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小学数字校园建设方案

小学数字校园建设方案

**小学“数字校园建设”项目建议书目录第一章项目建设背景1.1 项目所在学校基本概况 (1)1.2 我校信息化建设现状 (2)第二章项目建设的目的和意义2.1 项目建设目的 (2)2.2 项目建设的意义 (4)第三章项目建设条件3.1 我校省级示范中学,信息化基础较好 (5)3.2 一支比较成熟的信息化教师队伍 (6)3.3 校领导对“数字校园”建设高度重视 (6)第四章项目建设的目标和主要原则4.1 建设目标 (6)4.2 总体思路 (7)4.3 主要原则 (7)第五章项目建设内容5.1 系统总体结构 (9)5.2 建设内容与实现的主要功能 (10)第六章保障措施6.1 组织保障 (17)6.2 制度保障 (18)6.3 资金保障 (18)6.4 人才保障 (18)第七章实施计划7.1 “数字校园”项目实施计划表 (19)第八章投资估算与资金来源8.1 投资估算 (20)8.2 资金来源 (20)第九章项目建设的预期效益9.1 充分体现教育的公平性 (21)9.2 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率 (21)9.3 有利于新教学方法的探索 (21)9.4 有利于提高学校的教科研水平 (21)9.5 有利于培养创新型人才 (22)9.6 有利于学校与家长、社会之间的沟通 (22)9.7 向周边辐射,带动兄弟学校的发展 (22)第一章项目建设背景1.1 项目所在学校基本概况1.2 我校信息化建设现状我校历来十分重视校园信息化建设,1990年,率先开设信息技术课,是宿州市开设信息技术课最早的学校之一,在信息化建设中坚持“统筹规划、适度超前、分步实施、建用并举”的16字方针,将学校管理、教育教学、研究与信息化逐步融合,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年我校完成了校园网一期工程,实现了办公室、教师宿舍的互通互联。

第二章项目建设的目的和意义2.1项目建设的目的紧紧围绕教学和科研两大核心任务,秉承传统,与时俱进,大力弘扬“求实、求是、求精,创新、创造、创业”的校园精神,让全国了解**小学,让**小学走向世界,拟建设花园式、数字化**小学,实现“五个融合”:2.1.1、信息技术与学科内容的融合信息技术与学科内容的融合,是教育信息化的重要内容。

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改变传统备课、教学的方式与过程,充分利用校园网进行“无纸化”备课,提高备课效率和水平。

建立较为完善的教学资源库,使教师在备课时可以方便地查询相关资料,在短时间内根据学生的需要优化各种信息,设计科学的、艺术的教学过程和教学资源,改变了过去备课中由于时间、资料、信息等的制约,往往得不到最新的、最广泛的资料,致使备出来的课大多静态、枯燥。

同时,它的再创造性,使教师能根据学生的差异,直接修改教案,使教师有足够的时间、空间去创新。

2.1.2、信息技术与学生学习的融合学习活动是整个学校活动的主体,促进信息技术和学生的学习活动的融合,是教育信息化的目的。

所谓信息技术与学生学习的融合,指的是学生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改变传统的“教师为主体,学生为客体”的学习方式,真正实现学生的个性化、自主化、协作式的学习。

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给学生提供了多种感官的外部刺激,这种刺激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

同时,计算机网络的便利性、广泛性为学生学习带来了更大的灵活性和开放性,在这种环境中,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专题,建立互动学习小组,达到人机交互的双向、多向互动,形成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式。

同时网络学习方式的实施,实现了学生小组合作学习,锻炼了学生对现代媒体的运用能力和对信息资源的分析、综合、处理能力。

2.1.3、信息技术与学校管理的融合信息技术与学校管理的融合是教育走向现代化的基础所在,它是指学校管理工作者在学校内部和外部建立起顺畅的信息渠道,充分调动一切教育教学资源,为学校的各项工作服务,以提高学校的管理水平和运作效率。

2.1.4、信息技术与教育教研的融合信息技术与提高教师教学研究能力的融合,指的是教师通过利用信息技术手段,锻炼提高运用新技术的能力,实现利用最新教育技术服务教学活动、优化教学活动的全过程的目的。

同时利用互联网促进科研资源和设备的共享,加快科研信息传播,促进同事之间的学术交流,开展网上合作研究,并且利用网络促进最新教研成果向教学领域的转化。

2.1.5、信息技术与师生生活的融合在公共服务体系方面,提供面向全体师生的公共网络服务;建设高质量的数字化的图书馆、视频点播、在线音乐台、校园电视台等;在学校后勤服务方面,适应后勤社会化改革的需要开展各种网络化服务项目,为师生员工提供便捷、高效、集成、健康的生活和休闲娱乐服务,形成智能型的后勤服务体系。

2.2项目建设的意义2.2.1、建设“数字校园”是学校发展的需要21世纪的教育必须适应信息化社会需求。

为此,世界发达国家高度重视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影响和作用,重新调整教育目标,制定教育改革方案,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

近年来我国也十分重视教育信息化,特别是在《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强调大力普与信息技术教育,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

“数字校园”建设是学校现代化建设的基础,是学校信息化建设的具体目标。

随着教育与教学的现代化、网络化、信息化的不断深入,校园计算机网络已经成为各级学校办学的基础设施和必备条件,其规模和应用水平更是衡量学校教学与科研综合实力的一个重要标志。

2.2.2、建设“数字校园”是教育发展的新机遇和硬任务当今网络已走入千家万户,随着V6地址的使用,地址不够分配的时代将一去不复返,这必将促使网络的迅速发展,这给教育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同时也是硬任务。

教育必须走向信息化,这是发展的趋势,在这种情况下谁走在前面,谁就处于有利地位。

2.2.3、建设“数字校园”是学校发展的突破口和总抓手学校要快速发展必须要有突破口,教育信息化就是学校发展的突破口和总抓手。

传统的教育模式越来越不适应人们对知识的需求,人们渴望能不受时间、地点、空间、内容限制,随时、便捷地获取知识。

我们建设“数字校园”正是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让学生能从网络中获得更多的知识,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

2.2.4、建设“数字校园”是增强学校核心竞争力的需要“数字校园”是用层次化、整体的观点来实施校园信息化建设,将校园网上信息进行更好的组织和分类,让用户在网上快速发现自己需求的信息。

为师生提供网上信息交流环境,让管理人员科学地、规范地管理自己的数据,并将这些信息方便地发布出去。

它是在传统校园的基础上,利用先进的信息化手段和工具,将现实校园的各项资源数字化,形成的一个数字空间,使现实校园在时间和空间上延伸。

它是以网络为基础,从环境、资源、到活动的全部数字化校园网络与其应用系统构成整个校园的神经系统,完成校园的信息传递和服务。

在数字校园里,可以通过现代化手段,方便地实现学校的教学、科研、管理、服务等活动的全部过程,从而提高教学质量、科研水平、管理水平,达到提高学校核心竞争力的目的。

第三章项目建设条件3.1我校省级示范小学,信息化基础较好近年来,我市把加快信息化作为促进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我校作为一所省级示范小学,教育信息化一直是我校改善办学条件的重要举措,2010年完成了校园网的一期建设,极大地改善的教师的办公条件,校园网的硬件建设已基本完成,为“数字校园建设”提供了物质基础。

3.2一支比较成熟的信息化教师队伍我校历来十分重视教师的信息化培训工作,从2002年开始,连续举办了五期不同层次的教师计算机应用技能培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近年来我校教师在各种级别的教育教学大赛中成功地运用了信息化的手段,取得了很好的成绩。

课件制作比赛,我校教师多次获市一等奖,省二等奖。

现在我校有多名老师在各大教育网站担任不同学科的版主,有一大批老师在为一些教育网站提供资源。

3.3校领导对“数字校园”建设高度重视新的校领导班子对校园信息化建设十分重视,一致认为学校信息化建设是提高学校品味、核心竞争力以与创建中华名校的必由之路。

第四章项目建设的目标、总体思路和主要原则4.1建设目标一年目标:加强教师信息素养培训,从一个学科进行试点,改善学校基本设施,深化管理应用,促进家校互动。

三年目标:充分利用学校信息技术,依托宽带网络,建立一个多层次、创新型、开放式的学校,以数字化校园的创建为契机,以新的人才观、教学观和管理理论为指导,更新传统的教育、教学、管理和沟通模式,培养适应信息社会要求的创新型人才,全面提高学校办学的质量和效益。

长期目标:“数字校园”环境与校园人文环境实现有机融合,信息技术应用在学校各方面实现全面渗透,教育信息化延伸至家庭和社区,建成真正的“数字化”学校。

4.2总体思路我校数字校园建设的总体思路是:学校推动、市场运作、循序渐进、应用先导、分工协作。

4.3主要原则4.3.1先进性“数字校园”建设应从学校的实际需要和长远发展出发,统筹规划,适度超前,以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在配置上要适度的超前,在一段时间内具有先进性。

4.3.2实用性“数字校园”建设应从学校的实际应用出发,不搞花架子,根据学校发展的情况,有计划,有步骤,分阶段,科学合理地构建“数字校园”。

4.3.3扩展性“数字校园”建设要考虑到扩展性,现在使用的设备与平台要考虑到以后扩展时要有接口,避免重复性开发和造成人力物力的浪费。

4.3.4示范性在“数字校园”建设、应用过程中要不断地总结、改进,勇于创新,形成特色,学校将根据目前发展情况,确立重点应用对象,加大投入,形成优势,使之在一个地区甚至在全国都具有示范性学校各部门、各学科都应根据自身的特点,在新的教育形势和技术条件下,通过改革和创新,形成自己的特色。

第五章项目建设内容主要内容:建立一个“数字校园”综合管理平台,设计一个门类齐全、功能完善,集信息公开、师生参与、在线互动的门户网站,建设学校管理、教育教学、合作交流、育人时空、服务休闲等五大应用系统,实现传输网络化、资源数字化、应用智能化,提高工作效率,营造公平、和谐的环境。

5.1 系统总体结构5.2 建设内容与实现的主要功能5.2.1、学校管理信息化信息技术与学校管理的融合是教育走向现代化的基础所在,它是指学校管理工作者在学校内部和外部建立起顺畅的信息渠道,充分调动一切教育教学资源,为学校的各项工作服务,以提高学校的管理水平和运作效率。

校长决策系统:校长可以方便地查询关于教师、学生、学生家长、学习成绩、图书、课表、教学评估等对象的各类信息,给校长在做决策前提供足够的信息。

教务管理系统:包括教学计划、排课表、智能组卷、光电阅卷、教学评估等模块。

学籍管理系统:管理学生档案,以与省厅顺利连接为前提。

图书管理系统:包括从图书的登记、编目,读者办证,至借书、还书等一系列功能,还能对学生的借书情况进行一系列的统计分析。

相关主题