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感染病人的护理

感染病人的护理


咀嚼肌→→面肌→→颈项肌→→背腹肌→→四肢肌→→膈肌、肋间肌 ↓ ↓ ↓ ↓ ↓ ↓ 张口困难 苦笑面容 颈项强直 角弓反张 屈膝弯肘半握拳 呼吸困难窒息
பைடு நூலகம்
因轻微光、声、接触、 饮水等刺激诱发,发作 时口吐白沫,大汗淋漓, 呼吸急促,口唇发绀、 流涎,牙关紧闭、磨牙, 头后仰,手足抽搐
临床表现—并发症

气 性 坏 疽
概念
气性坏疽通常是指由梭状芽孢杆菌所致的以肌 坏死或肌炎为特征的急性特异性感染。因其发展急
剧,预后严重。
致病菌:厌氧梭状芽胞杆菌,主要有产气荚膜菌、
水肿杆菌、腐败杆菌和溶组织杆菌,多种细菌混合
感染
临床表现:
1、局部症状:伤肢沉重或疼痛持续加重,有如 胀裂,程度常超过创伤伤口。皮肤苍白-紫红紫黑,有气泡溢出,皮下如有积气,可触及捻 发音。伤口恶臭。 3、全身症状
急性淋巴管炎和淋巴结炎
急性淋巴管炎---致病菌经破损的皮肤黏膜或其他的感染灶侵 入淋巴管,引起淋巴管及周围组织的急性炎症
急性淋巴结炎---波及所属淋巴结
浅部急性淋巴结炎好发颈部、腋窝和腹股沟 主要致病菌:乙型溶血性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
临床表现
急性淋巴管炎:网状、管状
网状淋巴管炎—丹毒,好发于 下肢和面部。片状皮肤红疹、微 隆起、色鲜红、中间稍淡、境界 较清楚。局部烧灼样疼痛,可起 水泡,附近淋巴结常肿大有触痛, 少见化脓破溃。下肢丹毒反复发 作导致淋巴水肿,甚至发展成象 皮肿。
病因及病理生理
致病菌 破伤风梭菌 致病条件 开放性损伤,新生儿 发病因素 缺氧环境 伤口外口小,内有 坏死组织,血块充塞或填塞过紧、局部缺血。 如果同时存在其他需氧菌感染,后者消耗伤口 内残留氧气,使本病更容易发生。
破伤风杆菌产生外毒素 溶血毒素 局部组织坏死 和心肌损害 痉挛毒素 阻断脊髓对交 经血液循环和淋巴系统 感神经的抑制 至脊髓前角灰质或脑干 的运动神经质 交感神经过度兴奋 结合中间联络神经细胞 的突触抑制释放抑制性 血压升高、心率增 的传递介质 快、体温升高、出 汗 a-运动神经系统因失去

俗称疖疮,是单个毛囊及其周围组织急性化脓性感 染。病菌以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偶可由表皮葡萄 球菌或其他病菌致病。常发生于毛囊和皮脂腺丰富 部位,如头面、颈项、背部等。
疖---病因和病理
皮肤不洁、擦伤、局部摩擦、环境温 度较高或人体抗感染能力低下
疖---临床表现
疖初期,局部皮肤出现红肿痛的小结节,然后逐渐 肿大,结节中央组织坏死软化,肿痛范围扩大,有波 动,见黄色脓栓,继而脓栓脱落破溃,脓液流出。 “危险三角区”部位的疖被挤压会引起颅内化脓性感 染
病因
(一)病原体的致病因素 病原体的侵袭力 病原体数量与增殖速率
病菌毒素
病因
(二)机体的易感性
局 部 原 因
皮肤黏膜的破损
血管或体腔内的留置导管处理不当 管腔阻塞致内容物淤积
局部组织血供障碍或水肿、积液,降低组织防 御和修复能力 异物与坏死组织的存在抑制吞噬细胞功能
病因
全 身 抗 感 染 能 力 降 低

金黄色葡萄球菌
急性蜂窝织炎 溶血性链球菌 金黄色葡萄球菌
皮下、筋膜下、肌 一般性 间隙、深部组织 产气性 颌下 新生儿 网状:下肢和面部 网状:象皮肿 管状:四肢 管状:红丝疔或条 形触痛区
急性淋巴管炎 乙型溶血性链球菌
急性淋巴结炎 乙型溶血性链球菌
淋巴结
局部肿痛
特异性感染
破 伤 风
破伤风是和创伤相关联的一种特异性感染,指 破伤风梭菌经由伤口侵入人体,在缺氧环境下生长 繁殖、产生毒素而引起阵发性肌肉痉挛的特异性感 染。常继发于各种创伤之后,亦可发生于不洁条件 下分娩的产妇和新生儿。
临床表现
局部症状 急性感染 红肿热痛、功能障碍、局部 触痛,局部可触及肿块或硬结 慢性感染也有局部肿胀或硬结。如病变 的位置深,则局部症状不明显
临床表现
器官与系统功能障碍 全身症状 特异性表现:如破伤风病人表现为肌强直性 痉挛:气性坏疽可出现皮下捻发音
辅助检查
(一)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生化检查、细菌培养 (二)影像学检查 B超 X线 CT和MRI
2、抗生素 :PG1000万U,氨基甙类抗生素无效 3、高压氧治疗 4、全身支持疗法
护理措施
1、一般护理 2、病情观察与护理:严密观察病情、加强 伤口护理 3、对症护理:疼痛护理和高热护理
骨折 尿潴留 呼吸停止 窒息 肺部感染 酸中毒 循环衰竭
治疗措施
1.清除毒素来源:彻底清创敞开引流
2.中和游离毒素:TAT早期使用
治疗原则
3.控制和解除肌痉挛:镇静.解痉.肌松剂 4.防治并发症:呼吸通畅、电解质、感染、 营养不良、坠床骨折等
预防措施:
正确处理伤口:早期彻底清创,改善局部 血液循环是预防的关键。 人工免疫
感染病人的护理
1.感染概述 2.浅部软组织化脓性感染
3.手部急性化脓性感染
4.全身性感染
5.特异性感染
第一节

概述
感染:由致病性病原体侵入人体后引起的炎症反应 感染的特点: 多为数种细菌的混合感染 局部症状明显 常在损伤及术后发生,需手术治疗 多为器质性病变,常有组织化脓、坏死等,使局部组 织功能受到影响。
临床表现
产气性皮下蜂窝织炎
以厌氧菌为主,多发生会阴部或下腹部
新生儿皮下坏疽
背部和臀部受压部位
颌下急性蜂窝织炎
呼吸困难窒息
处理原则
1、全身治疗 休息,营养,抗生素治疗 2、局部治疗 局部制动 一般性:50%硫酸镁湿敷、药物,切开引流 颌下:尽早切开减压 产气性:清创湿敷,采取隔离措施
护理措施
1、一般护理 2、病情观察与护理: 3、对症护理:颌下蜂窝织炎切开减压 4、药物治疗与护理:观察疗效和不良反应 5、并发症的预防和护理:防治窒息,特殊部位 可能影响病人呼吸,严密观察呼吸情况,警 惕突发喉头痉挛,做好气管插管等急救准备
疖---处理原则
促使炎症消退:早期热敷,理疗、敷药
及早排脓;见脓点或有波动感
全身支持治疗
疖---护理措施
一般护理:皮肤护理,休息与饮食 病情观察与护理:局部和体温变化 对症护理:红肿阶段、脓肿切开、高热者 药物治疗护理:局部和全身用药 并发症的预防与护理:颅内化脓性海绵状静脉窦炎
护理措施
1. 一般护理


环境要求:遮光安静、减少声光冷刺激,合 理集中安排治疗护理 加强基础护理 营养支持 严格隔离消毒 心理护理
2、病情观察与护理
严密观察病情 保持呼吸道通畅:平卧位头偏向一侧,抽搐频繁者禁 止经口进食,防止误吸 3、用药护理 4、并发症的预防与护理 抽搐时应用牙垫防止舌咬伤 护栏、约束带使用 关节部位保护 不良事件上报
治疗措施:
伤口内分泌物涂片检查有革兰阳性粗大杆菌和 x线检查显示患处软组织间积气,有助于确诊。 彻底清创,包括清除失活、缺血的组织, 去除异物特别是非金属性异物,对深而不规则 的伤口充分敞开引流避免死腔存在,对疑有气 性坏疽的伤口,可用3%过氧化氢或1:1000高 锰酸钾等溶液冲洗湿敷。
1、紧急清创 :切开引流冲洗
治疗措施
治疗目标:消除病因和毒性物质,控制病菌 生长,增强人体抗感染能力,促进组织修复, 局部与全身治疗并重。 局部治疗
保护感染部位:局部制动、避免受压,适当限制 活动或加以固定。 局部理疗和用药 手术治疗
治疗措施
全身治疗 应用抗菌药 支持治疗 对症处理
浅部软组织化脓性感染
痈---临床表现
早期小片皮肤肿硬、色暗红,可有多个脓点。随 后皮肤肿硬范围扩大,周围出现浸润性水肿,区域淋巴 结肿大;脓点增大增多,中央部破溃流脓,组织坏死脱 落,呈蜂窝状,局部皮肤紫褐色。 全身症状
痈---处理原则
局部处理 初期用50%硫酸镁湿敷 手术“+”切开排脓 创面大者植皮 使用抗生素 控制血糖
随意肌紧张与痉挛
抑制而兴奋性增强
临床表现


1、潜伏期: 通常7-8天。潜伏期越短,预后越 差。新生儿破伤风一般在断脐后7天发生,常 称“七日风”。 2、前驱期: 全身乏力、头晕、头痛、咀嚼无 力、局部肌肉发紧、扯痛、反射亢进、烦躁不 安;张口不便是主要特征
⑶ 发作期
肌肉紧张性收缩基础上持续性强烈痉挛
全身治疗
皮下急性蜂窝织炎
急性蜂窝织炎指疏松结缔组织的急性弥漫性化脓性
感染,可发生在皮下、筋膜下、肌间隙或深部蜂窝组 织
病因和病理
皮肤或软组织损伤、局部化脓性感染灶 主要致病菌为溶血性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以及大
肠杆菌或其他类型链球菌。
常引起毒血症。
临床表现
一般性皮肤蜂窝织炎
局部皮肤和组织红肿、疼痛,指压后科褪色,边界 不清,中央部位暗红色,边缘稍淡。若病变部位的组织 疏松则疼痛较轻;病变重时皮肤褐色。有全身症状

痈指邻近多个毛囊及其周围组织的急性 化脓性感染,也可由多个疖融合而成。
痈---病因和病理

病因与皮肤不洁擦伤人体抵抗力低下有关。 主要致病菌为金黄色葡萄球菌 发生在皮肤较厚的颈部和背部。 感染一般从一个毛囊底部开始,感染皮下脂肪--皮下组织--沿深筋膜扩散至周围--侵及脂肪柱--毛 囊群而导致具有多个脓头的痈
临床表现
急性淋巴管炎:网状、管状
管状淋巴管炎—常见于四肢,下肢更多见, 分为深浅两种,浅层伤口近侧一条或多条红线, 质硬压痛,深层条形触痛区
临床表现
急性淋巴结炎
早期肿大疼痛
重者扩展形成肿块
甚至发展成脓肿,破溃流脓
感染种类 疖
常见致病菌 金黄色葡萄球菌
好发部位
临床特点
头面、颈项、背部 结节中央组织坏死 面部危险三角区禁 忌挤压 颈部和背部 蜂窝状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