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市文化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2011—2015年)目录序言 (1)第一章现状与问题 (2)一、产业现状 (2)二、存在问题 (6)第二章总体思路 (9)一、指导思想 (9)二、发展目标 (9)三、基本原则 (10)第三章主要任务 (12)一、重点发展十大文化产业门类 (12)二、加快建设一批大平台大项目 (23)三、大力培育一批大企业大品牌 (24)第四章空间布局 (26)一、强化“一核” (26)二、提升“两翼” (27)三、发展“四副” (28)四、全面推进 (29)第五章保障措施 (31)一、组织保障 (31)二、财政投入保障 (31)三、人才保障 (32)四、土地保障 (32)五、税收保障 (33)六、投融资保障 (34)附表1:温州市“十二五”拟建设文化产业园区 (35)附表2:温州市“十二五”拟发展文化产业项目 (37)附表3:温州市“十二五”拟重点打造十大文化金名片 (40)附表4:温州市“十二五”拟打造的展会项目 (41)附图1:温州市“十二五”拟建设文化产业园区分布图 (43)附图2:温州市“十二五”拟发展文化产业项目分布图 (44)附图3:温州市“十二五”文化产业发展空间总体布局图 (45)序言文化产业是从事文化产品生产和提供文化服务的经营性行业,是就业人数多、成长潜力大、创新性高和引领力强的现代新兴产业。
2009年9月,国务院《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发布,标志着文化产业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党的十七届五中、六中全会提出,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
在浙江,省委于2008年10月决定全面实施“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总战略,为全省文化产业大发展营造良好环境;2011年1月,《浙江省文化产业发展规划(2010-2015)》又为全省文化产业发展提供指南,《温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把现代服务业置于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文化产业作为构成现代服务业的主要成份,在温州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的战略地位已经凸显。
从趋势来看,当人均GDP超出5000美元,并向10000美元迈进时,会出现文化产业发展的井喷现象。
温州“十二五”正处于人均GDP从5000美元向10000美元迈进的重要阶段,文化产业正面临历史性的发展机遇。
在此背景下,特制定本规划。
本规划根据上述纲领性文件编制,是全面落实党的十七届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及省委“两创”总战略,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突出文化引领作用、提升创新创意能力、全力推进温州经济社会转型升级总体部署的一项重要产业规划,是温州市“十二五”时期各类文化产业发展的指导性文件和重要依据。
《规划》期限为2011-2015年。
第一章现状与问题一、产业现状“十一五”期间,温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文化产业发展,将其作为文化大市建设的重点工作来抓。
2006年1月,市委出台《温州市加快建设文化大市的决定》;2009年3月,市委出台《温州市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纲要( 2009—2012)》,温州文化产业开始获得较快发展,主要表现为:1.温州文化产业呈稳步增长态势。
“十一五”期间,温州文化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逐年提高。
2010年,温州市实现文化产业增加值100.58亿元,比上年增长22.7%,比全市同期GDP增幅高出9.87个百分点。
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由上年的3.1%提升到3.47%。
其中:文化产业核心层、外围层和相关层分别实现增加值23.76亿元、18.34亿元和58.48亿元(详见下表)。
表:2010年温州文化产业增加值单位:亿元2.文化市场主体逐渐壮大。
“十一五”期间,温州国有文化企业不断壮大,大批民营中小企业成长为文化市场的重要主体,一批规模较大、效益较好的龙头企业、品牌企业开始成长。
2010年,全市规模以上文化用品制造企业达501家,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数7636家的6.6%。
营业收入在500万元以上的文化服务业131家。
温州文化商品市场等一批文化产品专业市场日益成熟,集聚效应逐渐显现。
3.印刷业、文化用品制造业颇具规模。
印刷业、文化用品制造业等传统产业优势明显,所占比重超过46%。
2010年,全市印刷业、文化用品制造业增加值为47.18亿元,比上年增长9.05%,占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的比重高达46.91%。
其中,印刷企业2794家,年产值5000万元以上企业达40家,5家企业成为全国印刷百强企业,拥有“中国印刷城(温州)”、“中国印刷材料交易中心(龙港)”等“国字号”金名片。
商务礼品业获评“中国商务礼品生产基地”、“中国商务礼品市场基地”,台挂历礼品占全国市场份额75%左右。
制笔业已成为该细分市场的全国龙头,被授为“中国制笔之都”,2010年总产值为35亿元。
永嘉桥下镇被命名为“中国教玩具生产基地”,其中游乐设备占全国市场50%以上,2009年获得“浙江省文化产业示范基地”提名。
全市共有体育用品制造企业88家,年产值约20亿元,其中天龙网球荣获中国十大体育品品牌。
4. 新闻出版、广播影视业亮点突出。
全市报刊业共有公开发行的报刊19种(含高校类)。
其中,温州日报报业集团下辖四报一网一刊,2010年实现总收入6.67亿元,同比增长8.2%。
全市现有图书发行网点808处,年销售额5亿余元;音像制品批发零租售点467处,年销售额1.3亿元左右。
全市共有市、县广播电视台9座。
其中,温州广播电视传媒集团2010年实现总收入5.28亿元,同比增长11.97%。
民间资本投资影视剧的热情逐渐高涨,“十一五”期间共完成20余部电影、电视剧的拍摄和上映工作。
电影发行放映业前景看好, 2010年全市电影票房总收入接近1亿元,排名位居全国地市级城市前列,出现了多家年收入超千万元的全国百强影院。
5.数字文化服务业发展初露端倪。
我市新闻门户网站、各类论坛、社区网站、行业网站以及游戏和电子商务网站迅猛发展。
温州网年收入近2000万元;全市1300辆公交车安装了移动电视接收设备,2010年移动电视广告收入728万元。
全市建有电子商务网站200多家,电子商务平台网站30多家,网商网店超万家,规模以上企业开展电子商务活动占比超过55%。
2010年,全市电子商务成交额超过200亿元,比2009年猛增130亿元。
买特网和绿森数码成为首批商务部电子商务示范企业。
6.文化创意产业逐渐成长。
我市从2006年提出发展创意经济后,创意产业等新型文化产业得到较快培育发展,浙江创意园、鹿城学子创意园、温大学生创意园等一批文化创意园初具规模,入驻的创意企业包括品牌设计、影视制作、文化会展、出版发行、演艺娱乐和动漫创作等。
旧工业区、旧厂房、旧仓储“优二兴三”的实施,为创意产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发展空间。
平面设计、礼品包装设计、模具设计、服装鞋类设计、家具设计以及其他各类工业产品设计在轻工和鞋服业发达的温州具有良好的市场需求,对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起到重要作用。
2010年,全市共有各类广告企业1734户,营业总收入接近13亿元。
文化策划服务业和会展业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
7.工艺美术业特色显著。
温州工艺美术设计和产品制作基础厚实,共有瓯瓷、瓯塑、瓯绣、黄杨木雕、石雕、贝雕、细纹刻纸等30多个传统工艺美术品类、120多个品种、300多家工艺美术企业。
温州被誉为“百工之乡”,2010年工艺美术业年产值123亿元、出口交货值35亿元。
其中瓯塑、瓯绣、乐清黄杨木雕、乐清细纹刻纸、温州十字绣、温州夹缬、彩色镶嵌等7个品种被省政府认定为优秀传统工艺美术品种,乐清市和乐清市象阳镇双双被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乐清市还被命名为“中国民间工艺美术之都”。
8.文化休闲娱乐业方兴未艾。
截止2010年底,温州共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5处、省级文保单位50处。
乐清细纹刻纸、瑞安活字印刷、泰顺廊桥3个项目被列为世界非遗名录,瓯塑、瓯绣、乐清黄杨木雕等27个项目列为国家非遗入选或扩展名录,78个项目进入浙江省非遗保护名录。
温州种类繁多的文保单位、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民俗文化,充实了文化旅游的内涵,拓宽了文化旅游的阵地。
同时,温州演出娱乐业繁荣发展,2010年全市共有KTV、舞厅、迪吧、夜总会及演艺场所等娱乐场所576家,游戏机室和网吧约1100家,营业收入约5.28亿元。
共有健身、网球、游泳、羽毛球等各类健身锻炼服务场所2580家,年经营收入4.38亿元。
温州戏剧演出和说唱艺术在全国独树一帜。
温州大剧院自2009年12月开业一年内,演出144场,上座率70%以上,观众近20万人次。
温州各类戏曲演出扎根农村,全市共有60多个民间职业剧团,每年演出近2万场,2010年经营收入3692.4万元。
二、存在问题总体而言,温州文化产业的发展水平还比较低,与先进地区差距较大,在国民经济总量中的比重不高,尚未达到支柱性产业的标准,距离市委、市政府提出的转型升级和文化引领的要求尚有差距。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占全市GDP的比重较低。
2010年,我市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全市GDP的比重仅为3.47%,低于全省3.7%平均水平,与国内主要城市相比有较大差距。
2010年,北京实现文化产业增加值1692.2亿元,占北京GDP比重12.3%,已成为仅次于金融业的第二大支柱产业。
上海的增加值约为1630亿元,占上海GDP比重为9.6%。
深圳的增加值637亿元,占全市GDP的6.7%。
杭州市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为702亿元,占全市GDP 的11.8%。
2.整体发展水平不够高。
温州印刷业、文化用品制造业比较发达,但文化创意产业起步较晚,影响到文化产业整体发展。
近年来,温州市委出台了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文件,但尚未把文化产业作为一个单独的经济产业进行规划。
毗邻我市的台州,早在2005年就出台了《关于推进台州市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2008年台州文化产业的增加值已破80亿元,占全市GDP的4.1%,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3.产业结构和布局不甚合理。
从温州文化产业结构看,处于产业链低端、文化含量和附加值较低的印刷业、文化用品制造业等相关文化产业层比重较高;而处于产业链高端的新闻服务、文化创意等文化产业核心层和外围层的比重明显偏低。
2010年,温州文化产业核心层、外围层和相关层分别实现增加值23.76亿元、18.34亿元和58.48亿元,三者之比为23.6:18.2:58.2。
而全国文化产业核心层、外围层、相关层的增加值即使在2009年之比已为34:30:36,温州与全国差距显著。
从产业布局看,除温州市区以及苍南、平阳的印刷业和商务礼品业较为发达外,其他县(市)文化产业比较薄弱,南北两翼经济强县瑞安市和乐清市的文化产业增加值在GDP 中的比重仅为2.4%和2.2%,区域结构明显不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