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9-2020学年历史新教材部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 第6课 全球航路的开辟 学案 Word版含答案

2019-2020学年历史新教材部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 第6课 全球航路的开辟 学案 Word版含答案

第三单元走向整体的世界第6课全球航路的开辟本单元课标17.全球联系的建立通过了解新航路开辟所引发的全球性流动、人类认识世界的视野和能力的改变,以及对世界各区域文明的不同影响,理解新航路开辟是人类历史从分散走向整体过程中的重要节点。

要点学纲学习重点一、▲新航路开辟的动因和条件(一)原因(参见表1)1.根本原因(经济根源);2.重要原因;3.直接原因。

(二)条件1.航海经验积累;2.科技条件;3.政治条件1.开辟新航路的必然性;2.主要航线的开辟二、▲新航路的开辟(参见表2)(一)迪亚士、达•伽马发现从欧洲绕过非洲到达东方的航线(二)哥伦布发现美洲(三)麦哲伦船队环球航行三、其他航路的开辟(一)开辟概况(参见表3)1.北大西洋高纬度地区的海上探险;2.探寻南半球的新世界。

(二)△历史意义一、新航路开辟背景角度内容(理解)根本原因(动因)经济根源14—15世纪,地中海沿岸城市出现资本主义萌芽,西欧各国的商品经济迅速发展社会根源西欧社会对金银财富的需求以及开拓新市场的意愿日益迫切重要原因东方的诱惑(诱因)⑴《马可•波罗行纪》描述了中国和东方的富裕,激起一些西欧人对东方和未知海外的发财梦;⑵欧洲对亚洲贵重商品的长期需求(欧洲长期从亚洲进口丝绸、瓷器等奢侈品和香料等生活必需品)西方力量的推动(动因)⑴人文主义鼓励冒险精神;⑵部分穷困潦倒的贵族、新兴资产阶级,以及其他有冒险精神的人——希望到东方和海外实现发财梦;⑶基督教会——希望通过向海外扩张来传播基督教;⑷葡西王室——(希望得到海外财富,以加强在欧洲的地位)积极支持海上探险活动(二)条件1.航海经验积累:西欧人在地中海和大西洋沿岸的长期航行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2.科技条件:⑴地理知识的积累——相信大地是球状的(地圆学说),有关季风和洋流等知识;⑵造船技术不断提高;⑶指南针(星盘)的使用。

3.政治条件:葡、西王室的支持。

三、其他航路的开辟(二)意义1.这些航海探险,进一步丰富了人类的地理知识;2.在主要航线之外,开辟了众多重要的新航线,世界主要的大洋和大陆之间,通过海上航线建立了直接联系。

一、新航路的开辟——欧洲航海家的“泪行史”请各位同学在下图中,绘制出新航路基本航路和其他航路的开辟情况。

(要求:1.在图中标明主要国家和到达地区的名称;2.绘制出各航路的大致路线;3.标明开辟各航路的时间和主要人物。

)二、新航路开辟的历史必然性材料一:农民普遍缴纳货币地租,在手工作坊做工的工匠、师傅、帮工和在手工工场做工的工人、师傅大多领取货币工资。

城乡间、地区间、国家间、贸易区间、东西方间的商品流通、交换、物资交流都比较广泛、频繁,而且品种多、数量大、价值高。

……但欧洲的贵金属开采发展缓慢。

1493—1520年间,欧洲产银共4.5万公斤,年均产量仅1 600公斤,不敷社会所需要。

——张箭《地理大发现研究(15—17世纪)》材料二:西欧本身贵金属就不多,而为数不多的贵金属在与阿拉伯人进行的香料和奢侈品贸易中又大量流向东方,进一步加剧了严重的金银荒。

“在15世纪,追求黄金的热病弥漫全欧洲,其中葡萄牙高烧尤甚”。

黄金不足,物价飞涨,通货膨胀,王室的收入大受影响,社会矛盾激烈冲突。

——《大国如何崛起》材料三:日本国据有黄金,其数无限,其所属岛屿有金,金多无量……秦海(中国南海)中“共有7 459座岛……其中一切富源,或为黄金宝石,或为一切种类香料,多至不可思议。

”——《马可•波罗游记》材料四:伊斯兰世界仍相当强大的状况,使西欧罗马天主教皇急感不安。

如此长久的反异教战争,使西班牙和葡萄牙两国几百年的历史都蒙上了浓重的宗教冲突的色彩,人们长期生活在宗教冲突的战火中,整个社会都弥漫着一种“向异教徒作战”、“复仇与征服”的战争气氛,因而人们的思想观念与社会意识必然会受到如此深久的历史影响。

——吴长春《新航路开辟的宗教动因》材料五:1453年,奥斯曼帝国的军队攻占君士坦丁堡,占领巴尔干、小亚细亚以及克里木等地区,从而控制了东西方之间的通商要道。

不但帝国军队肆意抢劫商旅,而且帝国当局还规定对过往商品课以重税。

这实际上等于堵死了这一条重要的商路。

结果,欧洲市场上东方商品的价格猛涨。

——引自吴于廑等主编《世界史·近代史编》上卷请各学习小组根据上述材料,围绕“新航路开辟的历史必然性”自拟论题,并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予以阐述。

(12分)[示例]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西欧出现金银荒的原因。

原因:①商品经济发展对金银货币需求量增加;②西欧金银储量少,开采缓慢;③因与阿拉伯贸易,贵金属大量流向东方。

2.根据以上材料,概括新航路开辟的原因。

原因:①(材料一、二)西欧出现金银荒→“黄金热”形成;②(材料三)东方盛产黄金,激起西欧人对东方的发财梦;③(材料四)长期宗教冲突的影响→传播基督教的驱动;④(材料五)奥斯曼帝国兴起,东西方商路受阻→欧洲商业危机。

三、中国、西欧远洋航行比较材料一:郑和船队每到一国,就向国王宣读中国皇帝的诏谕;尔等顺天道,恪守朕言,巡礼循理安分,勿得违约违越:不可欺寡,不可凌弱,庶几共享太平之福。

若有摅诚(表示诚意)来朝,咸赐皆赏。

……——引自《中国古代对外关系史》材料二:彼等(美洲人)非常顺从,不知邪恶,不杀人、捕人,不谙武器。

彼等胆子甚小……鉴于此,仰祈二位陛下尽早圣断,将彼等变成基督徒。

臣认为,一旦发轫,毋须多久,大批居民即会信奉吾人之天主教,二位陛下即能取得大片领土和财产。

这里所有人皆会成为西班牙臣民。

毫无疑问,当地黄金甚丰……此外,这里还生产宝石、珍珠以及无数香料………………这里还产大量的棉花,臣以为,无须送回西班牙,在当地即可卖好价钱……——[意]哥伦布著,孙家堃译《航海日记》材料三:早在1405—1433年,中国的郑和就奉命七次率领庞大的船队进行了远洋航行。

郑和船队航行至东南亚、印度、波斯湾、阿拉伯半岛、红海海口和东非沿岸,是人类航海史上的创举。

对于郑和的航海,梁启超作了这样的评论:“谓大陆人民,不习海事,性或然也,及观郑君,则全世界历史上所号称航海伟人,能与并肩者,何其寡也。

郑君之初航海,当哥伦布发见(现)亚美利加以前六十余年,当维哥达嘉马(达·伽马)发见印度新航路以前七十余年。

顾何以哥氏、维氏之绩,能使全世界划然开一新纪元。

而郑君之烈,随郑君之没以俱逝。

我国民虽稍食其赐,亦几希焉。

则哥伦布以后,有无量数之哥伦布,维哥达嘉马以后,有无量数之维哥达嘉马。

而我则郑和以后,竟无第二之郑和,噫嘻,是岂郑君之罪也。

”——梁启超《祖国大航海家郑和传》,《郑和研究资料选编》材料四:据史料记载,郑和船队中宝船的总长可能超过120 米,而晚了郑和将近一个世纪的哥伦布,其远航船队之旗舰“圣•玛丽亚”号之总长仅25.5米,两船大小比例悬殊。

图1 郑和宝船与哥伦布远航旗舰比较图请各学习小组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自行拟定探究角度,设置问题,并给出参考答案。

(12分)[示例]⑴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比较中国郑和航行与哥伦布、达·伽马航行的不同之处。

(可从时间、次数、到达区域、航海目的、扮演角色、性质、作用和影响等方面进行比较)不同之处:①主要目的:郑和下西洋的主要目的是宣传国威,加强与海外诸国的联系;哥伦布航行的主要目的是寻找黄金,取得大片领土和财产。

②性质:郑和船队为皇帝派出的官方出使海外的皇家舰队;哥伦布船队为王室特许的私人航海探险队。

③扮演的角色:郑和船队为官方外交使团和朝贡贸易使团;哥伦布船队集征服者、殖民者、基督教传播者、通商者、海盗等多种角色于一身。

⑵根据以上材料,试对郑和航行与哥伦布、达·伽马航行作出评价。

评价——郑和下西洋①航海伟人和人类航海史上的创举:郑和下西洋是世界历史上空前规模的远洋航行,在时间、次数、资金、规模、装备、技术和到达地区范围,都领先于欧洲远洋航海家的航行,是人类航海史上的创举,郑和也称得上全世界历史上之“航海伟人”。

②国际影响和中国与亚非关系:郑和航行,宣传了明朝国威,扩大了中国在世界的影响;也进一步加强了中国和亚非一些国家的联系,促进了亚非国家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

③未能持续:但郑和航行给明朝带来较大的财政负担,因缺乏持久动力,后来未能持续。

评价——欧洲航海家航行①航行动机(目的);②对西欧和世界的巨大影响:“使全世界划然开一新纪元”;③对所到地区的杀掳掠夺及后果:哥伦布航行,开始了欧洲近代殖民扩张和掠夺,从而加速了资本原始积累,促进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衰落和资本主义的发展。

从促进人类文明进步的角度上看,哥伦布对人类社会的贡献是巨大的,尽管这一进步是以侵略、掠夺的形式实现的。

⑶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指出“哥伦布以后,有无量数之哥伦布……”而“郑和以后,竟无第二之郑和”的原因。

(6分)①直接原因:哥伦布通过探险、殖民获得海外财富,而郑和给明朝带来巨大财政负担。

(2分)②根本原因:西欧商品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统治者固守重农抑商政策,对外政策逐渐走向海禁和闭关锁国等。

(4分)⑷郑和航行与哥伦布、达·伽马航行形成了怎样的巨大反差,原因何在?(12分)反差:①郑和航行是人类航海史上的创举,无论在时间、次数、资金、规模、装备、技术和到达地区范围,都领先于欧洲远洋航海家的航行。

②但“郑君之烈,随郑君之没以俱逝……”,而“哥氏、维氏之绩,能使全世界划然开一新纪元”。

(4分)原因:①(直接原因)哥伦布通过探险、殖民获得大片海外领土和财产,而郑和给明朝带来巨大财政负担。

(4分)②(根本原因)西欧商品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统治者固守重农抑商政策,对外政策逐渐走向海禁和闭关锁国等。

(4分)四、大航海时代中国的因应与反思材料一:明初,政府规定“片板不许下海”,……隆庆元年(1567年),明政府开放海禁,但对船只数目、贸易地点等仍有许多限制……16世纪中期到17世纪前期,流入我国的白银近1.5亿两,17世纪后期流入26 000余万两。

然朝廷……只图罢市舶司,填平双屿港,烧毁出口大船,禁海令又起。

——张岂之《中国历史•元明清卷》材料二:(1661年)法兰西“始有船只赴中国之广州,但贸易额甚微”。

——《中国对外关系简史》材料三:1644—1683年,清朝执行了比明朝更为严厉的海禁政策,禁止民间商船出海贸易,显然是针对沿海抗清势力而采取的非常措施。

……——樊树志《国史十六讲》香港文化学者王鲁湘博士指出:“郑和死后,明朝人的身影,从此就从海洋上消失了。

”请根据以上材料和所学知识思考:大航海时代,为何没有中国人的身影?你对此有何感想?(12分)原因:①郑和下西洋的航海行为既缺乏经济动因,又给明朝带来巨大财政负担;②在西方大航海和早期殖民时代,由于面临来自海域的威胁,明清王朝实行海禁政策。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