的湿涂膜,表面从液态变为固态,但其下仍为液态所需要的时间。
具体检测方法是:在产品规定的底板上制备涂层,然后按产品标准规定的干燥条件进行干燥,每隔若干时间或产品标准规定的时间,在距涂层边缘不小于lcm的范围内,以手指轻触涂膜表面,如感到有些发黏,但无粘在手指上,即认为表面干燥。
3.4 低温稳定性具体检测方法是:将试样装入约1L的塑料或玻璃容器(高约130mm,直径约112mm,壁厚约0.23-0.27mm)内,大致装满,密封,放入(-5±2)℃的低温箱中,18h后取出容器,再于标准试验环境条件下放置6h。
如此反复三次后,打开容器,搅拌试样,观订,并由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批准于2002年4月1日正式实施。
此次修订合成树脂乳液内、外墙涂料非等效采用了日本工业标准JISK5663-1995《合成树脂乳液涂料》(室内、室外型),等级,考虑到我国的实际情况,对GB/T9755-1995《合成树脂乳液外墙涂料》和GB/T9756-1995《合成树脂乳液内墙涂料》某些项目进行了较大的调整,其中包括:在原来基础上增加了“优等品”产品种类,增加了“耐玷污性”检测项目,“耐洗刷性”和“耐人工气候老化性”指标有所提高;“涂层耐温变性”循环次数由10次改为5次。
新标准还对试膜的制备以及“对比率”的仲裁检测等都做了较为详尽的规定。
这些项目技术指标的调整,使得产品等级分类更加细化,便于同国际品牌接轨,对于检验工作的规范性要求也更加科学合理。
2 修订标准的指标比较具体与前版的主要技术差异如表1、表2:3 产品主要性能说明及检测方法3.1 容器中状态容器中状态是指涂料在容器中的形状,即涂料的液态性能。
如涂料是否存在分层、沉淀、结块、凝胶等现象以及经搅拌后是否能混合成均匀状态,它是最直观的判断涂料外观质量的方法。
容器中状态的具体检测方法是:打开包装容器,用搅棒搅拌时无硬块,易于混合均匀,则可视察有无硬块、凝聚及分离现象,如无则认为“不变质”。
3.5 对比率对比率是反映涂膜遮盖底材能力的,新标准采用仪器检测的“对比率”代替了手感目测的“遮盖力”。
遮盖力是用漆刷将涂料涂刷在黑白玻璃板上,放在暗箱内,以刚看不见黑白格为终点,然后将盛有剩余涂料的杯子和漆刷一起称重,得出黑白板上涂料的质量,整个检测过程全靠手感目测。
而对比率是用100μm的线棒涂布器将涂料涂布在聚酯薄膜上,克服了手工刷涂的差异,用反射率仪测定干膜反射率克服了湿膜在暗箱中目测的差异,经长期试验结果表明,新标准中的“对比率”要比老标准中的“遮盖力”更先进、更科学,特别适用于明度值为6到9之间的白色或浅色的内外墙乳胶漆。
具体检测方法是:用聚酯薄膜为底材制备涂膜,则将涂漆聚酯膜贴在滴有几滴200号溶剂油(或其他适合的溶剂)的仪器所附的黑白工作板上,使之保证无气隙,然后在至少四个位置上测量每张涂漆聚酯膜的反射率,并分别计算平均反射率RB(黑板上)和RW(白板上)。
如用底色为黑白各半的卡片纸制备涂膜,则直接在黑白底色涂膜上各至少四个位置测量反射率,并分别计算平均反射率RB(黑板上)和RW(白板上)。
3.6 耐水性涂料的耐水性是指涂膜对水作用的抵抗能力,即涂膜不吸水、不渗水的性能。
干透的徐膜在遇水后不发生泛白、起泡、膨胀、脱落等弊病,离水后,水分蒸发,涂膜能恢复原来的外观,这就说明涂膜具有一定的耐水性。
装饰性涂料,特别是外墙建筑涂料该技术性能指标尤为重要,因为外墙涂料所经受的环境较内墙涂料要苛刻得多,要受到日光照射,风吹雨淋。
该项指标的好坏直接影响涂料在基材上的附着能力。
在室内较为潮湿的场所,如厨房、卫生间或南方的室内也应考虑涂料的耐水性,由此可见涂膜的耐水性与工程的应用目的是密切相关的。
具体检测方法是:试板投试前用1∶1的石蜡和松香混合物封边、封背,封边宽度2~3mm。
在玻璃水槽中加入三级去离子水,调节水温为23±2℃,并在整个试验过程中保持该温度。
将三块试板放入其中,并使每块试板长度的2/3浸泡于水中。
浸泡96h结束后,将试板从槽中取出,用滤纸吸干,在标准试验条件下目测,如三块试板中有两块未出现起泡、掉粉、明显变色等涂膜病态现象,可评定为“无异常”。
3.7 耐碱性涂料的耐碱性是指涂膜对碱浸蚀的抵抗能力。
建筑涂料适用的基材有多种,如现浇混凝土、混凝土预制板材、水泥砂浆、加气混凝土板材、水泥石棉板、石膏水泥板、纸面石膏板等。
综观基材,其共性大多为碱性,故要求涂膜具有一定的耐碱性,该项技术性能指标是建筑内外墙涂料的一项重要技术性能指标。
具体检测方法是:取三块按规定制备好的试板,用石蜡和松香混合物(质量比为1:1),将试板四周边缘和背面封闭。
然后将试板面积的2/3浸入温度为23±2℃的氢氧化钙饱和溶液中,直至规定时间。
浸泡结束后,取出试板用水冲洗干净,甩掉板面上的水珠,再用滤纸吸干,立即观察涂层表面,如三块试板中有二块未出现起泡、掉粉、明显变色等涂膜病态现象,可评定为“无异常”。
对于上述试验所采用的底材基板,新标准中做了严格的规定,即检验用石棉水泥平板应符合JG/T412-1991《建筑用石棉水泥平板》表2中1类板(加压板)的技术要求,由于原标准中未规定检验用石棉水泥平板的规格,因此在标准实施过程中出现了由于底材的不同而导致检验结果不同的现象,尤其是“耐水性”项目影响更大。
对于施涂工具,新标准规定采用由不锈钢材料制成的线棒涂布器制板来控制湿膜的厚度,从近几年使用情况来看,用线棒涂布器进行水性涂料的制板简捷方便,易于清洗,得到了使用者的普遍肯定。
此外,根据不同直径的不锈钢丝规定了80、100、120三种规格的线棒涂布器刷涂乳胶漆受检产品,减少了诸如涂料粘度、张力、涂布速度、底材及测定时间等因素对控制膜厚的影响,对规范检验操作过程具有指导意义。
3.8 耐洗刷性涂料的耐洗刷性是指涂膜经受皂液、合成洗涤液的清洗,除去表面的尘埃、油烟等污物,而保持原性能的能力。
内墙涂料饰面经过一定时间后,沾染灰尘、脏物之划痕等需用洗涤液或清水擦拭干净,使之恢复原来的面貌,而外墙涂料饰面常年经受雨水的冲刷,故涂层必须具备耐洗刷性。
该项技术性能指标对内外墙涂料都较重要。
具体检测方法是:将试验样板涂漆面向上,水平地固定在洗刷试验机的试验台板上。
将预处理过的刷子置于试验样板的涂漆面上,试板承受约450g的负荷(刷子及夹具的总重),往复摩擦涂膜,同时以0.04g/s的速度滴加洗刷介质(0.5%洗衣粉液),使59洗刷面保持润湿。
同一试样制备两块试板,洗刷至规定的次数,两块试板中有一块试板未露出底材,则认为其耐洗刷性符合技术要求。
值得注意的是,原标准直接引用试验方法标准GB/T9266,制板前需先喷涂一道铁红色醇酸底漆,以便更清楚地观察漏底时的结果。
经过长期实践表明,对于灰黑色的加压水泥板来说,不涂底漆并不影响最后的对比观察。
对于水性内外墙涂料来说,涂刷前在石棉水泥板上先涂一道油性漆有可能造成涂料的附着性能不好,洗刷过程中,涂膜出现起泡、脱膜等现象,且此操作与涂料的实际施工情况不符。
鉴于以上情况,修订后的标准改为直接在石棉水泥板上制备试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