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高中语文人教选修之《先秦诸子选读》:先秦诸子散文课件
高中语文人教选修之《先秦诸子选读》:先秦诸子散文课件
三、老庄及道家思想
姓李,名耳,字聃,号伯 阳,春秋后期楚国人,曾任 “周守藏之史”,与孔子同 时而年长于孔子,为道家学 派的创始人,作《老子》(又 称《道德经》)。
老子图
老子讲道图
《老子》的哲学思想
一、以“道”为核心。
“道 ”在 《老子》 中出现 了七十多次。老子认为“道” 是天地万物的本源,是万物存 在与变化的普遍原则和根本规 律。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 道法自然。(章二十五)
(二)庄子及其思想
道家学派是由老子创 始的,战国前期继承 老子思想的有关尹等 , 关尹又叫环渊,“ 学 黄老道德之术”,成 为老子思想的直接继 承人。战国中期的庄 子,继承和发挥了老 子、关尹的思想,是 庄子,名周,宋国蒙(河南商 战国时期道家的代表 丘附近)人。庄子的思想,保存在 人物。
《老子》的哲学思想
二、以辩证法思想为其思想的精髓。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 能胜,其无以易之。”(章七十八)
祸兮,福 之所倚; 福兮,祸 之所伏。
(章五十八)
《老子》的哲学思想
三、“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和“小国 寡民”的社会理想。 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章二) 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 (章四下八)小国 寡 民。使有什伯之器 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邻国相望, 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二、孔子及儒家思想
(一)孔子(公元前551 年~前479年),名丘,字仲尼, 其先祖原为宋国贵族,后逃难 到鲁国,成了鲁人。孔子幼年 丧父,曾做过小官吏。中年以 后,担任过鲁国的中都宰和司 寇等职。去职后,他周游列国。 晚年又回到鲁国,由其门人整理成为《论 语》,《论语》是研究孔子思 想的主要依据。 孔子像(唐吴道子画)
孔子办教育,推广私人讲学, 孔子认为,要实 对打破“学在官府”、贵族垄断 现“德治”(礼治), 教育有很大贡献。他破除等级、 必须提倡“仁”学, 地域和种族的界限,提出“有教 即通过各人内心修养, 无类”的主张。这是学术下移、 形成“仁”这个无美 庶人议政历史趋势的必然结果。 不备的德性。“仁” 孔子在教学实践中重视启发学 是孔子伦理思想的核 生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强调 心。“仁者爱人”、 实事求是的学习态度。 “克己复礼为仁”就 孔子在教学中强调学与思的关 是他给“仁”所下的 系、学习与复习的关系。孔子是 两个最主要的定义。 一位“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 教育家,他的弟子以“循循善诱” 来赞扬他。
(三)荀子
荀子名况,字卿,战国末 赵国人,生卒年不详,他的学 术活动年代约在公元前 298 年 至公元前 238 年。著作保存在 《荀子》中。 荀子是儒 家 八派 中 的一 派 的创始人。荀子“重法”,他 的思想在实质上和法家思想有 不少一致的地方,荀子是一位 以儒家学说为基础,批判地吸 取各家之长,自成体系的思想 家。
《先秦诸子语录· 孟子》
•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孟子· 梁惠王上》)
○老吾老,幼吾幼。第一个“老”和“幼”是动词,第二个“老”和“幼” 是名词。教材解释为“恭敬地奉养自己的长辈,慈爱地养育自己的子女”, 更精确翻译应该是以恭敬老人的礼数来奉养我的父辈,以关爱孩子的态度来 养育我的子弟。 ○以及,以这样的态度来推及(别人的老人和孩子)。 ○运于掌,运转于掌心,比喻很容易就能治理天下。
“仁者爱人”
孔子办教育
后人评孔子
《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 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余读孔 氏书,想见其为人。„„天下君王至于 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已焉。孔子 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 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 圣矣! 《史记·孔子世家》 天不生仲尼,万古长如夜。
《朱子语类》卷九三
①经济根源:生产力发展出现多种 经济基础并存局面。②政治状况: 奴隶制度进一步崩溃,封建制度逐 步形成,历史经历着划时代的变革。 ③阶级基础:阶级结构、阶级关系 十分复杂,代表不同阶级立场的思 想家层出不穷,对当时的社会变革, 发表不同的见解,并形成了不同的 派别,出现了“诸子百家”。④社 会环境:在诸侯割据称雄的时期, 统治者不可能推行封建的文化专制 主义,相反,各诸侯国竞相招揽人 才,礼贤下士成为社会风尚,使各 个学派都有了发展机会。⑤不同派 别的代表人物竞相著书立说,宣传 自己的主张,批评别人,形成了 “百家争鸣”的局面。
齐宣王见孟子于雪宫。王曰:“贤者亦有此乐乎?”孟子对曰:“有。人不得,则非其上 矣。不得而非其上者,非也;为民上而不与民同乐者,亦非也。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 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孟 子· 梁惠王下》)
•
○雪宫:齐宣王的离宫(行宫)。 ○非,非其上的“非”即非议,非也的“非”即不对,错误。 ○齐宣王在雪宫里接见孟子。宣王说:”贤人也有这样的快乐吗?“孟子回答 说:”当然有的。人们要是得不到快乐,就会非议他们的国君。因为得不到快 乐就非议国君当然是不对的;可是为人君者而不能与民同乐,也是不对的。 假如国君能以人民的快乐为快乐,那么人民也会以国君的快乐为快乐;假如 国君能以人民的忧愁为忧愁,那么人民也会以国君的忧愁为忧愁。与天下人 同乐,与天下人同忧,假如这样而还不能称王天下的,从来也没有过。 ○孟子答非所问,转换话题,利用一切机会劝谏君王实行仁政。
“十家九流”
《汉书艺文志》将战国主要 思想学派分为十家——儒、 墨、道、法、阴阳、名、纵 横、杂农、小说。西汉人刘 歆在《七略诸子略》中讲小 说家去掉,称为“九流”。
“三教九流”
本意是指三种宗教和九种学 术流派。“三教”:指儒教、 道教、佛教。“九流” 是先 秦的九个学术流派:儒家、道 家、阴阳家、法家、名家、 墨家、纵横家、杂家、农家。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 居 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 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孟子· 滕文公下》)
○景春,孟子同时代人,纵横家。人姓名。公孙衍、张仪,也都是纵横家。公孙衍合纵,张仪连 横。公孙衍先在秦国为相,后又离开秦国策划合纵,一度身佩楚、韩、赵、魏、燕五国相印。张 仪先说楚,楚相失玉,门人诬之,张乃说秦,说从前我没有偷你的玉,无限我窃玉,今天小心点, 我要来偷你们的城了。纵横家们多类此,没有一定行为准则,所以孟子瞧不起他们,认为他们没 有资格称大丈夫,只配称小妇人。 ○“居天下之广居”三句,说大丈夫应该立足高远,立身正大。道,即仁政。 ○“得志”两句,得志便率领百姓一起走上大道,之代道。这两句演变为后世儒家著名的两句话: 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 ○富贵不能淫,淫,《辞海》解“惑乱”,有的人“一阔脸就变”,迷惑了本心,不知自己是谁。 贫贱不能移,移,改变节操。如《论语· 雍也》载:颜渊一箪食,一瓢饮,居陋巷,而不改其乐, 孔子称赞他说:"贤哉回也!" 威武不能屈,屈,使动用法,使之屈。后世最典型的例子有苏武、 文天祥等。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 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 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孟 子· 告 子下》)
二、善于运用具体形象表现抽象哲理。
比喻蕴涵深刻哲理,不同于一般的简单比喻。
天之道,其犹张弓欤?(章七十七) 天地之间,其犹橐籥(古代风箱)乎?虚而 不屈,动而愈出。(章五)
《老子》的艺术特色
三、语言凝练精妙, 多用格言、警句。
合抱之木,生于毫 末;九层之台,起 于累土;千里之行, 始于足下。(章六 十四)
第三讲 先秦诸子散文
本讲学习要点:
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 二、儒家思想概说 三、道家思想概说 四、先秦诸子语录赏析 五、《秋水》赏析
百家争鸣 一、百家争鸣形 成的原因:
从根本上说,是 社会大变革的产物。
士阶层的解放为 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 起了重要作用。各国 国君争相礼贤下士, 稷下是重要的文化学 术中心。 养士之风盛行。
(二)孟子和儒家思想
孔子死后,儒家分为八支, 即子张之儒,子思之儒,颜氏之儒, 孟氏之儒,漆雕氏之儒,仲良氏之 儒,孙氏之儒,乐正氏之儒。在战 国时期,儒家除和其他学派论战外, 他们内部的各派间也相互论争。 孟氏之儒的代表人物是孟轲。 孟轲(公元前371年~前289年), 战国时邹(山东邹县)人。他曾受 业于子思(孔子嫡孙)的门人。孟 子的学生整理记载他的言论,编成 《孟子》一书。
○空,穷也;乏,绝也。使其一无所有。 ○行拂乱句,言使为事总是出错,不能成功。 ○动心忍性,谓竦动其心,折磨其心绪。坚忍其性,以难以忍受之事磨练其性,使其坚忍。 ○曾,通"增"。以上述办法来增加其原来不具备的品质。 ○恒,经常。人总是在多次错误后,才能知道应该怎么做。 ○衡,权衡。人总要在心力交瘁,权衡再三后,才会有所作为。 ○征,表征。这样的脱胎换骨过程,最终一定会从神情上表现出来,从语言上表达出来,而后必然为人们所了 解。 ○法家拂士。法家,非百家之法家,乃制定法度坚持法度的大臣。拂bi4通弼,弼士,辅弼的贤士。 ○入,指国内;出,指外部。内无人敢于忤逆,外无敌国外患,这样的国家很快会亡。 ○然后,然,这样,指上面这些话。 ○日后司马迁有一段话可是说是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最好注解。《史记· 太史公自序》:“昔西伯拘羑 you3里,演周易;孔子厄陈蔡,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而论兵法; 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 得通其道也,故述往事,思来者。”
盖闻先孔子而圣者,非孔子无以 明;后孔子而圣者,非孔子无以法。 所谓祖述尧舜,宪章文武,仪范百王, 师表万世者也。元《加封孔子制》
清康熙题写的匾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